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九敏 《新天地》2011,(10):100-100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来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许多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象的分布及演变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发展学生智能。因此,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地图,  相似文献   

3.
用Authorware制作地理课件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地理学科和地理教学的要求,探讨了用Authorware制作地理课件的基本方法.利用Authorware显示图标及其绘图工具可以制作具有各种填充效果的静态地图,利用Authorware显示图标及擦除图标的过渡效果设置,或利用Authorware判断图标可以制作动态地图,利用显示图标的层次属性和显示模式设置可以制作具有地图元素分层叠加显示效果的地图,利用交互图标及其属性设置则可实现地图信息的查询和提示,填图和拼图练习或游戏、利用Authorware插入OLE对象的功能可以制作地图图表,利用Authorware的数字电影图标、运动图标等则可以制作反映地理过程的动画.针对地理学科和地理教学的要求,巧妙利用Authorware的各项功能,能够制作出高水平的地理课件.  相似文献   

4.
弗兰克·莫莱蒂(Franco Moretti)称自己是"地图制造者"。他绘制文学地图,认为地理形塑文学的情节、叙事风格和结构。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文学内部形成乡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国家空间。乡村空间是自足的、诗意的空间,人们拥有自由的身体;城镇空间是半开放的、过渡的空间,联系着乡村和未知世界,人们拥有半自由的身体;国家空间是开放的空间,是各种因素的镶嵌和拼贴,人们只拥有压抑的身体。莫莱蒂的三重文学空间观充斥着意识形态性,凸显了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5.
针对师范生地理空间能力在真实空间运用调查数据欠缺的现状,通过开展城区定向越野活动,采用问卷调查法与野外实践心理地图综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地理师范生实际运用地理空间知觉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水平差异与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唐传奇的研究以往偏重文化地理或历史地理,而现将唐传奇置于文学地图视角下,可以文学为本位探讨其文学特征与时代风貌。首先,地名空间分布能够体现出政治、经济因素对小说的影响;其次,唐传奇通过特定时空下的隐喻意义,将原本与情节无关联的地名变为情节逻辑的有机部分,体现出"传""奇"的双重特征;再次,借助地理空间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利用唐代长安以时间制约空间的特征,形成了特有的"阻断叙事";最后,对唐传奇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解读,可揭示更多隐含的时代、地域信息。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中国古代全国总图的研究只集中于少量重要的单幅全国总图,缺乏对古籍中地图的关注,由此未能揭示中国古代全国总图的全貌;通常用于确定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年代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古籍中的地图,且对地图谱系的分析也是极为困难的;目前全国总图的史料价值并未得到真正的挖掘,地图的史料价值并不在于图面内容,而在于地图所反映的地理认知以及地理认知背后的主观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弁言:地图,是人们对地理的认知和反映,自古以来,其绘制都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只是近代以来用经纬度数据绘制的地图,其表面上的准确性将这些主观性掩盖了起来。近现代之前的中西方地图上,充斥着对世界秩序和空间秩序的构建、对地理空间的人为划分以及对地理要素的想象。中国古代地图上绘制长城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古地图上绘制的长城,除了展现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之外,还表达了古人赋予长城的各种政治文化内涵,如作为“华夷”之间的界线等。在这些地图上绘制长城另有一层含义似乎也不能忽视:这类地图还表达了“华夷一统”的思想,即将华夏(汉)与夷狄(胡)整合在一起的观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地图上的很多长城并不是写实的,如大多数宋代地图上绘制的长城都一致地从辽东半岛斜向西南,横贯今陕西北部,延伸至甘肃洮河,但实际上很难确指这表达的是哪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其可能只是按照宋人的观念对秦始皇修筑的各段长城的表达,而宋人的观念则体现的是他们所认为的北宋与契丹、北宋与西夏划界时的理想疆界。李孝聪教授的《试论地图上的长城》一文除了对上述这些思想进行分析之外,还对明清时期基于各种目的绘制的长城图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中国古代的各种史学、地理以及宗教文献中都有着大量与黄河河源有关的记载。通常认为,随着唐代之后对河源的不断探索,有关河源的文本记载以及地图上对河源的描绘,应当逐渐由“错误”走向“正确”。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的线性“进步”并不存在。在很长时间内,历史传闻中的河源概念和实地考察的记录都受到关注,也都出现于文本和地图中,因此最新的地理发现并没有取代传说和传闻中的关于黄河河源的空间概念。甚至到了19世纪,尽管元、清两代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推翻了河出昆仑的说法,但在文献,尤其是在地图上,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传统认知依然占据主流。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对黄河河源的理解应当被认为是神话与地理、想象与现实的交汇。上述认知正是冯令晏教授的《元前文献图籍所载黄河河源》一文的撰写主旨。这篇论文探讨了不同知识框架对唐代河源记载的影响,以及这些知识框架在现存宋代地图上的反映,展现了地图与产生它们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体而言,作为史料的地图,其史料价值除了图面内容之外,更多地体现在了地图与其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等背景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作为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础,民国地图的数字化工作已在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铺展开来,并逐渐成为阐释区域历史地理的另一种语言。宁夏民国地图在数量和种类上都称不上丰富,然而由于民国时期宁夏地籍整理、保甲组织以及水利事业的推行,宁夏保留了大量的民国地籍图、户籍图以及河道沟渠图等地图资料,从而形成了宁夏民国地图的地域特色。保存的近万幅宁夏民国地图绘制谱系清晰,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地图测绘事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整理与研究宁夏民国地图,可以为宁夏地方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对当前宁夏的城乡规划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董淑芳 《新天地》2011,(12):416-416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伴随着大航海及全球贸易的拓展,欧洲迎来了现代地图学的黄金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出自以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为活动中心的尼德兰制图学派。在此期间,欧洲制图学家不但出版了第一幅以“中国”命名的地图,也不断扩充对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地图学表现。但地图学的发展、地图书籍的流行,并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积累的产物。在全球资本主义网络形成的年代,地图既是工具更是商品。尼德兰制图学派的兴盛,与印刷业在低地国家的繁荣、书籍市场的勃兴、制图学家的职业化,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活动息息相关。欧洲社会对亚洲空间的新的权力关系想象,亦由此展开。从地图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角度,可探究这一时期欧洲地图学发展以及欧洲对东亚的地理认知。  相似文献   

