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艳艳 《人才瞭望》2015,(6):249-250
乡村社会治理不仅是农村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同时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合法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困境和挑战,即领导协调困境、资源短缺困境、政治参与困境、治理理念困境。要想破除这些困境,需要从制度上保障、思想上提高、管理上为民、方式上创新,才能顺利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一环.山东省济宁市作为全国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创新传统文化应用,聚焦重点领域突破,着力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努力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提出来,是当代中国在上层建筑层面寻求创新和突破的体现,也是寻求将中国现代化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文明化,其中法治化是关键,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未实现法治化的国家,绝对不是治理现代化的国家。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其能否实现法治化成为了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有限的政府”,“有边界的市场”和“有组织的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和良性互动上的多元社会的治理体系,而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要把握全局观念的同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创新整体性思维,实行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将整体性思维运用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有其可行性,有助于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今年十月召开的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因此,研究社会治理视阕下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5000年悠久历史、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13亿多巨量人口,如何治理这样的泱泱大国使之顺利实现现代化,是亘古未有的时代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领域掀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进行文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影响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是垂直层级管理的行政体制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严重影响图书馆之间有效地共享资源和跨区域、跨级别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形成,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治理模式,必须在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视角重新审识教育的责任和功用,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智库”作为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 “智库”从体制上到运作模式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决策的客观和科学性.本文从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的必要性和内涵谈起,建议首先要平横“官家智库”与“民家智库”的影响力,形成互相制衡的“智库”体系.建立独立于政府机构、纯商业化运作的第三方的评价机制.并把智库成果进一步的转化和推介,扩大影响力,走市场化竞争路线.重塑“智库”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当前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仍存在基层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乡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突出、乡村基层民主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作用,深入打造服务型乡镇政府,以行政村...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实施法律顾问制度,是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制度依托.  相似文献   

12.
龚勋 《人才瞭望》2017,(4):251-252
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树立现代化的高校治理理念,进一步理清政府、高校、社会的关系和职能,更好地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全面加强“多元共治”体系的建设,同时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数字政府"建设理念,相继出台了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湖北省人社厅坚定不移推进智慧人社建设,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不断提升人社政务服务效能,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基本政治价值,既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也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保障力量。为此,我国一直将法制建设工作,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工作,同时也是转型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路径,总体上的工作都在按照既定的方向来开展。但是,以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法制建设方面的工作,还是有待完善的,部分工作在总体上的进度不是很理想,同时也造成了客观上的损失。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同时也在世界上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时,应在法制建设中进一步努力,不仅仅是要健全法律体系和各项工作,同时还必须保证法制建设的成果,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发展拥有较多的保障,减少一系列的阻力出现。  相似文献   

15.
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愈发广发而深入,本文也在中国模式的视角下来探讨社会治理的相关问题。社会治理是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社会治理具有政府主导推进、公众积极参与、遵循公平取向与以法制为保障等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从注重公众需求、实现社会公正,转变工作理念、与公众良性互动,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公民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更加紧迫。正如李源潮同志所说,中国的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最可依靠的是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建设新型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一个重要力量。可以说,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新侨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核心资源。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审计,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必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审计机制是国家生态战略的重要实现条件,无论对国家、政府还是企业亦或是其他社会组织,都能够通过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构建起系统化的生态审计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的高度。从这个角度讲,研究与探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审计实现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多党制还是一党制的国家,在现代社会中,一般都实施政党政治.将政策与法律这两种手段作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根本,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但又同时各自发挥着作用,一为社会调控,一为治国.为政党或者是国家实现目标,如文化,经济或者政治等而用以确立行动准则和指导原则的即为政策,政策一般具有几个特征:灵活性,普遍性与指导性.而由国家认可或者制定,在一定条件的物质生活下,由国家强行实行的具有约束性的普遍效力的规范体系则是法律.法律通常都具备有稳定性,约束性,规范性等一些特征.法律与政策的既不相同却又联系紧密,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具备多个民族的国家,在各民族当中民族性与国家性既有共通又有矛盾,也就产生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不同认同程度。以此为依托,本文就经济现代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因素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