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多种经营,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措施。它不仅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安排农村多余劳力,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具有深远的意义。 把发展多种经营看作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首先是因为多种经营发展了,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国自然特点和经济特点的优势。我国的自然和经济具有“两优两劣”的特点。所谓“两优”,一是我国的国土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合140亿亩,每人平均拥有土地可达15亩。而且山多、水宽,草原大,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有草原面积43亿亩,森林和宜林荒山荒地38亿亩,淡水水面3亿亩,可以利用的有7500万亩,水库4000万亩,还有很多海岸滩涂,物质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及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有4.4亿人。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其中农村人口约10亿,15—59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约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6亿,林、牧、副、渔约需0.8亿,共计2.4亿。也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人的劳动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使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每年800万人估计,到2000年时农村中仍将有近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我国已有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但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部门的乡镇工业。这本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期是难避免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则是值得注意的。我认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比较多的转移到农村第三产业。 <一>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和艰巨的。我国农业人口有8亿多,农业劳动力近3.5亿,现有耕地14.5亿亩,劳均耕地约4.3亩。据农牧渔业部的预测,在农作  相似文献   

4.
1957年~1988年,全国耕地累计净减少2.5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800万亩,人均耕地从2.59亩减为1.33亩;建国以来,我国总人口增长一倍多,平均每年增加1400万人,其中1986年—1988年,净增人口47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75万人。另一方面,全国粮食总产量已俳徊了好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从1984年的784斤下降为1988年的718斤。可以预料,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农业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单价粮食的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思考——信阳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纵观信阳农村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平面农业。农业的发展局限在耕地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上。长期以来,信阳农业技术手段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形态上,从而限制了农业向高层次拓展,农村生产力总是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三十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872斤,比1952年的505斤只多317斤,每人每年增加增粮食不到10斤。与此同时,信阳农村人口增长很快,1984年农业人口比1950年增长80%多,每年净增人口8万多人。每人平均耕地也由解放初期的2.7亩减少到1.3人亩,导致了“人多——地少——粮紧”的恶性循环。人口增多,耕地绝对和相对减少,粮食紧张,为了维持生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只得凭借落后的开发手段扩展耕地。这种平面垦殖在1957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6.
一、现实分析:不容忽视的土地危机 1、我国国土资源的总体特征。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合144亿亩,在总量上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是第一,从国土资源的构成来看,耕地所占比例很低。我国现有耕地14.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草地47.5亿亩,占33%,森林18亿亩,占12.7%,内陆水域4亿亩,占2.8%,沿海滩涂0.3亿亩,占0.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10亿亩,占7%,其他土地和难利用土地43.5亿亩,占33.6%。并且,全国约有1/3左右的耕地和农业人口在山区。国土资源构成的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的。第二,由于我国人口多,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资源数量少,特别是人均耕地数量更少,各种土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均在世界第100位之后。按11亿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13.1亿亩,为世  相似文献   

7.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8.
粮食警示录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占20%以上的人口,这是世界公认的一大奇迹。 199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6.4亿亩,低于《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确定的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少于16.5亿亩的安全警界线。近年,我国人口平均年增  相似文献   

