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4):12-15, 32
要把“艾青研究”推向深入,应该及时发现和正面回应“艾青研究”中社会和学界提出的问题。目前学界建议创建“艾青学”,对此本文认为应该谨慎。关于“艾青个人情感生活”的研究,关键是研究的态度以及意义和价值。“艾青形象”的整体评价是一个重大问题,要弄清“艾青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取舍标准,从大处和高处进行历史评价。对于解放前后艾青诗歌质量落差的问题,应从历史环境和诗人个体的变化给以同情和理解,从而总结出有利于今后诗歌创作可以借鉴的东西,不应出于非学术的目的而利用诗人。    相似文献   

2.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认同的过程。诗人的自我认同与其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童年的寄养生活、青年时的流浪与监禁、抗战初的动荡与漂泊、解放区与建国初的政治化环境、新时期初的反思浪潮等都对艾青的自我认同及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艾青所接受惠特曼的影响着眼,既立足于文本的举证,也重点从他们体现出来的对自由诗的本质认识、艺术精神、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上就彼此相似之处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断,并指出艾青在借鉴惠特曼诗歌艺术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富于个性的反叛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抗战时期的创作是艾青的第一座高峰,那么,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即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创作,则是诗人又耸立起的第二座高峰。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首先以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性、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表明了诗人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善于创造鲜明准确的形象,是艾青新时期诗作的又一鲜明特色。艾青还非常喜欢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主题。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己达到了舒卷自如、炉火纯青的境界。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化浓为淡,归真返朴的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5.
吴新锋 《南都学坛》2012,32(1):77-81
流浪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永恒的生存方式。艾青在新疆的16年是一种"模式化的朝圣之旅",和其他新疆流寓作家(朝圣者)一样,他经历着"模式化的思想改造",干着"模式化的革命工作",过着"模式化的革命生活"。艾青在新疆的思想上"模式化之旅",既是党和人民对其思想改造的过程,又是时代对艾青思想熔铸、锻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艾青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右派们"所共同经历的,像众多右派一样,艾青在这样一个"模式化的旅行"中,试图通过对文学真与美的追寻、人格自由的挣扎来再次吹响"芦笛"。艾青的"朝圣之旅",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朝圣之旅,更是所有新疆流寓作家,甚至那一代人的朝圣之旅,这对我们思考那些和艾青有着一样"模式化旅行"的同路人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艾青的画论     
艾青作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已为人们所接受,其诗歌艺术及诗论得到较多的研究,但鲜有人论及艾青的画论。艾青的画论经历了三个时期,显著的特点是:绘画题材的人民性;表现形式上注重写实,同时富有自己的主观感情;强调绘画与政治、宣传的密切关系;他对待国画改造的态度,亦是中国现代绘画史的缩影。艾青的画论对其诗论和诗歌创作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同时他的诗作充满了自我主体的抒情性。他的画论与诗论的人民性、政论性、诗歌书写的自我主体的抒情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人之运命。  相似文献   

7.
“艾青体”叙事诗的文本采用艾青最擅长的自由体,其内核在于对诗的抒情性的独特理解,它一改以往叙事诗重叙述而轻抒情的积弊,运用“事内与事外”、“写实与象征”、“概括与变形”三组互相交叉、渗透的技法匠意,建构“事象”“意象”多重叠加的叙事诗大厦,显得沉雄博丽,别具风采特色。这在八十年新诗史上乃属仅见。  相似文献   

8.
巴金《憩园》自问世以来,它的接受可以分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建国后至新时期前、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可以说,对《憩园》的评论几经起伏和波折。对《憩园》的分歧和争议主要表现在主题、人物和线索三方面,新时期以来,视野的开阔、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及思维模式的变革丰富了《憩园》的接受视野。  相似文献   

9.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前后立场的改变,呈现出丰富的意味:有政治意识的影响,有随个人身份地位提升而来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有对诗坛话语权的争夺,有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对艺术价值的坚持,也有人事方面的误会.通过对艾青立场的审视,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背景“归来”的两代人在新时期所发生的摩擦,在生动的细节之中去读懂历史,进而思索如何走出民族的“世纪难题”.  相似文献   

10.
在"把/将"字句的竞争过程中,宋元时期"将"字句一直处于优势,明代开始"把"字句战胜了"将"字句取得量的优势,"把"字句的竞争优势由隐性转为显性。受"把/将"字语法化语义基础的差别,特别是句式类型、语体特色、语义表达、方言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把"字句最终取代了"将"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