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殿儒 《老年世界》2014,(21):22-23
每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都会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庆祝。这个方式是奶奶一生的遗产之一。也是奶奶的遗嘱。国庆节这天,我们一家人会做好一桌饭菜,端到张贴有天安门和毛主席像的那面墙前,然后由奶奶主持,在餐椅上放上奶奶做好的一双千层底粗布鞋,而后由奶奶发令,全家人齐唱国歌。  相似文献   

2.
邹雨迎 《老年人》2004,(5):31-31
我要写的奶奶,其实确切地说是我的外婆。我自小就寄养在外婆家,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打记事起我就很依恋外婆,叫她奶奶。奶奶仁慈和善,就像妈妈一样爱我。小时候,我很顽皮,总喜欢像男孩子一样爬树翻墙,不是把新穿的小裤子挂一个口,就是把刚换的小背心弄得很脏。奶奶见了也不恼  相似文献   

3.
开心5分钟     
《伴侣(A版)》2014,(8):63-63
造句 老师让同学们用“有……有……还有……”造句。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奶奶煮的饭很好吃,我问奶奶还有吗?奶奶说:“有,有。还有!”  相似文献   

4.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没有文化。奶奶说,小时候她家里穷,兄弟姐妹多,她很小就替别人做苦工。而爷爷那时的家境稍好一点,于是爷爷一家就接济奶奶一家。久而久之,奶奶和爷爷定了亲。我从小就寄住在爷爷奶奶家,看到爷爷对奶奶很体贴、很关心,我很感动。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他们又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而且一吵架,就好几天互相不讲话。这时,我就在他们中间传情达意,成了他们的“传话筒”。记得有一次,爷爷和奶奶吵架后,一整天都互不答理。那天,我们祖孙三人去田里割禾,干了一上午的活,爷爷和奶奶都没吭声。回家时,爷爷背着…  相似文献   

5.
大山深处     
大山深处,白云线统,靠雾弥漫,那里长眠着我的奶奶,我的最亲的亲人。我家是一个大家庭,奶奶儿孙满堂,全家一直住在一起。小时,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工作,我们几姐弟的童年大都是在奶奶为边度过的。奶奶那时已是70来岁的人了,可她每天忙个不歇,一清早就生火做饭,整日为我们操心受累。到了晚上,奶奶就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常常被美丽善良的仙女、勤劳勇敢的大哥感动得喜笑颜开,也为落难之人的悲惨遭遇而哗哗落泪。其实,这些故事都是奶奶编的,但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奶奶的故事中,我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奶奶的身…  相似文献   

6.
悲壮的竹子     
今年天气干旱,屋后山坡上竹林里的竹子大面积开花,开花后的竹子绿叶凋零,枝干枯萎,成批地死去.我感到奇怪,上网一查才知道,竹子开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天气干旱或是土壤里的营养元素缺乏,导致竹子面临全族覆灭时,竹子就会以开花、形成种子的方式来延续新的生命.其实,竹子开花是竹子枯死前以开花这种悲壮的方式来保留后代,这是一种本能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50岁的陈洪有是湖南辰溪县石马湾乡一个山旮旯里的普通农民,他和双目失明年过九十的老奶奶相依为命。他对奶奶的一片孝心,十里八乡有口皆碑。自打懂事起,陈洪有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奶奶。他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不堪忍受贫困弃家而去,家中剩下他和奶奶,一老一少生活极其艰难。年幼的陈洪有体弱多病,奶奶常常背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在陈洪有的记忆中,他时常伏在奶奶瘦弱的脊背上,看见奶奶那双小脚总是不停地在山路上移动。对于奶奶的慈爱,陈洪有从小就知道回报。他想,长大了,一定要让奶奶过上好日子。20世纪70年代初,辰溪县调集…  相似文献   

8.
王奶奶的地摊儿不大,一块包袱皮铺在地上,一只小板凳旁边摆着一只针线笸箩,柳条编的,很古朴。包袱皮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她的“货”,各式各样的鞋垫。这鞋垫都是王奶奶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摆在那里,就像都市里吹进来一股子山野的风。  相似文献   

9.
数字     
9岁 ——4月17日,9岁的藏族小男孩海格朗用手挖出了被埋在废墟中的奶奶。“房子塌了,奶奶的腿被压在下面了,我不能没有奶奶,我找不到人帮忙,来不及了就用手把奶奶挖出来……”他76岁的奶奶才旦措姆在地震中被砸伤腿,4天来一直没能动弹。  相似文献   

10.
肖璟轩 《老年人》2004,(4):36-36
听大人们说,我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我刚出生一个多月,妈妈就去了省委党校进修,而爸爸又忙得顾不了家,奶奶二话没说,便风尘仆仆地从乡下赶来,为我当起了“保姆”。因此,留在我记忆里的童年,都与奶奶有关。奶奶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和和细细。她非常爱我,就是批评我也面带笑容,很有  相似文献   

11.
婚姻锁     
袁小明 《当代老年》2007,(12):28-29
父亲从小就和奶奶相依为命。父亲28岁那年,奶奶刚好52岁,那年,奶奶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了,一个月以来都不见有什么好转。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日记     
侯山 《当代老年》2011,(7):55-55
父亲似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搞得我很心烦。 窗外有燕子飞过。他说:“儿啊,那是什么鸟啊?”我正在电脑前写作,不耐烦地说:“爸爸,您老糊涂了?那是燕子。”父亲恍然明白过来似的,说:“哦,是燕子啊。”接着,父亲就自得其乐唱起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父亲唱得五音不全,很难听。  相似文献   

