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村庄规划问题,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科学理性地指导村庄土地利用,从而协调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关系,成为当下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大难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对FLUS模型的理解,针对村庄土地变更的要求进行调整与优化。并通过调整FLUS模型模拟参数,设定村庄发展的四大情景,从而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FLUS模型的多情景村庄土地利用模拟的方法。并以农业主导型的村庄——凉风垭村为例进行模拟试验,结合村庄现状基本情况和城镇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村庄发展情景,引导村庄土地利用布局,统筹协调好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关系,促进村庄规划走向精准与智慧化。  相似文献   

2.
懿德是美德之意。人有善性,追求美好的品德。探索懿德对乡村发展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按照乡村发展建设的要求,将懿德融入农用地整治、生态环境治理、文明乡风建设。在乡村发展建设中融入懿德,可增强村民自治自觉性,分享致富经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探讨懿德融入乡村发展建设的具体措施,以期给兴北村发展建设提供指导,为相似村庄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深圳特区城中村土地收益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经济利益的来源于村民手中持握的土地,并由土地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收益。而在城中村发展的20余年中,虽然过程中发生了如1992年的城市化改造之类的大变动,但集体和村民拥有的土地无论在使用权还是所有权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虽然土地产生经济收益的源泉是各方在城中村及城市附近土地上的投资,但城中村的土地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一、城中村土地收益现状城中村土地收益由两部份组成。一部份是村民住宅房的出租,另一部份是股份公司的土地收益。据笔者调查,在2000年,村民住宅房屋只有极个别的在7层以下,最高可达12层。基底面积在100…  相似文献   

4.
一、引论当前对村庄权力结构的研究大多笼统 ,缺乏对村庄内部权力结构做比较精细的分析。特别是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村委会选举给外界观察者的印象 ,似乎是村民根据自己的自由意愿选择他们的领导人 ,而一些村中精英诸如村支部书记、宗族领袖等等人物在其中制造倾向性的意见 ,组织宗派性的活动 ,最后让村委会选举表现出村民的意愿 ,也反映出村中精英的实力。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村委会选举时 ,根本不考虑村庄内部结构 ,而单纯以经济人的概念解释村民的投票行为。有些村庄政治的研究者在讨论村庄民主的程序时 ,甚至不对村…  相似文献   

5.
扶贫瞄准不能以扶贫领导或基层干部为本,不能只参考或综合村干部的意见就成事,而应以村庄需要、村民需求为本位,考量村庄长远发展和村民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农村集体土地被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涉及城市化的农村居民理应分享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财富性收益,同时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上海近郊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必须处理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从现有经验看,集体所有制土地产权换股权是合理利用、优化配置郊区集体所有制土地,协调好产业发展与农民权益保障的有效改革路径,也是上海实现包容性城市化发展、消除新二元结构的重要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地位及编制要点的转变《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所称的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聚居点。原城乡规划体系中,村庄规划作为法定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前者对村庄布局和各项建设进行整体部署,后者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各项建设。而后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战略提出,乡村地区又涌现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多种类型。各类型规划虽各有侧重,但均主要围绕聚居点、产业、公服等建设用地,对农田、林地等非建设空间关注较少,同时由于缺少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规划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也是被外界诟病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 --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仝志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96-211
《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视角下的村民选举参与》(以下简称《选举事件》)一书出版后 ,虽然得到过学界同仁的一些批评 ①,但是 ,应星的文章《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以下简称应文 ) ,应该是各种批评中最为严厉的 (应星 ,2 0 0 5 )。应文的批评涉及到了进入和从事乡村政治研究必须思考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这为我和其他人提供了一个深化思考的机会。因此 ,我非常乐意就应文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 ,并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当然 ,本文的某些观点也得益于应文的批评本身。一、时事和学术 :乡村政…  相似文献   

