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同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开始,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北魏定都平城(大同),一直是我国北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1982年,大同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0年4月,原雁北师范学院(现山西大同大学)扩建时发现了以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为主的北魏墓群及其文物,为近年来研究有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现选登几幅有关图片供文物爱好者及大同历史文化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陵名列中国第十大古都楚草日前,上海古籍出版社郑重推出《十大古都》一书,首次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陵,与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沈阳、大同并列为中国十大古都。江陵历史上曾先后为楚都郢、临江国都、齐和帝都、梁元帝都、后梁都、萧铣帝都、唐...  相似文献   

3.
广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源地,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遗迹分布最多最广泛的地区,从中共确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的中共三大,到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一大,以及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无一不是在广州召开和举办的。1982年,广州被公布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过程中保护利用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遗迹,使其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考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首先,在我国古代,大同处于中央政权的边陲地带,在抵御外敌、巩固边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次,在战争之余,它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塞外及周边地区进行联系的交通要塞和商贸据点,对加强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再次,在南北分裂时期,它先作为北魏的国都,后又成为辽、金的西京,有着突出的政治地位。这样一个集军事、政治、文化作用于一体的城市,其战略地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大同市2001~2011年的旅游业总收入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实例,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证明旅游业发展对大同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显著。然后采用灰色预测法建立单变量灰色模型GM(1,1)对未来9年大同旅游总收入进行了预测,表明未来一定时期旅游总收入对大同GDP的贡献和影响是持续的,指出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大同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大同旅游业的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改善环境;2.传承地方特色,大力开展节事旅游;3.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资源,走文旅产业结合之路;4.扩大产业关联度;5.加强省内省际区域合作,着力培育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6.创新投融资手段,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分三批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99个城市获得了这一称号。10多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普遍遇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影响到历史文化名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历史文化名城,从广义来讲,它是一个城市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来讲,它所包括的主要是诸如城市建筑、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体型环境”文化,即精神化了的物质文明。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体型环境”文化,其中的精华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甚至是无价之宝)。保护好这些遗产,不仅不会影响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城市现代文明的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许多名城被夷为废墟和半废  相似文献   

7.
如何处理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设宜居城市和实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策略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文章回顾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程,描述了北京旧城现状,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出了建设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借助大同地区流传的蛙崇拜故事和自然景观蛤蟆山,研究了大同蛙崇拜产生的文化环境基础,揭示出大同蛙崇拜、女性生殖崇拜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大同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旅游,既可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又能为旅游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原真性、保护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体验性与创新性等五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其历史文化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长沙的历史风貌不复存在,众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文化生态和城市文化建设。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意义,通过采取有效方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加强成片大范围历史建筑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长沙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文脉延续与社会、文化可持续的重要空间载体。分析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结构与分布并做原因解释,以期为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评定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提供引导。结果表明:(1)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体空间格局为南多北少,集中分布于晋中、晋南地势平坦的盆地,汾河、沁水两岸和南太行西麓;(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多时间久远,名村以明清时期为主;(3)历次评选晋中、晋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大体持平,第六次评选晋南数量优势明显;(4)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地处黄河文明发祥地与中原文化区的深厚历史根基密不可分,同时与自然地理、评选标准、政策导向等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名城有六种类型。它的美学基本品格为典雅、崇高、凝重、深厚。其中 ,典雅与崇高最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3.
谢顺衡 《源流》2011,(21):60-62
韶关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重要。韶关还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广东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历史上岭南有名的重镇。  相似文献   

14.
大同清真寺碑刻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反映了清代甚至民国时期大同地区回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这些保留下的碑刻是研究清代大同地区回民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研究这些碑刻可以解读出深厚的大同历史文化信息,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佚名 《今日南国》2006,(13):30-31
丽江古城,又称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海拔2416米,面积约3.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2.5万多人,规模虽不大,但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2月,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遗产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关于世界遗产城市的特称,具有文化、科学、美学、旅游等多雏价值.目前,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存在不少问题:资全缺口大,环境容量过于饱和,房地产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有“历史”无“文化”等.安徽省现有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探索和总结其保护、管理和开发的经验,对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龙头,运用科学方法论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若干关系;以创新精神做好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文章,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评中国历史上的“大同”理想孟祥才“大同”理想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憧憬,曾经激动过一代又一代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心灵,使之不惜以头颅和热血为之奋斗。“大同”理想也曾使万千的思想家和史学家、文学家为之倾倒,献上以浓笔酣墨谱写的颂歌。今天,当我们重新审...  相似文献   

18.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设,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在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发扬自身的文化优势,积极开展文化开发。一、历史文化名城要有高度的文化意识。每个城市都有其个性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风貌,凝定了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遵循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因素,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中的这一特殊性,是由其城市的角色特征所决定的。对此,我们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价,依法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作者就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保护现况,存在问题,如何加强立法、执法,如何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了对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总结了四川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方面的基本措施,阐述了四川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同时说明了要保护好四川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名城(镇)的基础上努力做大做强其旅游产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两不误,实现双赢或多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