12.
1、义务教材插图插画的特点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是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媒介,是地理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地图的直观性、一览性等本质特性,使其成为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地图的种类很多,成图的方法各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如何正确的使用地图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学地理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插图插画的数量巨大、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表现手法新颖、表达形式多样,它融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休现了地图的“突出表现性”和文字无法表达的特殊功能。作为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各幅插图插画的设置意图,全面分析理解并掌握各幅图画所融入的科  相似文献   

13.
文学地图作为文学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近年来渐受关注。目前文学地图研究多着眼于空间区域,对地图元素如地名、距离、路线等较少论及。古代小说的地名与距离往往真实准确,故可利用古代小说的空间距离,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文学与文化信息。古代小说文学地图的空间距离根据标示方式,可分为显性距离与隐性距离,后者尤能发挥文学地图的视觉化优势;根据相对位置,可分为遥远距离与邻近距离,分别有间阻叙事或助推叙事的文学功能;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距离与人为距离,两者的交替对情节走向产生影响。小说作者对距离的不同选择,则反映出作者的地理经验及时代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地方志中留存有数量可观的县域地图,这些地图通过强调或缺漏等手段向地图阅读者传递着地图绘制者对当地的地理认知,体现着绘制者对县域社会的关注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图中所反映出的地理认知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泰顺县明清以来的四幅县境地图进行对比阅读,结合地方文献和时代背景,探讨县域地图记载内容的差异,解读其中包含的时人的地理认知与政治关切.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九年义务教材内容的客观要求1、义务教材中增加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图、画等。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望远镜”,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地图,是每位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  相似文献   

