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他们或是伟人、专家、学者……也可能是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等等。他们当中,你最崇敬的是谁?他们当中,是谁给了你帮助,鼓励?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抒写我们眼中的“星”吧!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他们或是伟人、专家、学者……也可能是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等等。他们当中,你最崇敬的是谁?他们当中,是谁给了你帮助,鼓励?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抒写我们眼中的"星"吧!  相似文献   

3.
消防犬     
《献给母亲的歌》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4.
李丽娜 《新天地》2011,(9):44-4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5.
借班上公开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如行云流水般,可是,精心准备的课还是充满意外,我面临了四次"没想到"。第一次"没想到"——小兄弟喜爱风筝体现在哪里?生:看他人放风筝"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相似文献   

6.
地球后人     
《阅读与作文》2008,(6):54-55
我把玩着手中的杯子,器皿中的液体浑浊且散发着浓浓的过滤剂的气味。但愿永远也不会再喝这样的水了,我把它一饮而尽。  相似文献   

7.
8.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丽水遂昌二中毛卫华老师教学时,运用新课程理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强调阅读的个性化,从而使这堂课充满智慧,呈现出大气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语文》七年级下册(2001年第一版)中的《斑羚飞渡》有几处内容于情于理有不通之嫌,现指出,请同仁细酌。1、第三自然段课文:……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逞能,竟后退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这几句话中的老斑羚“起跳”山涧与“笔直”相矛盾。根据力学知识,这只斑羚跨越山涧时有起始速度,不可能在距对面山峰一米处就突然由前飞渡改向为笔直落下。2、还是第三自然段中的“好一会…  相似文献   

11.
师:读了文学大师巴金写的《日》和《月》两篇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课文),我们领悟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信念和追求。你们还读过这位大师的其他作品吗?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我在市供暖公司上班,每天负责收取供暖费。我们这座北方小城,一到冬天,家里如果不能暖气,冷得似乎连空气都能结成坚冰。 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仿佛秋天刚过一年,就到了隆冬。那个下午,在窗口前等待交费的人排成长龙。  相似文献   

13.
“小抠儿”     
《新少年》2009,(7):91-91
时间:开学初,某天放学后。地点:放学路上。人物:小俭(简称饲;小明(简称明);小兰(简称兰)。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现在仍被收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文中有这样的句子:“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15.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现象级”蜕变。它的成功是处于起步转型阶段的中国电影工业与科幻文艺“双核驱动”的结果。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国产类型电影大片的审美突破,既有效地提升了民族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准,又为热门科幻文学IP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对"聚散离合"的叙事贯穿始终,贾宝玉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作者笔墨的重点挥洒之处。曹雪芹书写了由个体人物到以贾府为代表的文化社会的人事情理,并通过聚散离合对人类生存进行了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所收之“瓠”在上古本为瓠瓜的类属名,得名于“囫囵、浑然一体”;“匏”当为瓠的一个变种,得名于“包裹、包藏”义。在文献中,“瓠”也可特指“匏”,但并非许多学者所认为的二者完全等同。大约唐代时,“瓠”才开始专表今天所谓的“瓠子”这一品种。“瓢”为用剖开的匏做成的盛舀容器,并非指葫芦。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人教版新编的义务本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第1课是《新闻两则》,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作者分析了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这段议论作为背景材料,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