9.
聂洪辉 《社会学》2007,(3):35-41,12
对竹溪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宗族复兴现象,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形有所不同,即不是行政力量从乡村的撤退和村民选举制度的实行等原因所致,而是基层政府对乡村控制仍然过严,村委会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村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参与程度不够而导致宗族的“复兴”。这种复兴只是表面现象,掩盖的是村民维护自身权益的实质,村庄中的非权力精英正是借助宗族并通过宗族活动达到自己政治参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土地换保障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整合土地和社会保障两种资源的制度尝试与实践探索,究竟是否应该土地换保障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概括其基本类型和破解其内在实质后,从资源的角度切入,通过剖析土地和社会保障的资源属性及衍生权利束,比较它们的异同,探析二者之间的异质点和契合点。研究发现,保护和发展人权是二者的契合点,而异质点在于资源属性的不完全同质和权利口径与责任主体的不同。研究表明,基本保障不可换,不能混淆补偿和保障以逃避政府的责任;但补充保障可以换,能够利用地上权利及其资产收益来添置非基本保障利益。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谁来治?如何治?效果如何?”的讨论中,培育村庄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和促进乡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被视为实现乡村环境社会良治的重要路径。本文提出“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社区归属感)(1)-环境参与行为”解释框架,利用田野调查数据加以检验,发现:乡村居民的环境参与行为包括生态环境参与行为、生产环境参与行为和生活环境参与行为;村民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直接影响其生态环境参与行为,同时通过环境参与意愿间接影响三类环境参与行为;社区归属感差异化地调节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与不同环境参与行为的关系。因此,通过村庄空间再造,带动村民创业创收,激发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其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和积极性,提升其环境参与行为,是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地域的投入与指导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营建模式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村庄建设中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外力弱介入和村民自建的局部改建等营建方式的特点,随后分析乡村地区建筑特有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紧密相连的营建渐进性,以及与使用者紧密相连的村民主体性等营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安哲因村民负担过重、镇村干部违法行政事件上访,曾经引起了李鹏、胡锦涛、尉健行、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上访成功使他一举成为村民心目中的“英雄”,并由此进入乡村政治舞台。可是,在乡村步入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时代,英雄又该何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修订后的村委会组织法的贯彻实施,罢免,这一相对陌生而又刺激的现象渐渐潜入乡村政治生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有100多个村庄的村民,用选票把他们以前看好的“村官”拉下了马。2000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本来,罢免自已选出的“村官”,是村民自治的生要内容,是法律赋予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利的最高表现形式。但经验表明,罢免从法律条文到走入乡村实践,还有一段艰难的跨越。在怎样对待罢免问题上,我们不仅需要完备的程序作保证,同样  相似文献   

15.
应星 《社会学研究》2005,(1):210-223
近10年来,对村民自治的研究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很少有其他的研究主题能像村民自治那样受到来自国内外、政府和学界的共同关注。然而,与这种局面并不太相称的是,许多研究成果对于人们认识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微妙的关系格局,鲜有真正令人深思之处。具体来说,村民自治虽然最初源于个别村庄自身的创造,但它由于种种原因迅速被体制所接纳后,是自上而下地由政府将其赋予大多数村庄的,因此它基本上可以说是乡土社会中的一个外生变量。①这样一个带有很大偶然性的外生变量如何在村庄发生作用,就势必触及…  相似文献   

16.
依托乡愁推动民宿旅游,既是民宿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理念,也是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这就要求在民宿旅游开发中坚持现代化改造和传统形态保护并重,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乡愁资源,形塑乡愁载体,为本地村民和游客提供可以寄托乡愁的场所。通过乡愁形式的民宿旅游,既能唤醒村民和游客的文化记忆,提升民宿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又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使民宿保持“民”味,推动民宿旅游健康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产收益,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我国城市土地的国有性质,决定着城市土地资产收益归国家所有。在具体运作中,是由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获得土地收益。土地资产收益对于各级政府实现经营城市的战略目标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土地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中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国有土地资产收益流失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此流失上百亿元。一、造成土地资产收益流失的原因对土地资产收益流失的探讨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当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成为各级政府的首选目标时,这一问题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8.
滕头村,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一个只有830人的小村庄,通过40多年的不懈奋斗,赢得了"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殊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治穷不能没有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丁晓艳 《职业时空》2009,5(9):158-159
城市建设中对周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征用,在此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影响了建设的正常进行。征地过程中涉及多个主体,其中地方政府和村民集体是最重要的主体。征地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征地建设后增加的收益的分配机制不合理,各主体为了各自获得最大收益,彼此之间进行着各种博弈行为。由于村民在此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自身利益往往会受到损害。系统分析影响主体间博弈的因素,制定合理的相关制度,是有效保证村民利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我国村庄规划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基础上,发现探讨村庄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并将之应用于村庄发展规划之中的研究,是当前村庄规划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认为各地普遍存在的实施多轮次村庄规划现象的原因既是对村庄规划公共政策属性认识的缺位,同时也是作为公共政策的村庄规划其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实施与保障措施的不断修正过程。以公共政策的政策过程理论为研究逻辑,针对珠海市的新农村规划、宜居村庄规划、幸福村居规划等三轮次的村庄规划进行全景式的比较分析和经验总结研究,进而提出村庄规划与乡村发展的合理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