13.
在湖北省武汉市一栋3层的灰色楼房中,死亡是个避不开的话题。每过几天,这里就会有人死亡。死去的人一走,就有新人住进来;再有人死去,就再有人住进来。就像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一些人的生命在这里走到尽头。  相似文献   

14.
姜昆 《老人天地》2014,(4):15-17
善良老妈:
  “把林奶奶接来,我们一起住吧!”
  我家住东四的时候,曾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房客林奶奶,因为守寡多年性格有点孤僻,和别人都和不来,单单只相信我妈妈。老家来的信,只找我妈妈念给她听。家里有什么事,也只找我妈妈商量。我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也经常让我们给林奶奶送去,两家处得好像一家人,林奶奶就像我妈妈的亲姐妹。林奶奶特别喜欢我妹妹,记得有一次去长安大戏院看戏,票上写着不许带小孩,她就自己去了。可到那儿一看,有带小孩儿的,林奶奶立马坐车返回家,把我妹妹带上再回去看戏。等她们到那儿都演半场了,那也高兴得不得了。后来林奶奶又找了个老伴,也和我家关系特好。他们平常没事就来我家,也不用人陪,就在院里坐着,说在这待着心里踏实。再后来我们先后搬了两次家,林奶奶年岁大了,自己又孤单一人了。我们还陪着妈妈经常去看看她,逢年过节,就把老人接来,热闹几天。老妈曾和我商量:“把林奶奶接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可林奶奶坚决不肯。最后林奶奶被她哥哥的女儿接回山东老家度晚年,我们一家也才算安了心。  相似文献   

15.
暖瓶人生     
刘卫 《老年世界》2014,(15):22-22
从我记事时候起,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就把那两个竹篓暖瓶视为珍宝。在大锅里烧好开水,她一瓢一瓢地舀上来,小心翼翼地灌进暖瓶里,再踮着小脚把它们放在堂屋高高的案台上。在她的年代里,暖瓶还是个稀奇物件。开水装进银色的“肚子”里。咋就能保温呢?这两个暖瓶是父亲出差从千里之外带回来的。以前家里来了客人总是由奶奶临时烧开水,现在可好,啥时都能从里面倒出滚烫的水。奶奶给父亲泡上热茶,让劳累一天的他解解乏。放学回家,晚饭还没做好,奶奶就用开水冲一碗“米泡”给我们充饥。  相似文献   

16.
徐锐 《当代老年》2009,(3):51-51
生姜也叫黄姜,营养丰富,具有特殊的辛辣香味,不仅是人们生活中需要的调味品,而且可以加工制成多种食品,也是中药用品,深受人们喜爱。生姜平日都是菜农在大田种植,其株形像竹子。去年,我偶尔用瓦盆栽了两盆,霜降后把盆移入室内放在花架上,浓绿的叶子,丛林式的茎干,很有观赏价值。不少人进屋看到说:“这盆竹子长得不错”,其实是一盆生姜。  相似文献   

17.
孝经难念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我家最难念的是“孝经”。母亲一向孝顺,每月领工资,必定拿出几百元给外婆,逢年过节铁定要回娘家。外公去世后,外婆一个人住在县城,平日很少出门。母亲怕外婆寂寞,常心挂两头,有空没空都要隔一阵子就去看望一次,为外婆洗洗刷刷,陪外婆聊天拉家常。所以,母亲在邻里已是孝名远扬。父亲更是远近闻名的孝子。爷爷过世时,停棺七日,父亲就整整跪了七夜,膝盖渗出血来,哼都没哼一声。父亲对奶奶也是出奇的好,奶奶嘀咕着要吃什么,要买什么,父亲就算跑遍全城大街小巷,也要满足她的心愿。记得有一次,奶奶夜里病…  相似文献   

18.
继母情真     
我5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首凄凉的民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岁两岁,没了娘呀。跟着爹爹还好过呀,只怕爹爹,娶后娘呀……”一唱就泪流满面。两年后,继母还是来到了我家。我们这里有个习惯,生母称“妈”,继母则称“娘”。记得娘刚到我家的第一天晚上,客人们刚刚散尽,她就和奶奶发生了争执。作为孩子的我,自然十分关心,就悄悄地跑到窗户下偷听。最后终于听出了点眉目,原来她们是为了我晚上的睡觉问题!自妈妈去世后,我一直是在奶奶的怀里睡的。我和奶奶已难舍难分。只听奶奶说:“一个月后,再让孩子跟你睡,今晚上说什么…  相似文献   

19.
11月19日上午,铜鼓山里的温度最多也就几度。但排埠镇永丰村村民李光华家的山林里,却不时传来阵阵砍竹子的声音。那是我家雇的人正在帮砍毛竹。李光华告诉记者。看着记者吃惊的样子,李光华笑着解释说:我们这里的人基本上都不自己上山砍竹木了,都是请万载、宜春那边来的外地人帮忙。工钱3块钱  相似文献   

20.
苏州小巷     
从前,有一个人在路上走着走着,他就走到苏州小巷这里来了。他站在小巷的这一头,朝着小巷的那一头张望。噢,这就是苏州小巷,是拿光滑灵透的鹅卵石砌出一条很狭窄很狭窄的街来,像古装戏里长长细细的水袖,柔柔的,也有的时候有点弯,这弯,就弯得很有韵味,叫你一眼望不到边,感觉很深,很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