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法 《老年世界》2008,(19):38-38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家庭人口结构一般来说是一家有四五个孩子的“梯形”结构,70年代一般是一家有两个孩子的“正方形”人口构成,老人都有子女陪伺在侧。到了21世纪的现在,却已是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倒三角形”,子女少且忙碌,使无偶老人更显孤寂,“再婚”便成了单身老人面临的一个安度晚年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2.
血缘与亲情     
何杰 《老年世界》2010,(9):13-14
上世纪50年代,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一个普通的牧民叫莫日根,他是我的姥爷,我没有见过他,只知道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穷人。他有八个孩子,妈妈排行老五,她出生时左臂有一块圆圆的黑印,接生婆见了撇嘴道:“出生带黑痣是不祥之兆,这个孩子的命不好,趁早送人吧!”姥爷当时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相似文献   

3.
安子 《女性天地》2008,(4):48-49
郑渊沽,对于出生于70年代、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标志性的名字:27年前,郑渊沽创作了一部3万字的童话——《皮皮鲁外传》,从那以后,他就成了中国童话界的“大腕”、虽然他的最高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可他却单枪匹马创办了《童话大王》杂志,从写刮印再到发行,他统统拿下。郑渊洁的童话影响了整整一代中陶少年儿童。就是这样一个“童话大王”,在教子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教子童话。  相似文献   

4.
60年代,因为课外书的贫乏,很多孩子都成了“链友”。这是一条“读书链”。某个孩子突然有了一本课外书,是向同学借的,而同学又是从另一个同学那儿拿来的,另一个同学又是从另一个人处搞来的,另一个人又是从哪个朋友那儿蹭来的,犹如链条,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有一天我用几只脆饼从同学处换来一本厚厚的没有封面、从三十几页开头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明亮 《老年世界》2010,(4):34-34
二十世纪60年代,我们想吃肉,结果是没有肉吃。如今有肉了,反而不想吃了。究其原因,还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惹的祸。其实,吃肉多少确实与这三种病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临床上,有很多人一辈子不吃肉或者少吃肉,有时也摆脱不掉“三高”的折磨。  相似文献   

6.
对于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郑钧“代表的是反叛;对于7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来说,”郑钧“代表的是理想。而用郑钧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是个工作着、生活着的普通人,一个为生计和创作奔波的男人……  相似文献   

7.
吕春 《老人世界》2010,(10):21-23
在十大元帅中,陈毅是最有个性的。我们知道,陈毅元帅有三任妻子,她们分别是,第一任妻子肖菊英,第二任妻子赖月明,第三任妻子张茜。上个世纪60年代末,笔者作为杭州的知识青年曾去江西兴国县下乡,当地的老百姓都悄悄流传说陈毅当年有个妻子在兴国殉难。那时知情人都言之凿凿,然而,在那个“言多必失”、以言定罪的特殊年代里,对这种英雄加美人的奇闻轶事,人们讳莫如深。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在中国,生儿育女不只是个人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80年代”只生一个好”,再到如今“还是两个好”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在讨论生育政策去向的时候,我们必须关注的是,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形势、现有的生育政策将造就怎样的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又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余力 《当代老年》2008,(1):25-25
近几年的收藏热似乎到了“发烧”的程度。耐不住“收藏”这个时髦字眼的诱惑,梦想弄个收藏家的头衔过过瘾。可我是“政工”出身,工作近40年,一直到退休,也没有什么好收藏的,倒是各个时期荣获的奖状、荣誉证书有几十种。从20世纪60年代初工作开始,我始终把上级各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小心地珍藏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在当时最尖端最神秘的航天领域进行探索,60年代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一号”。到了70年代末期,“曙光一号”被迫下马。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的秘密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迫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对既定计划生育政策陆续做过一些微调,并最终形成了“提倡一胎、控制二胎、杜绝三胎”的“独生子女政策”。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12,(14):50-50
42年坚守乡村,村医老郭如今最惦记谁来接班。“我原想最多干到明年,但村里就我一个村医,现在暂时没人来接替我,我要是不干了,村里就没人给百姓看病了,我不忍心。”在宁夏银川,有这样一个400多人的群体,他们工作在医疗体制的最基层单位,是医疗体制散布在农村的“触角”,他们没有编制,也无社会保障,而且目前这个群体还面临老龄化和后继乏人的状况。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被称作赤脚医生,现在被称为乡村医生。郭占水就是这样一位乡村医生。  相似文献   

13.
刘星 《职业时空》2008,4(3):80-8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展深化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安全发展观是针对目前中国社会所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而提出的。安全问题引发了中国社会对安全活动的广泛的道德讨论与党和政府对“安全伦理”的关注。胡锦涛曾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下简称“三个不能”。)其中关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和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生命安全”问题,既是一个关于社会发展的“安全伦理”命题,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安全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没有大哥溥仪曾经有过的显赫,也没有二哥溥杰那样为人所熟知,但特殊的身份还是使他在历史巨变的洪流中同样经历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他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胞弟———爱新觉罗·溥任。溥先生生活在北京市一个极普通的小院,邻居们称他为“金四爷”。溥任出生的时候,大哥溥仪已经退位几年了,但清皇室仍然受到优待。小时候,溥任每天被关在什刹海的醇王府里读书,吟诗作画。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很是枯燥无味,他只能趁着有时下午没课的机会到西花园嬉戏玩耍。除西花园外,他不能到别的院子里去,更不用说到大街上去了。尽管吃…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2005,(3):45-51
20世纪60、70年代,工作与家庭就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到了80年代,它已从起初的关注“双职工家庭”与“职业母亲”领域发展为多学科、多理论视角的研究领域。Menaghan和Parcel在1990年的综述中给该领域作出了一个概念界定。十年过去了,研究者们一直热衷于工作与家庭的相互关系研究,尤其注重工作对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幽默与漫画     
《中国社会导刊》2010,(32):58-59
一提就平了 上世纪90年代,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没有事先了解,信口开河把“黄石市”错说成“黄石县”,引起台下观众的不满和哄笑。  相似文献   

17.
每一代人的手里都有过一手好牌,那就是他的青春。但并不是每一手好牌都能打出最大的价值,很多时候,好牌砸在自己手上了,或者干脆就自我牺牲成就了别人。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个人梦想曾经被人造神话和宏大叙事的光焰所覆盖,70年代出生的人,则始终在类似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之类的永恒二元张力中受到撕扯,备感焦虑,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青春已飘然远去。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日本,在一次与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等人用餐时,撒切尔夫人问盛田昭夫:“你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建议吗?”盛田昭夫说,“我希望英国能成为一个让工程师受到尊敬的国家,工程师得不到尊重的国家发展不了真正的工业。”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是日本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工程师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晓荷 《老人天地》2014,(2):50-50
因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它静悄悄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血压发病率仅为7.7%;到了本世纪初,迅速上升到18.8%;而近10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2亿,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导刊》2012,(5):51-51
“孤独死”作为日本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一个新的社会学词汇,至今尚无明确定义。一般来说,“孤独死”是指独自生活的人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