16.
虚拟全景图(Panorama)是一种基于全景图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可以交互控制以实现全方位环视的数字图像.虚拟全景图的虚拟性能够有效地营造地理教学所需的地理空间场景.虚拟全景图的交互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虚拟全景图可以在浏览相关网页时从TemporaryIntemetFiles文件夹中获取,并可在用PowerPoint和Authorware制作的地理课件中通过相应的控件来应用.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没有专门的著作或论文对明代三峡地区方志地图的地理要素进行考释,本文试着在明代地图绘制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地图学方法,对明代三峡地区方志地图的地理要素进行考释,将方志地图中标记出错的地理要素重新定位,并以此来分析明代三峡地区方志地图的价值,补三峡方志舆图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海洋面积占据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连通着世界各大陆。在历史时期,海洋既是各大文明区之间的地理障碍,也是沟通其间的桥梁。自明末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人来到中国,将大航海时代所获得的世界地理知识带给中国人,与此同时,也将中国及其周边海域的地图和地理知识传回西方。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知识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交流,而中西对海域进行的探索和地图绘制,则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长卷式是中国沿海地图的一大特色,其特点是将中国的海岸线呈“一”字形绘制,用册页刊印或者绘成长卷。有以海为上、大陆为下的,目前所见以明代郑若曾《万里山沙图》为最早,对当时及后世影响也最大;同时也有以大陆为上、以海为下的,在历史时期对当时与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所附的系列地图,催生出诸多版本的地图,其中的世界地理和东半球地图,也对清代地理图籍产生广泛影响。孙靖国《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及其系列地图的版本和来源》对《海国闻见录》的版本进行了梳理,指出乾隆九年或稍后的初刻本的存在,并根据各版本的文字和地图地物的差异,推测在今日所见五个版本之外,还可能存在多个版本,形成了复杂的局面。文章对摹绘、翻刻自《海国闻见录》的系列衍生地图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对陈伦炯地图与地理信息的来源进行了考证,指出正是明末以来的中西地理信息交流,催生了这一影响广泛的地理图籍。 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伴随着对亚洲海域进行的测绘活动。其中,荷兰人作为17世纪的“海上的马车夫“,在近代地图史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尤其是其商业地图的刊印出版,成为当时欧洲的中心。低地国家的制图师和地图出版商,如赫拉尔杜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亚伯拉罕·奥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洪迪厄斯(Hondius)家族和布劳(Blaeu)家族等,纷纷出版了多样而精美的地图、地图集和球仪。但正如丁雁南博士在《地理知识与贸易拓展: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手稿地图上的南海》中所提出的一样,商业地图上的成功并不能代表荷兰地图学的真实成就,他对新近披露的欧洲各收藏机构的一批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所绘制的以中国海域为中心的手稿海图进行了研究,指出荷兰人的地图制作活动存在一个在手稿和印刷品之间平行发展、各有侧重的二元结构,认为其地图学成就有待于深入认识和进一步肯定。   在现代统一标准的地图学范式形成以前,世界各地的地图绘制和刊印都呈现出各区域、各机构,甚至是不同个人分别进行的态势,形成了诸多的“小传统”。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世界地理知识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之间,荷兰的手稿测绘地图与商业地图,以及中国传统的长卷式沿海地图与西方的波特兰地图之间的并行状态,都是这种地图绘制多元发展、并未整合的时代折射。  相似文献   

19.
30集电视连续剧《亮剑》之所以取得成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真实可靠的地理叙事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这部电视连续剧中,主要人物具有一种深厚的地理观念与地理意识,人物与人物之间在相互争论与进行实际作战的时候,特别关注地形的构成与地图的运用;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往往不太注重时间因素而特别注重空间因素,尤其注重空间中的地理因素;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地域或地方,并由此形成了整个电视剧的叙述结构与艺术整体。显然,地理叙事在整个故事进展与人物塑造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给后来同类电视连续剧的编剧与导演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有关黄河河源的概念,古代各种史学、地理、以及宗教文献都有相关记载。早期文献中提出的重源潜流的概念,也为塑造河源空间概念留下了发挥余地。及至唐朝,各种类书、笔记、野史关于位于境外的河源的著述沿用了上述文献中已有的地理知识,并融入了佛教世界观的空间概念以及唐代实地考察的纪录,逐渐构成了河源这一多元化的空间想象。本文探讨了不同知识框架对唐代河源记载的影响,以及在几幅现存宋代地图上所反映出的相关影响。这类文献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古地理知识的深化与演变,以及后代地图上展示河源的更丰富的地图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