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句,历来注家纷陈,各抒己见,但不外乎将之解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笔者认为,此解未稳。若依此解,则《老子》所谓“道,可道”且“名,可名”即当成为“道不可道”且“名不可名”,岂不令人费解!依笔者愚见,倒不如将“道,可道…  相似文献   

2.
道 ,可道 ,非常道。名 ,可名 ,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共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老子的道指的是世界的本体 ,自然的本原 ,存在的本质 ,就是道的自然。整个世界就是道的自我实现。无是无极 ,世界 (天 )的统一整体 ,无与元、天在意义上相通。无是世界的整体 ,无是天地之始 ,有生于无 ,无为万物之始 ,是万物的根本。有是万物之母 ,即万物的本原 ,而不是万物本身。妙与徼 (窍 )是协同的 (指世界、边缘、极限、奥妙 ) ,有终极原因之意。故常无 ,欲 (用以 )观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老庄的“道学”是一种反文化现象。“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不能按照传统的常规的语言观、思维观、真理观去理解和解释。“非常道”、“非常名”乃是运用反常的语言 ,进行反常的思维和判断 ,它是老庄道学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 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 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 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之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 ”、“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 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5.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章)总论世界起源,但文义简古,论老者解说不一。兹就本章文义之可异议处并其道论逻辑,略陈拙见,以求教专家学者。“道可道”“名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二句通行本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下简称帛书本)文字基本相同。于字义有异议者唯“道名可常”四字。四字关涉道论逻辑处拟后文述及,此处讨论末道名二字。此二字论者皆以为言词文字之谓,清俞正燮更谓道特指言词,名特指文字之义。他说:  相似文献   

6.
舒位诗学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舒位的诗学观表现在:重视诗人道德气节;讲求才学识相结合而强调多读书以培养才识,少用书以贯注真气;认为好诗须以真性情出之;倡导不名一派,融各家之长;注重作诗技法等。文章以舒氏诗歌特色说明其理论,并将舒氏诗学观放在历史及时代背景中作了评论,认为舒氏作为性灵派的骁将却有着与性灵派主张不完全相同,甚至更进步的诗论。  相似文献   

7.
2000年来,人们提及老子之道,都根据《道经》首二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解,说老子之道玄虚微妙,不同世俗之政教经术之道,不可解说、不可名状,实为永恒不变、自然长生之道,此类解说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旨实相抵牾。究其原由,皆因学者未悟“可道”、“可名”不当如字读。根据先秦文字书写特点及先秦文献文例,应读“可道”、“可名”为“何道”、“何名”。如此,则《老子》之语言较旧解为朴素,老子之哲学思想及命题较旧解也更为一贯。  相似文献   

