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语言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文学审美"外,还应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文化审美",这是正确解读古典诗词思想意蕴和发挥古典诗词古为今用的人文教育功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教学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量的比例。然而,大多中学生认为这些古典诗词与现代人有相当大的时间距离,古人的思想与现代人有相当大的隔膜,不好理解,往往持无所谓的态度,而新大纲则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如何克服矛盾,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从现代人崇尚理性、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古典诗词的教授,应在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将古典诗词还原于生活化的情境中,着眼于古典诗词所传达的人生经验与当下现实生活的连接,将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内化于切身的现实体验中,进而从古典诗词创作角度去具体实践。体验与践行,不仅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更有助于真切认知古典诗词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安浙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7):53-56,97
细读王安忆四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米尼》、《长恨歌》、《桃之夭夭》,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中的雅致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方式,以一种前后呼应(预言式)地叙述,还原出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哀而不伤,更在还原的同时,结合当代背景,重建了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了作品形象;二是古典语言的运用,移用、化用古典诗词,并用古典诗词写作方法——赋、比、兴渲染背景,使得旧景更醇厚,新景蕴旧情;三是以女性成长为审美对象,借助她们独有的细腻情感,来感受社会历史带给人的经历与体验,将宏大的社会历史溶解到细碎的日常生活中,将审美意向放置在描写生活的变化带来的人物复杂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歌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结构中一直以亚文化的方式执行其伦理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古典文人诗词从社会审美的层面反映了以儒家人本思想为主流的文化建构的源流。文人诗词借助美神意识和酒神精神,表现了审美理想与人性价值在政治媚俗中的纠缠与迷离,这虽然代表了类似民粹主义的人本价值取向,但并不具备反主流规范的内在要求。中国文人文学的功能始终趋向伦理秩序的整合,因而难以形成近代意义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代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在价值取向和语言风貌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然而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了对古典诗词的“美学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又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羔,有着自身独特的美感和风格。这不仅表现在歌词内容上,在主观感受上,也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7.
机器创作的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的自由体诗,都呈现为缺失情感浸润和语义逻辑线索的碎片化的审美表征。不管从一个句子内部词义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还是从句子之间的语义逻辑以及上下文的语境来看,机器诗的语句之间的跳跃性都完全超出了内在的情感意蕴的逻辑线索,成为互不相关的句子随意拼贴构成的大杂烩。由此可见,机器诗从诗歌的本体特征到审美蕴涵完全代替人工诗歌的论调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结构、节奏韵律以及诗词的审美过程出发,探讨古典诗词欣赏与情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心理情感状态,推荐不同的古典诗词欣赏目录,以求通过欣赏达到构建情感框架,塑造健康美好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不仅具有个体美,还具有提高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情趣的综合美。本文介绍的是意象常用的三种组合方法,也是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审美鉴赏时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远”作为审美范畴,来源于道家哲学;作为艺术意境,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得到清晰的表观。“远”在中国艺术重“虚”尚“神”的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远”不仅对古代的诗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古典诗词之审美意象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一首首古典诗词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词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把文学作品的结构划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按照文学的内在结构开展诗词教学 ,就是从语言层 ,到形象层 ,再到意蕴层循序渐进地设计诗词作品的教学结构 ,引导学生全面完整地欣赏作品。这样的教学结构方法正好与以审美态度激活形象、体验形象、审美判断的层次递进的文学审美活动规律相吻合。实践证明 ,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大学语文中的诗词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作品的审美信息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诗词是情感的最好载体,表现的是作者最强烈的情感,因而诗词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诗词专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完美的情感品质和人格精神。本文从教学中的情感共鸣,教学情景对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诗词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所起的积极作用等方面,阐述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古典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古典诗词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 ,也给人们不同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5.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时,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空间的审美机制。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园感的心理机制。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营造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其表现可分为时间是否定空间的因素、空间不能作为时间的归宿、彰显时空的客观性等数种。这种悲剧感因为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建构方式而成为悲剧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析了古典诗词中动词的作用,指出古典诗词中的动词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意境、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诗》之后,汉魏乐府多为歌谣,乐府之后诗歌逐渐走向了格律化、案头化,至唐宋词随燕乐兴而兴,至南宋又随燕乐衰而衰,此后文人填词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我国古典诗词衰颓之后,至“五四”新诗又矫枉过正,割断历史,抛弃了汉语汉字所独有的审美特质,于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有人说20世纪是个“无诗的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当代歌词则紧紧抓住了诗歌的文学性、音乐性、民族性和大众性的审美特质,并善于从古典诗词中采得神韵,从民歌中集得灵气,真正是诗起八百年之衰,但其命运同词诞生时一样备受大众欢迎又倍受学界冷落,因而值此之际,很值得振臂一呼:“真诗在歌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代 ,小说自身不断完善 ,小说创作体现了小说从雅到俗、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和审美对象由历史到现实的历史转型 ,体现了审美趣味的否定之否定 ,迎来了我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的繁荣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三方面论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如何在英译中得到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