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适相信知识分子是“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的,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发言论时要用“公心和理智去思考”,“无所苟”,有根据,可实行,负责任。为此,知识分子要抱有一种哀矜敬慎的态度,这种小心谨慎的言说态度主要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的认识所致。要保证知识分子言说的负责任,在胡适看来,至少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开放舆论,不可禁锢言论;二是实地调查,不要空发议论;三是秉公直书,不能因私害公。  相似文献   

2.
从边缘到中心:《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社会的转型,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分子重新走向"中心"的凭借--近代报刊.胡适等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独立评论>的宗旨,就是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他们希望以"独立"的旗帜、"负责任的言论",带动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以求在社会"中心"占一席之地,进而把"任何党派"和"任何成见"都纳入自己的麾下,或者至少给它们的社会走向以一定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的社会"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胡适看来,议政的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是要力争做国家、政府、当政者的“谏士”和“诤臣”。然而,身为“诤臣”的议政的知识分子言论的相对独立性如何得到保障?胡适认为,主观上,知识分子要与政府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做一个置身局外的“局外人”;客观上,知识分子要有经济上的保障,即“有职业而不靠政治吃饭”,这样才不会为“饭碗势力”所左右。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家在抗战中的生命选择,是文人在中国抗战中的群体现象,老舍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而抗战中的"老舍文学",无疑为中国抗战文学史平添了亮色.重要的是,透过老舍在抗战中的写作、言论与行为,可以对老舍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进行审视与剖析.这对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老舍,十分有益.因为从抗战直至自杀,在老舍身上,都有一种"抗到底"的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5.
"三言"将世情百态、人生诸相与民俗风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揭示风俗人情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文化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使"三言"具备了风俗史或民俗志的意义.通过"三言",可以解读冯梦龙以正统儒家观念为内核化育厚俗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民间立场的矛盾性、对信仰民俗的双重态度以及对语言民俗"真"与"雅"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与思想改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伊始,中共发起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目的就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迅速建立马列主义的话语主导权.其始,大多数知识分子鉴于新政权清新的形象,再加上自身思想的新认识,对思想教育与改造是赞成的,不仅形成了正确对待马列主义学习的态度,而且增强了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更趋拥护.随着运动由思想学习阶段过渡到清理资产阶级思想,进而发展到以政治斗争的形式解决思想问题的阶段,知识分子的态度发生变化.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使他们确有"跟不上形势"之感.批判俞平伯、胡适运动,未能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效果有限.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由于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的色彩,使广大知识分子甚感震撼,有些人还感到不满.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党的一些政策失误及其某些党员的工作方法与作风简单粗暴;第二,对党的某些具体做法不满及对传统理念的坚持;第三,因思想改造中所出现的权益斗争而对运动产生不满;第四,因思想改造的形式主义化而对运动本身颇表怀疑.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师鲁迅和胡适,不仅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有独特的教育见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无论对当时还是当下都有重大影响,不过他们的侧重点并不一样.鲁迅以"立人""救国"为目标,关注全民教育,强调教育者的奉献精神;胡适的教育观带改良的性质,关注对象集中于青少年,强调教育设施、制度和管理方法的作用.他们的教育思想代表了知识分子对民族进步的思考,对其进行比较认识对新世纪教育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的救亡潮流中,地位跌落的知识分子在传道心态的支配下,利用现代报刊致力于"以道易世",兴起了"言论报国"的思潮。在这一社会思潮影响之下,胡适加入了《竞业旬报》,积极发表文章进行社会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国民性批判,在现代思想的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把"以道易世"作为终极目标的"言论报国",也让参与其中的知识分子体验到无法承受之重的无奈,而且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传统,也导致当时的言论文章充满了"正义的火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别究竟何在?其中的一个回答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最主要差别在于中国哲学以"不言说"的实践方式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而西方哲学则以"言说"的方式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中国哲学虽然也有"言说",但其"言说的"的价值最终要由这"不言说"的实践来决定,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中国哲学对于用以"言说"的文字就不甚重视,往往有"得意忘言"的情结。中国哲学因其以"不言说"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而表现为一种非逻辑的心灵体验哲学或实践学。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通解庄子"两行"说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道两家既对立排斥又吸收融合的现象,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明末的大儒王夫之(船山先生),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站在儒家道统的立场痛斥佛老,甚至指责陆王的言论是打着儒家的招牌,实际宣扬佛老的邪说,乃真正冒牌的"异端".一方面批评宋明儒的"出入佛老"不过是"互为缀合"以相糅杂",所涉并不深.至于他本人对佛道的态度,则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并且付诸实践,他不但遍注群经,同时也注解老庄、法相等佛道的经典.藉注解的方式,发表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又因为他特别推崇庄子,既注解庄子,又作<庄子通>,认为庄子之学可以另立一宗,不但有别于老子,也与佛法迥然不同.本文的解读,正是希望藉船山解<齐物论>来认识庄子的"本来面目",以及庄子不同于老子的"两行"说的妙处.  相似文献   

