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任弼时同志针对土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提出了一系列土地改革的正确思想,如:科学地划分农村阶级是土地改革的前提;发展生产力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权是土地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党的领导是土地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等.这些思想对纠正"左"倾错误,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Griffin等学者提出“再分配型土地改革”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点促使“新古典新民粹主义”理论视角得以盛行。文章将以有关土地改革的主要观点以及由新古典民粹主义到新古典新民粹主义的理论视角变化为线索,结合国家主导型土地改革、协商式土地改革(Negotiated Land Reform)、市场主导型土地改革、Byres关于新古典新民粹主义的批判以及Putzel的批判与总结等内容,对分配型土地改革相关的一系列学术争议进行综述和介绍。同时,结合中国的土地改革经验进一步阐释土地改革与贫困缓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同志亲自领导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土地改革,他的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述,在我党的历史上,除了毛泽东同志以外,是比较全面系统的,是我们党关于土地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就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述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土地改革,由于政治、经济和法律意识(文化基础)的缺乏,没有体现出土地作为公民财产权的应有的规律,必然致使作为财产权的土地所蕴含的经济和政治价值没有得到立法的认可和构建,更不可能体现出土地改革应有的发展趋势,这也注定民国的土地改革是失败的,民国时期土地改革给中国现代土地问题改革提供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例如:立宪在土地改革中的作用、对作为人权的财产权的尊重,对财产权规律的遵守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成果进行了科学的估量和审视;论述了把农村土地改革引向深入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要性;认为把农村土地改革引向深入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6.
绿色革命后印度土地关系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独立后土地改革并不彻底,农村封建土地关系在土地改革后仍然大量存在,制约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绿色革命的推动下,印度土地关系还是发生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虽然不能对这种变化评估过高,但是它却部分弥补了印度土地改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地区土地改革运动中“夹生饭”问题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改革进程过快,干部队伍薄弱,主观上是由于地方党组织对党的土地政策转变认识不清造成的。我党从纯洁干部队伍入手,深入开展以群众性的土地改革运动为内容,分清农村中的阶级成分,克服纠正了土改初期出现的分地不彻底现象,消灭了真正的地主阶级,使土地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党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但是,当时农民的政治觉悟不高、阶级观念淡薄和参与意识不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不高和工作方法不当,地主富农的抵触情绪和破坏活动,都严重地妨碍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党在农村开展了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推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此后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1950年冬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广东省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本省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此次改革中,广东省积极发动农村妇女参加工作,培养妇女干部,注重男女一齐发动,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妇女对土改产生了空前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土地改革的发展,也有效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应当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形、社会状况、土地改革的社会目标而制定,既不能抽象讨论土地市场化,也不能纠缠于土地私有与公有的概念之争。在制定土地改革办法时,社会问题应列于政策之首,纯粹的经济目的,则应退居道义考量之后。在确保农民的生存权及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的前提下,相信农民的智慧,尊重农民的自主创新精神,应该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济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六年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之后,东北地区的广大贫苦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其规模之大,形势之猛,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并且迅速取得重大成果,成为东北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发展如此迅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本文仅就土地改革前东北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阶级关系及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作一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解放之初的苏南地区,由于地权形态和政治状况比较复杂,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谨慎渐进的减租政策,对农村的土地收益权进行了调整,初步动员了农民,为之后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土地改革是贯穿中国历史中的一根红线.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开展了反映自己思想的土地改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而制民之产"和"改井田以革除旧弊"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刚从大陆退踞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政权危机四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缓和人口骤增的压力和农村日益紧张的租佃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国民党在1949年至1953年期间,以和平改良方式,实行了第一次土地改革。此次改革对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拟从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地区土地改革的实际出发,概述了台湾地区土地改革的社会背景、内容,以及台湾地区土地改革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应当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形、社会状况、土地改革的社会目标而制定,既不能抽象讨论土地市场化,也不能纠缠于土地私有与公有的概念之争。在制定土地改革办法时,社会问题应列于政策之首,纯粹的经济目的,则应退居道义考量之后。在确保农民的生存权及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的前提下,相信农民的智慧,尊重农民的自主创新精神,应该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从 195 0年到 195 1年秋冬 ,全国数十万知识分子参加了土地改革 ,这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一系列改造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广大知识分子在土地改革中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 ,加深了对工农群众和执政党的感情 ,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一直是俄国历史上一个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斯托雷平其人及其改革一直存在着误解,以“六三政治”和“斯托雷平的领带”来全盘否定斯托雷平的政治措施,以解散村社的成效甚微来否定其土地改革。本文主要对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远因(村社对经济  相似文献   

19.
旧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初始状态注定了土地改革必然是由国家发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是基于国家的意识形态、竞争性地权向替代性地权的转变、没有制度外创新可能性的选择。按人口均分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为土地集体化改革的顺利发展确立了良好的起点和前提,具有较好的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农业生产土地规模经营是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些专家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土地私有制,文章对台湾省第二次土地改革及其后果进行反思,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我国不仅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制,反而要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农地流转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