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治山  陈耀 《新天地》2011,(12):170-170
一、中小学美术课开设的必要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相似文献   

2.
浅谈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可分离。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是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美术课程教学要与人文背景的有机结合,还要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美术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人文知识的累积。  相似文献   

3.
素描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素描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师专类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绘画艺术及美术创作的成败。所以我认为两年制美术素描教学应该把能力的培养放在关键的地位,它是素描教学的目的。任何教学手段及方式,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开展,能力的培养具有三种方式:一培养学生对所描绘的物象的感识表现能力,二培养学生对物象的独到见解及概括认识表现能力,三培养学生对物象审美和艺术表达能力。一、塔菲学生对所描绘的物象的未识表现能力素描是造型艺术创1练的重要课程,作为师专类素描…  相似文献   

4.
民间美术课程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课程的教学效果要好,首先是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与设计专业各方向紧密结合,适应专业的特点;其次是民间美术作品欣赏要冲破纯美术的视域边界,把握民间美术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历史、民俗、心理、宗教等人文特征,正确理解和运用民间美术的人文内涵;第三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理论的目的是要把握民间美术的审美规律,把知识的学习上升为设计思维向"中国式"转变上来。  相似文献   

5.
美术史论课程作为高职审美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方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前怎样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当代人文素质和审美文化素养的实用技能人才成为高职美术类专业史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研究课题。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美术类学生特点、美术史论教学的现状分析,力求为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艺术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欣赏”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的人文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而在当前教育多元化潮流及“综合课程论”的背景下,从宏观综合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着重引导学生认知艺术性的人文知识,通过数字网络等先进技术,将“音乐与美术”相结合进行教学,结合经典美术名作,将“美育”“人文精神的培养”等理念落到实处,引领学生们进入艺术的殿堂,拓展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学课程体系建立在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模拟上,忽视了文学课程的人文性,更不能适应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需求。还原文学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生命体悟,以学生主动探索的“研学”活动建构大学文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使文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现真正的对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中的诸多问题,实现学生人文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结构上的变革以及新的教师观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功底、道德情操、人文知识、美术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知识、研究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调整与改善素质结构,提高从业能力,提升从业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美术欣赏课作为基础理论类课程旨在拓展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忽略掉了,其结果是: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对情感因素的重视,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情感因素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探索了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对提高美术娄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语言课程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语言能力教育的资源,目前这类课程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多门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汉语言课程必须实施教学改革,应该在传授知识、构建学科体系之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心智的开发,担负起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语言实践创新能力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庆阳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课程开发的内容从价值取向、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研究;并重视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课程实践的特性;课程实施和课程教学要和学生美术的特点相适应,形成美术校本课程与民间美术整和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本文通过应用美术课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教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在艺术课教学中,任课老师如何发挥各自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灵活运用探究性、活动性、生成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这乃是值得努力探究的一门艺术。本文试就如何运用人文情感艺术,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教学活动,提高艺术素养,略谈自己几点做法与感受。一、营造和谐氛围,调动艺术原知。艺术教学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艺术氛围中的交流活动领悟艺术,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  相似文献   

14.
高师美术系培养目标是中学美术师资,中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中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觉比较清新和敏锐,一双求知的眼睛开始在分析研究事物,是接受美育的最佳阶段。而美术课涉及的范围、精湛技巧的平面绘画、材质多变的主体雕塑、严谨深入的工艺设计、风格各异的建筑场景,都会在中学生心灵中产生影响。如果在美术教学中正确进行审美教育,将对提高中学生辨别美好事物的能力,对中学生的美术技能获得,对培养中学生学好文理各门课程素质,乃至成为全面发展人才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一但现状是中学…  相似文献   

15.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有着独特的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因此,美术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教学理念,承担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美术教育内在规律的始然。  相似文献   

16.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却在英语教学中被边缘化,不重视英美文学课程是导致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英美文学课程去边缘化必须增加课时、丰富课程种类并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使英美文学类课程真正发挥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分析,确定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在后续课程中引入诗歌教学,并就其可行性提供了一些试行方法,以求在今后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中,融入具有运作可能性的诗歌教学.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8.
依据Dudley-Evans&St John的需求分析框架制定调查问卷,对翻译专业一到三年级本科生展开本科课程设置的需求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一半的学生想要从事专职译员的工作,其中将近80%的学生选择应用翻译;学生对课程比重和课程顺序满意度较低;对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和口、笔译实践类课程和翻译职业知识类课程需求较大,而忽视中文类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翻译理论类课程和译作评析类课程。基于此次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的社会需求调查研究成果,笔者遵循《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精神提出了翻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语言课程模块,翻译技能、知识与实践课程模块,职业领域课程模块,跨学科知识课程模块以及人文知识课程模块,旨在培养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学科领域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学校美术教学应该立足并根植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把发扬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承传民族民间美术作为自觉追求。本文选择了雄踞于华夏岭南、商业文化活跃、风气开放的广东,充分发掘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丰厚的民俗风物,为学校美术教育开拓了优越而多样的课程资源。本研究从岭南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学校课程的意义入手,围绕以广府文化系的陈家祠装饰雕塑、潮汕文化系的潮州雕刻、客家文化系的围楼为例,探讨如何将岭南民间美术资源引入教学课程,并详细阐述了动态化教学的理念。以动态化美术教学为基础,笔者建议美术教师要注重对岭南民间美术的风格特色和形成过程追本溯源,形成学生的元认知和对民间美术的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对故乡的自豪感和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使他们成长为我国民间美术的热爱者、文化的传承者和坚定的保卫者,彰显美术课程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塑造意涵。  相似文献   

20.
“通感”是借助一种感觉沟通或启发另一种感觉,或由对一种艺术门类的感觉和理解转移为对另一种艺术门类的感受。在美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通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灵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教师生动、形象地讲授美术基础知识,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