8.
除范畴研究与方面研究以外,船山研究还应再现其心路历程,深入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才能领会船山思想之精蕴。潘雨廷作为著名的易学家和道教学家,从易学时空观、三才观、道教身体观的角度,紧密结合船山出入险阻、辨章三教的一生经历,对船山思想的发展加以审视,深入完整地呈现了船山始终追求“行己有本末”,先历地道、天道、人道之“远游无穷”,后经“反身体认”,终归六经而“近观生面”的心路历程。该历程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由地道而天道,救世而究理的阶段;第二是从社会学的人到生物学的人,“远游无穷”而体认“造化在我”的阶段;第三是诚合内外之道,回归六经而近观生面的阶段。开六经之生面是船山“行己有本末”,落实“诚合内外之道”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名实问题的提出《道德经》开篇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名称一旦赋予(可名),它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非常名)。老子这句话道出了他的语言观,实际上表达了语言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词与思想的关系。天地之始,混沌也,万物产生,有序也。人脑的思想储存犹如天地之始,一团混沌,而思想的表达(书面语言中以词的形式出现)则井然有序。老子当然没有指出思想如何从无名到有名,但语言学家的观察却表明,在人脑的记忆中,意思和词是分别储存的(桂诗春,1985:191)。这种意思和词分别储存的特点有时会使说话者感到辞不达意,有时说话者话在嘴边,却说不出来,这类例子枚不胜举。思想无形词有形,研究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对于语言研究及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的最基本的表述,是其“玄览”观和无为精神的理论基点。本文试图从西方德里达解构主义观念出发,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做尝试性解读,探讨其常道与非常道、道与名、道的状态之间和特征之间的解构性,以更好地理解老子道学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思想及其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颇有欠缺。本文从哲学、经学、排佛道三个层面论述了欧阳修的思想,认为:其“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的天人观充满儒家的理性精神,是北宋理学“理本论”的直接理论先导;其以理性精神为标准衡量儒家经典传注的是非真伪,为经学中义理之学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修本胜之”的排佛道思想,虽然尚无法真正战胜佛道二教的影响,但却为稍后的理学家们加强儒家心性之学建设揭示了方向。因此,作者的结论是认为欧阳修是北宋理学思潮的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兰者,王者香草也!其生于深林幽谷,悠然自芳。明人杨文骢说它:“既称美人,亦好君子:不受荣名,自题狂士。咄咄书空,淡淡若水;媚独芬出,各罗众美。”可谓一语道尽兰之品性矣!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虔诚地相信上帝,对老子之道非常推崇,他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与通向上帝的"道路",多次引用老子的道论印证自己的上帝观。托尔斯泰如此认识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似性:"上帝"与"道"都具有本源性,"上帝"之意志和"道"之规律都具有必然性,"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依赖直觉排斥知识。但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思想是存在根本不同的,"上帝"是以"爱"为其内涵的人格神,"道"是以"自然"为其内涵的客观规律。托尔斯泰视二者为一,既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关,也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的俭奢观以理欲之辩为其立论基础,以絮矩之道为其核心内容,基本构建了一个体现民生与民本双重价值模式的辩证理论框架,认真审视三百年前的这一理论,对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本的文化,这在理念上集中表现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蕴两个基本信念:第一、道德完善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第二、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维系世道人心的垠本力量。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而止于至善。”尔后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光齐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老子》的道,应从矛盾中来分析其思维理路的历史展现亦即其历史性。"道"有不可"道"之常道与可"道"之非常道之分,"名"亦有不可"名"之常名与可"名"之非常名之别。正负之间恰好形成矛盾。黑格尔说《老子》之道以"无"或"虚空"为最高本质。若果真如此,那么老子的哲学就真的像他所说"停在初级的阶段"了。《老子》全书重在说"道",而"道"的丰富、发展与致用必须从抽象进入具体;而进入具体之路,首先是由道而理,进而是象与数。要专就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讨论,那么,"道"从抽象进入具体的途径之第一步,就是由"道"而"德"。"道"经由"德"而在人类社会中显示了具体功能与作用。"德"正如同其来源"道"那样,其自身中也包含了内在的矛盾。综观《老子》由"道"而"德"而"仁"而"义"而"礼"的论证,可以看出那就是一个矛盾在以上诸层次上不断展开、演进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每个后一阶段皆为前一阶段矛盾的必然结果。因此,这样的展开演进的过程就不能不具有其必然性。《老子》从"道"与"德"的内在矛盾看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这在古代中国以及古代世界哲学史上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中 ,“姓氏”归属公名,“名字”则为私人所有,是故本文专以制度创始 之先秦时期为主,研究该时期命名取字之状况,以凸显其所隐藏之人文精神。本文首先 述说了公名之兴起、“名”与“字”之别,以追溯“名、字”之渊源。其次,论述了先秦 命名取字现象:就积极五法与消极八避以呈现命名原则,并区分五种义类方式以明晰取字之 类型。其后,则透过上述现象,分由三大论点以呈显其人文精神:(一)由命名典礼揭露人文 之痕迹:1.“人”文之准备,2.命名典礼之人文意义;(二)由冠礼取字进入成人之人文世 界:1.践行礼义以为成人,2.男女有别以各竟其功,3.冠德励志以彰显人文;(三)由当 时之人物称号凸显其社会人文特质:1.先字后名以示尊名之义,2.以敬美之称标 榜礼文世 界,3.标明行次以注重家族伦理,4.提示封建伦理,5.注重职官之社会地位。文末,则 以理性发扬命名取字之人文精神作结。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的儒学观大致包括3个方面,其一,儒家之道为一抽象通性之道,有永恒价值,是必须坚持的;其二,高谈抽象的精神学问的重要性。宋明新儒学通过吸收佛教思想,为儒家真正建立了抽象的形上之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将来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其三,儒家之道的涵义在于尊崇道德气节,贬斥势利。陈寅恪不但颂扬,而且立身行事无不践行。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其第一章的核心是理想政治范型建构。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设计的三种政治形态,名、可名、非常名,则是与此三种政治形态对应的政治秩序状态描述或评价;有与无构成"道"——理想政治模型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常有与常无则是对理想政治模型的体悟路径。道与名、无与有、常无与常有是其政治理论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20.
古人言及张载思想的特点,都首提其“以易为宗”,说明张载的哲学思想与《易》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何以说张载思想“以易为宗”?其主要在于:张载“勇于造道”,其“造道”之功是从易切入的;其“太虚即气”“气化之道”“一物两体”的宇宙观源于易理;其贯“性与天道为一”“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心性论根于易;他颇有影响的《西铭》,其思想乃“本儒家《孝经》,参以易理”;其著名的“四为”说之“为天地立心”句,亦从《易·复卦》之《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立论。“以易为宗”既说明了张载关学的思想渊源和特点,也彰显了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立论根基,是理解张载思想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