12.
语法学者对<诗经>中的虚词"言"字有多种解释,虽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不足.从语音、句法成分、译文解释等方面来看,这个"言"字实际上等于"焉"字.根据"言"字在<诗经>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部分"言"作顺承连词,可译为"于是"、"就"等;一部分"言"作助词,为状语后缀,可译为"……的样子"."薄言"则应解释为"急忙地"或"急忙就",而不是作为一个发语词.  相似文献   

13.
人权派是指活跃于1929年至1931年间一部分在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为胡适、罗隆基。他们深受法国《人权宣言》等思想的影响,试图模仿。其政冶主张是:一、实行言论绝对自由;二、反对“党治”,鼓吹法制;三、实行“专家政冶”,由专家管理国家。人权派的主张反映了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反映了蒋介石实行封建主义和  相似文献   

14.
1911年石印的有正本,是狄葆贤加批的新批点本.其批语有相当部分是针对久已风行的<红楼梦>评点的.脂本与有正本相同或相近的批语,大多是源于、晚于有正本的;脂本中少量"极关紧要之评"之为有正本所无,是因为它们是为印证胡适的"曹寅家世"说、"高鹗续书"说,在民国年间炮制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赋义"的精神本能在文学作品中是以一种"寻路人"的原型恒久存在并随着民族、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变化而不断置换变形的.本文以鲁迅前期四篇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为例,试图寻绎鲁迅及其同类知识分子努力为民族和自我重建精神意义系统的曲折历程,并试图借此揭隐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衍变.  相似文献   

16.
将"言"、"语"二字置于先秦这一语言发展的断代进行穷尽式考察,分析了"言"、"语"在先秦时期的主要区别,认为"言"、"语"作名词时,两者都有俗语、谚语、名言之义;在表示言论、话语时,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在表示相互约定的话这一意义时,"语"不可以代替"言"的意义;在作动词时,其语法功能和词义则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7.
在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晚清报章政论文中,把晚清中国比作一个"病人",并以中医诊断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其病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言论现象。这种"病国"隐喻代表了众多主张立宪改良的知识分子对晚清中国的一种非常普遍而独特的想像方式,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医思维密切相关。但是,以中医思维为典型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感悟和意会的特点,却使作者们在鼓吹立宪改良这项充分向西方靠拢的"现代性"事业时,常常陷入一种看似滔滔不绝而实际上却"辞不达意"甚至"理屈辞穷"的尴尬境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言说困境。  相似文献   

18.
将"言"、"语"二字置于先秦这一语言发展的断代进行穷尽式考察,分析了"言"、"语"在先秦时期的主要区别,认为"言"、"语"作名词时,两者都有俗语、谚语、名言之义;在表示言论、话语时,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在表示相互约定的话这一意义时,"语"不可以代替"言"的意义;在作动词时,其语法功能和词义则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9.
1951年的批判萧也牧事件,至少有三重文学史意义可供玩味:第一,在它之后,从日常生活中表现类似于知识分子改造或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这样的"重大题材",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禁区;第二,它为此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拉响了警报;第三,它还是建国后组织化文学批评模式的一次成功预演.本文以"批萧"为个案,为那些遗落在研究者视线之外的"小事件"寻求再度进入文学史叙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于韩少功的赞赏和批评,往往归因于其小说写作蕴含的三大言说矛盾:一是在言说文体上,跨体写作的先锋性与现代读物的大众性相结合;二是在言说方法上,叙述节制的理性化与思辨冲动的激情化神奇共生;三是在言说立场上,非文学性知识分子的批判性与文学知识分子的描述性此消彼长。这三大矛盾是韩少功小说的魅力源泉,也显示了韩少功及中国当代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