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人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自卑”,一扇叫“自信”。走进了自卑的大门,总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唯唯诺诺,一事无成;而走进了自信的大门,时时感觉到“我能行”的人,就能够抬起头来大胆往前走,有勇气去迎接风雨,敢于在网难中微笑。可见,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文学旧体诗词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了具有独立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的文学现象,“九一八”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初声,成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旧体诗词作品,由此,旧体诗词出现了20世纪以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有的作品延续、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边塞诗传统,咏叹悲歌慷慨的军旅生活,有的作品在当时中国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去体味这一事件,充满了家国之忧与救亡之切的尖锐沉痛的社会批判,还有作品对“九一八”事变作历史省思,透视研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讨其中的规律与教训。“九一八”文学中的旧体诗词显现了20世纪文学与文学传统的脉系关联,是闪烁着现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创作。它所显示的旧体诗词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创作实绩,为我们打开了考察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显著增强的综合国力与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为中国文学走向海外创造了有利契机。然而,“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使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分析历史上中国文学有效“走进去”的成功案例至关重要。首先,系统梳理了《赵氏孤儿》在18世纪欧洲世界的译介脉络;其次,阐释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文化增值;再次,基于美国学者理查德·布雷多克(Richard Braddock)的“7W”传播模式,分析该剧异域之旅成效显著的深层动因,以期为有效提升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文学,我们似乎并不陌生,传统的社会批评方法就是如此。但是,我们在久已习惯“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这一理论程式后,往往只把文学之外的种种特征,诸如环境、气质、出身等方面作为认知文学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方式,“走出文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重新“走进文学”。相反,那种真正能从本质的高度去阐释和发现文学文化之间神奇网络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的涵盖大大超越了文学的相对单纯住,它涉及到自然、生理、科技、习惯等各个社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把握起来…  相似文献   

5.
北美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力作《劳燕》一经译介至英语世界,便稳居亚马逊网站华语文学畅销榜,销量可观,广受英语读者好评,堪称华语文学“走出去”且“走进去”的成功典范。文章基于拉图尔等人构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对《劳燕》英译传播全过程展开细致的考察,以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所谓俗文学,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文人拟作。于是若讨论民歌,还须观照“拟民歌”,尤其是具有民歌视阈的理论,它们虽如散金碎玉、吉光片羽,却也实在是价值不菲。自文学“自觉”之后,雅化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回归“本色”、“亲风雅”、“真性情”的宏论问出,但皆“羽弱声微”,未能唤醒学界,民间文学始终是文人文学的附属物。虽然民歌、拟民歌早已登上大雅之堂——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但还没有真正走进现当代文学史。学界并没有正视民歌一次次地对文人诗的挽救,并没有看清音乐性才是诗歌一以贯之的红线。  相似文献   

7.
科幻小说是成功走向世界的中国好故事。它的域外经典建构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实践。后人类、精神生态、赛博格当代世界科幻经典主题满足了域外读者的期待视野;域外的深度阐释与评论打造与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专业出版社、权威科幻期刊、网络媒体等跨媒介出版流通推动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域外深层次传播,有助于拓展作品的经典性。当代科幻小说的域外经典建构路径展示了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文本重塑与价值再生产,对推动中国文学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本文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去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走进秋天,如同走进了一个快乐的乐园,它是一首诗,它是一幅画,它也是一个美丽的梦。 秋风习习,天高云淡。秋风在“走”动,它已经从树叶间走过,树叶变成了黄色,叶子也枯萎了。但是有的叶子很坚强,不愿意离开树妈妈的怀抱。有的叶子依然是绿色的,好像把它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真是太顽强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阵“寻根”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同志为前段文坛一意仿效西方文学,不努力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深感不安;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学落后于世界的现状忧心忡忡,由此想凭借这股西来的风,发愤擎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去冲锋陷阵。就这一点而言,把“寻根”的文学与文学的民族化相提并论,倒也是可以的。前些时,有的同志提出“我国文学在本世纪末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于是有人质疑说这个提法不科学,值得研究。因为什么是世界先进水平,就文学来讲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好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质的历史反思靳义增,勾俊涛文学本质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命题,被称为“文学之谜”,自从文学产生之日起,人类就在不断地探讨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答案。本文无意去介绍关于文学的林林总总的定义,因为这种“反思”,除了给我们以支离破碎的知识外,无益于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汉代出现了文学家庭,汉代文学家庭的成就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成就。汉代文学家庭各有特色,有的是父子相传,有的是夫妻互动,有的是兄弟合作;有的诗歌突出,有的辞赋显著,有的散文辉煌;有的延续百年,有的仅有两人;有的一代胜过一代,有的一代不如一代。帝王和官僚具备从事文学的优越条件,文学家庭都出自帝王和官僚家庭。帝王的鼓励,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掀起一阵阵文学热潮,造成一个个文学家庭。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文化研究”以其天然的政治性迫使文学研究者重新思考政治的地位、影响和价值。只有将政治通过审美的途径进行转化,才能真正处理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关于文学的政治性问题论争有些明显的倾向,目前急需关注的问题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思潮正在蔓延。  相似文献   

14.
蔻蔻梁 《社区》2012,(23):54-55
在报社八年,只要老大走进办公室说.要派人去某某地方,我一定直接跳起来说,我去!有一天刚从马来西亚出差回到办公室,行李箱还放在脚边,老大进来问:“有个去可可西里的采访,谁有时间?”“我去!”我又跳起来。老大白了我一眼,说:“疯了。”那时候,我把出差等同于旅行。  相似文献   

15.
“80后”文学属于“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文坛对“80”后写作大多持否定态度,批评应该进行,但同时也应该有反批评,任何一方的过于高大都会造成极端的灭亡,通过分析“80后”个体特色及作品,达到正确认识“80后”文学的目的:批评声音过大,“80”后再不敢涉足写作,文坛后继无人,褒扬声音过大,又势必会使传统因素丧失阵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应是对待这一群体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6.
陈婷 《阅读与作文》2009,(12):11-11
走进高三,我没有了以往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曾经的闲情逸致。但是,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和担当,什么叫付出与回报。走进高三.我没有东坡“成败任西东”的豁达,也没有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但我却要以东坡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飒爽英姿,去实现我多年来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由此可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想学生写出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体现个性的、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新意的习作,就要让学生积极地走进生活,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触摸周围的草和木,欣赏眼前的景和物。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丑”──兼及与传统文学的联系蒋承勇艺术家应该追求美、创造美,应该通过他们的创作去展示生活的美,进而激励人们去追求美的事物、美的生活。自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学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和展示美的世界与人生的。古希腊的神话中,神的形象是按...  相似文献   

19.
写日记,是一个人在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后所发出的肺腑之言,是心声的静影。能把它留在日记扉页的,则是一个人心灵的颤音。士兵的日记,最耐人寻味的,当属写在扉页上的,那是士兵心灵的坦露与独白,从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以士兵特有的“风景线”。作者征得对方的同意而闯入这不可涉足的“秘密领地”,愿同青年朋友们一起去体味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情感。 士兵“日记扉页文学”可谓多姿多彩。有的像“朦胧诗”,有的似乡间民谣,有的如社会上流传着的“顺口溜”,有的是“座右铭”,名人名言……语言或庄重肃穆,或幽默诙谐,或凝炼犀利,或调侃不羁,甚至庸  相似文献   

20.
尽管学者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设置有着不同的学术见解,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对教学“世界文学”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的,它既可以从跨文化的视角去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文学,又可以从比较思维上探询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各国文学交流关系之间的异质文化,对教学“世界文学”课程无疑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同时也会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