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历史课教学,如何做到既丰富教学内容,又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人将历史教材中有内在联系的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联成“线”,再串联成“面”,并使“点”、“线”、“面”串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点的同时,全面掌握历史的沿续性、统一性,从中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试以初中历史第四册有关内容为例,作一说明。一、按时间顺序串联教学。即把不同的知识点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组织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对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忆,并加强对历史系…  相似文献   

2.
《创业史》和《白鹿原》在史诗品格和人物配置的结构框架等方面,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不同的主题取向和审视角度,使人物关系、人物质的规定、价值意义和对主题的揭示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创业史》的人物在时代特征的掩盖下,失去了独特的个体性,是特定历史的说明;《白鹿原》的人物始终保有独立的个别性,个人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的总和,组合成独具特色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落实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基础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对中学历史人物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  相似文献   

4.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价值,尤其是历史人物教学在历史课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因此,强化历史人物在历史课中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如何利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已有的历史知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评价,就是历史评价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有益于他们智力的发展.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是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下,反复练习和提高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呢?这里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吕著《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编著通俗读物的代表作之一。吕思勉以渊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对三国史上存在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辨析,提出独到见解,为历史知识社会化路径提供启示。第一,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要处理好"求真"与通俗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历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把握好历史知识在文本中的选择与分配;第四,历史学家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应承担责任。这些经验为当下进一步提高历史知识普及与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艾里香 《社区》2010,(29):11-11
历史学家端木赐香的新书《重读晚清60年》,不是一本历史小说.也不是白话历史,而是一个洞察历史的人.凭借自己多年的知识积淀,以智慧来撰写的历史札记。在书中.作者正史野史、人物生平信手拈来,叙述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选讲一些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估秀对联,会有画龙点睛,妙趣横生的效果,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英国历史小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小说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它萌芽于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期,在19世纪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以人物与历史的关系为主线,19世纪英国历史小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世界中,历史总是制约着人物的命运;维多利亚早期历史小说中的人物试图摆脱历史羁绊,独立演绎自身命运;维多利亚中晚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开始被人物支配,它渗入人物内心的探索历程,成为个人精神结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殷海光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入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批判传统主义,引入自由主义,通过对传统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双重吸收和反思,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的同时,也重新思考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资源,试图在知识和人格的基础上为现代知识分子建立其社会的立足点。尽管殷海光已经是20世纪的人物,但他对知识分子的这些论述,而今看来依然有其跨世纪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年谱编撰是缪钺先生三四十年代历史人物研究的重点,经历了一个为理解作品到返回历史人物、辨订旧谱到自创新格的转变,其内外并究、文史互证等方法,意义当不只在年谱编撰本身,对历史人物研究亦有巨大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及其文化传播是促进晚近时期“中国”认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就媒介意义来看,汉学书院依托家族和师生关系网络,将其文化渗透到西南各地,催生出基于大一统认知的地域性学术形态;就心理层面来看,汉学书院历史叙事和祭祀之中文翁、尹珍作为符号人物的出现,引领了西南知识精英的文化寻根思潮,标志着西南地方认同意识的觉醒;就实践表现来看,汉学书院的师生高举“中体西用”“通经致用”的理论,积极投身到维持中国政治独立和文化保存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受纪事本末体体例的限制,?越绝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片段性而不具有连续性:不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通过截取人物一生中一个个独立、重要的历史事件刻画了伍子胥、勾践、阖闾等“累积型”人物形象;或一次出场刻画了渔夫、击絮女等“闪现型”人物形象,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越绝书?色彩斑斓的人物画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传统历史文化地位的上升以及对历史教育的重视,一些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剧纷纷登台亮相,这些剧作以它取舍精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神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光,使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领悟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无穷魅力。但是随着夸张、虚构等剧作手段的大量运用,许多历史剧存在歪曲历史事实、美化历史人物的不良现象。具此,笔者谈一点历史剧歪曲历史事实、美化历史人物的严重危害并提出一些历史剧创作遵循的原则,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历史知识,并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林彪、“四人帮”先是鼓吹“历史无用论”,把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诬蔑为“向学生灌输封资修黑货”,甚至借口“精简课程”,一刀砍掉了历史课;继而又在中学开设历史专题讲座,大搞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贩卖“儒法斗争推动社会前进”,“法家人物创造历史”,“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等历史唯心主义黑货.这样,中学历史教学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不仅歪曲篡改了历史事实,而且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严重贫乏与混乱,以致对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一个领域。同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的评价?一是见识上的高下,二是资料上的丰寡,三是判断的当否,四是爱憎标准的不同。“知人论世”是评价历史人物重要的方法论之一,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善恶是非,一是察其言而观其行,二是看其是促进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会计发展历史中的典型事件为载体,以发展时间为主要脉络,从文字、货币、账簿、记账工具、记账方法、人物、国家体制等诸多方面,对会计千年发展的漫长历史进行穿插式的反映,旨在通过历史和文化的熏陶,普及会计历史知识,传播会计文化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历史观和职业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宋代理学家在其特有的历史哲学指导下对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许多人物作了点评。两宋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均仅以道德标准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尺度, 缺乏以历史主义的眼光, 以社会价值的标准去评判历史与历史人物的视野, 不能认识“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正面作用,一味地将历史道德化、以道德理想主义的态度看待历史与历史人物, 表现出使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迂阔和保守  相似文献   

19.
在福柯的思想中,认识型是与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事件,福柯将它与权力、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分析人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对主体的影响.本文以<词与物>一书的考古学式的历史分期为理论依据,考察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演进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关特征,进而对福柯的认识型理论进行客观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人物辈出。从《中国人名大词典·当代人物卷》中收集河南省历史人物的数据,运用资料统计法、对比分析法、文献法和GIS图形技术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历史人物数量、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论述分析,最后得出河南省历史人物时空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时间来看,主要分布在隋唐宋朝,从空间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开封和洛阳两个市。对河南省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利于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