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理与善治:一种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的社会权力结构变迁,为治理理念的变革及其实践注入了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自理能力不断增强,这影响和改变着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二元互动关系,并从根本上推动着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变革.它的兴起拓展了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分析架构,它超越了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传统对立,凸现了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实现正和博弈关系的可行性,它是一种新型的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2.
简论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权力授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往往忽略了对国家或社会内部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本文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 从权力授予的角度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重新梳理。其实,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建立在权力授予上的互动, 社会体系内部的授权最终将会变成国家权力。国家体系内部的授权也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公民授权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一种主要途径, 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连接点, 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就是公民授权与社会授权不断扩大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有机体.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普遍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之间冲突、协调与整合的复杂过程与状态,表现形式与途径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之间的影响、渗透与掌控.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经历了由国家社会同构一体一元结构,到国家与社会有限分离二元结构,再到国家与社会相互影响的互动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社会利益变迁与治国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刑罚不仅是制裁犯罪的措施,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国家的法律制度与公民个人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犯罪行为侵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国家迫不得已运用刑罚来维护国家法律制度的正常运行,并保护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国家正当运用刑罚权的逻辑标准是其他法律部门已不能有效调整的行为,如果不对其动用刑罚,国家法律制度就会崩溃;实践标准是社会普通民众的容忍度,即社会民众普遍感到不用刑罚调整,自己的基本权利就会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5.
吴光芸 《人文杂志》2007,(1):164-169
市民社会既是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产物,又是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市民社会的建构取决于在公共领域中产生的各种参与网络、社团组织、公众舆论和公民精神的发展,以实现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协调与均衡。而结构维度的社团组织和价值维度的社会资本都是市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横向合作的自治社团组织的存在,难以培育出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而缺乏具有公民品质或精神的公民,缺乏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不可能具有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因此,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和自发形成的社团是市民社会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社会资本则体现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也是市民社团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因此,有必要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社团的自治性,以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社会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秋明 《兰州学刊》2013,(8):153-156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社会观念结构。与这一变革相适应,中国的政治结构也面临着重大变革,政府面临着转变职能的紧迫任务。政治的进步需要公民社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将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奠定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之一。公民社会通过建议、监督、批评、批判等一系列建设性的非暴力的形式对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同时接受国家的正当的合法的制约。二者就是在这种互动与监督中形成良性平衡关系,形成一种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最终促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政策是有关公民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政策,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改善一个国家或社会公民的福利,从而确保公民之间的平等与社会公正,是基于国民经济一次分配(市场分配、要素分配)基础上的二次分配.社会政策在现代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提升社会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姿姿 《学术界》2008,144(1):270-277
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国家嵌入社会"等理论,重新思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表明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走出了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加深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网络用户的增长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络社团大量兴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中国网络社团的兴起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社团的兴起有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力量的均衡,有利于公民社会行为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政治能力建设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的方向所在。政治能力既包括国家的政治能力,又包括社会的支持能力。本文提出了“国家 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并认为,要建设与提高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社会应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原始认同和对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级认同,必须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必须实现政治宪法、法律宪法和社会/公民宪法的复合宪法。只有一方面实现复合宪法,另一方面又建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友好型的政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质量理论是建立在“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由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质量是其本质所在,具体包括三个面向:一是作为理想社会愿景;二是作为社会发展范式;三是作为社会评测工具。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是欧洲社会质量建设的动力源。在西方国家,规定国家与社会互动原则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成熟。但是在社会质量建设的行动过程中,依然内嵌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一是社会质量增强与国家能力削弱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欧洲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矛盾对于反思欧洲社会质量理论本土化具有重要价值。社会质量理论本土化的要义或许不在于通过指标体系的调整对中国或区域的社会质量状态进行评测,而在于其对“社会性”的追求给予中国社会建设所刻画的指引,这才是欧洲社会质量理论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法团主义视角下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调整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背景,从法团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探讨,并对当下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应然建构做一方法论思考。我们应努力寻求法团主义视角下国家与社会关系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种“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来。  相似文献   

13.
何增科 《文史哲》2005,(5):20-21
所谓全球公民社会,是指世界各国的公民们为了影响政府决策和公民行为而在国家和市场活动范围之外所形成的跨国公共社会领域,其主体是全球公民社会组织(CSOs),它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盟、全球公民网络、跨国社会运动和其他跨国民间力量①。全球公民社会(G lobal的civil society)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步流行起来的一个较新的概念。与之相比,全球公民社会的历史则要长得多。但全球公民社会的数量、活动和影响的迅速增加,则是近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十多年来的新现象,“全球结社革命”(莱斯特·萨拉蒙语)的时代正在不…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背景。从法团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探讨,并对当下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应然建构做一方法论思考。我们应努力寻求法团主义视角下国家与社会关系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种“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来。  相似文献   

15.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49-53
社会资本深深影响着社会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求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之匹配,社会资本中的公民参与网络在市民社会中生成,是市民社会中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市民社会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发达的市场经济,更需要与传统的权力社会关系模式完全不同的公民参与网络模式的支撑,而存在于社会资本中的公共精神也成为了市民社会中的必备精神.  相似文献   

16.
林晓珊 《学术研究》2012,(7):56-63,104
消费维权运动近年来在中国城市中开展得非常活跃,消费公民权也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要素。文章以消费公民权为分析框架,通过对2009年以来轰动全球的"丰田召回事件"的剖析,探讨了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如何遭到跨国公司的侵犯,以及国家与消费者组织在消费维权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遭遇的尴尬。消费者自主性的提升和消费者力量的增强是一个有待重新检视的命题,消费者维权过分依赖于国家的出场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自主性中的"不自主"。消费公民权的伸张困境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扩张与全球公民社会的崛起、现代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视阈中公民身份的双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公民身份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调权利的自由主义模式和重视公民责任的共和主义模式.将公民身份这一核心政治概念引入当代中国追求和谐社会的视阈之中,我们发现,臣民文化传统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平等公民身份的现实障碍.通过国家-公民与公民-国家来双向建构公民身份,使政府形成以公民权利为本的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理念,让公民通过公民社会等途径形成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各种义务,从而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勾勒出一幅和谐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8.
公民身份的概念关系到民主制度、政治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重大问题,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亦日益凸显. 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MarshaⅡ)开创了有关现代公民身份的经典表述,公民身份是个人在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  相似文献   

19.
“法治社会”辨析——以“社会”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学界主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平面特质,决定了对法治社会内涵理解的单一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然、社会与实践属性,以及人的国家、社会与共同体身份之存在方式的理论,法治社会应包含法治"人民"社会、法治"臣民"社会与法治"公民"社会三个层次。法治"人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政治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法律规范与限制权力;法治"臣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保障权利与依法行政;法治"公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法律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法律意识与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移民:若干紧迫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九类有代表性的基本矛盾。将矛盾分为九类自然是个人看法,是为了便于陈述观点。在论述每一个矛盾的同时都考察了这一矛盾与快速增长的国际移民之间的关系,因为移民是全球变迁的结果,它进而又对移民输出国和接收国的社会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所讨论的九对矛盾涉及如下对立的问题:融入与排斥、市场与国家、财富的增长与贫困化、网络与个人、全球与地方、经济与环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国家公民与全球公民以及自上而下的全球化与自下而上的全球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