9.
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人口增多,导致占地盖房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若控制基建用地不力,减少的耕地可达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目前的3/4水平。近年来,农业建房用地每年也要约50万亩。1990年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1991年为108万亩。福建省目前耕地不到2000万亩,1979年至门周年,全省基础建设征地和农村建房也占用地厂.6万亩,其中耕地近9万亩。(二)人口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使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大幅度减少,人口急剧膨胀,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和关注。本文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实现耕地、人口、粮食良性循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陕西省耕地、人口、粮食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一)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资源不足 建国以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上其它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1949年全省耕地面积6577万亩,1991年为5281.7万亩,净减少1295.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0.1万亩,等于每年减少一个汉阴县的耕地。 根据对建国以来四十余年的年度情况分析,在1953年以前,由于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以外,其后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政治因素导致的农村经济被摧残等因素,使我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53—1957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35.8万亩;1957年—1960三年期间减少了553.1万亩;1960年—1965年经济恢复期间有一定回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结构性难题。目前 ,我国农村实际人口占总人口的近 70 % ,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为 6亿多 ,而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 ,我国农业只需 1.5亿劳动力。除去外出打工的民工约 1亿以及乡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约 1.5亿外 ,实际剩余劳动力约 2 .1亿。认真分析和认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和现状 ,对于我们制定多管齐下的解决途径和长远的发展规划 ,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 ,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截止1994年,中国12亿人口中,仍有71.3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85000多万农业人口,给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运行格局。1.两大资源的紧配置(1)耕地资源的紧张分配:这种紧张态势具体表现在:a.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1994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亩的1/14,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b.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1994年,…  相似文献   

13.
甘肃黄土高原有45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0.88万平方公里,总耕地3710万亩,农业人口1050万。这一地区生态失调,农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因水土流失每年下泄泥沙约5.8亿吨,给黄河下游造成严重威胁。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所占的比重看,还是为使黄河变害为利的目标看,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这个地区不治理好,就不能实现甘肃农业的现代化,并会影响全国的建设。为了改变这一地区的贫穷面貌,建国以来,当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国家从财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农村人口问题。根据有关部门最近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80%,逾9亿(实为9.1亿),每年有1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增加。所以计划生育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如何实行计划生育的问题。笔者在去年《浙江社会科学》第3期上,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问题,已在婚姻习俗、生育观念、老年赡养制度、人口增长惯性、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农村流动人口、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作过一些粗浅的探讨。笔者认为,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耕地是农业之本。迄今为止,人们的衣食还大多有赖于耕地。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基本建设的发展,全国人均耕地及农业劳力人均耕地占有水平逐年下降,当前,人多地少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和深入探讨。一,现代化农业经营要求保持较高水平的耕地和劳动人口的比例关系农业内部有各种比例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比例关系,就是耕地和劳动人口的比例关系。耕地和劳动人口应保持一定的比例,是由耕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所谓耕地,是指有一定肥力,并经过人们开垦、经营,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提供着生产条件的  相似文献   

16.
截至一九九○年七月,我国人口为11.33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又正处在育龄妇女生育高峰期,每年约以1700万的速度在增长,到2000年人口将有可能突破13亿。根据我国十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今后十年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12.5‰以内,任务艰巨,困难很大。我国目前每年有900万左右的计划外生育,其中约90%在农村。农村有47%妇女多胎生育,使生育率居高不下。因此,90年代人口控制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人口实行计划生育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还缺乏一种人口控制的自我约束机制。几千年的旧思想、旧风俗,根深蒂固地束缚着农民的观念,农民对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7.
耕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耕地面积锐减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双重矛盾,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多耕地少,是我国国情最为基本的特征。全国耕地面积不足15亿亩,人均约1.4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如此有限的耕地资源,目前仍以其惊人的速度在减少。据统计,1957年,我国尚有耕地面积166.77亿亩,1957—1977年的20年时间内,全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劳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农村出现了1.6亿左右的剩余劳力,使这部分剩余劳力如何向二、三产业转移和主要在什么地方实现转移的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新情况、新问题“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已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至今我国土地制度还没理顺,耕地面积迅速递减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49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4.68亿亩,1957年为16.77亿亩,1977年为15亿亩,1985年为14.54亿亩,同期我国人口总数分别为5.4亿,6.4亿,9.5亿,10.5亿,从1957—1977年的2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77亿亩,同期人口却以每年1400万的速度增加,1977—1985年的8年间,虽然一再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但因基数太大,每年平均仍增加1300多万,  相似文献   

20.
一个战略性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刘肇润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目前,农村的劳动力有4.4亿人,其中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上的劳动力约有1.1亿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3亿人,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人”①。大量的而且正在继续增多的农村剩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