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林同志主张第一张桌子的观念产生之前必须有桌子的存在,认为没有新事物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观念,很显然,这是把“桌子的观念”与“桌子的感觉”等同起来了。桌子的感觉,正如一切感觉那样,是直接依赖于具体事物、具体对象(在这里是桌子)的;没有桌子,是不能产生、引起桌子的感觉的。黄林同志的错误完全不在于强调理智依赖于感觉(这是完全正确的,否认这点就是唯心主义),而在于他忽视了感觉与思维的质的区别。人的抽象思维能够在苹果、梨、杏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理财误区,会使我们在理财时盲目乐观,进而影响到我们对家庭财产的判断。 固定资产是要折旧的,这一点看起来很简单,可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譬如花3000元买了一台彩电,预期使用寿命是10年,那么它每年的折旧费就是300元,而这300元折旧费,应当和日常开销一起,共同算做家庭开销成本。 实际上,家庭固定资产包括的东西相当多,除了家具、家电外,还包括房产(必须有所有权)和装修。一套房屋装修的成本很高,刚装修好时样子很不错,可随着  相似文献   

3.
直观和思维     
黄林同志在《人民日报》1964年3月3日所写的“桌子的观念先于桌子的存在吗?”一文中,提出社会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内在的规律,而且与人的认识发展具有同一的规律时,指出这个规律的公式是:“直观——思维——实践;也就是:看——想——做,再看——再想——再做。”这在字面上看起来是没有错的,但实际上在说明他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时,却不对头地提出了另一个公式:“直观看到第一张桌子,思想认识了第一张桌子后,实践便制造出第二张桌子;然后直观  相似文献   

4.
这张造型简单、可调整高度的桌子,底座较大,因此显得很稳固。可当作小型餐桌或是放盆栽的托架。  相似文献   

5.
需要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在桌子哲学的讨论中,黄林同志提出了“在没有桌子以前怎么会有桌子的需要”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通过桌子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一看:究竟是出现了第一张桌子后人们才产生对桌子的需要呢,还是人们先有了对桌子的需要才生产第一张桌子?按我个人的设想,可能是这样的:最初在自然界中有大石头、大树桩等类的东西,人们可以在上面放东西,做工具,或休息等等。但是这些石头或树桩是高低不平的,虽  相似文献   

6.
《家庭科技》2002,(2):17
一般污迹取一块干净抹布放在过期不能饮用的牛奶里浸一下,然后,用它擦抹桌子等木制家具,去除污垢效果甚好,最后再用清水擦一遍。油漆后的家具上沾染了灰尘,可用纱布包裹湿的茶叶渣去擦,或用冷茶水洗,会特别光洁明亮。 油污 要擦去木器上的油污,残茶  相似文献   

7.
《家庭科技》2013,(7):43-43
这种家具是用形状记忆聚氨酯做成的,当插上电源,加热到70℃时,该材料会从原始体积膨胀至其最终形状,而原始体积只有最终体积的5%大小。如果你觉得桌子或椅子的模样不尽如人意,你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用软件“命令”它变身成你想要的样子。若变形后出现了瑕疵和裂缝,你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令其融化修复。搬家时,家具也可以简单地缩回到原始大小,便于运输及重新组装。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的小孩撞到桌子都会哭。中国小孩从那边跑过来,撞到桌子,他哭起来了。“小宝不要哭,妈妈打这个桌子。”这是多数中国妈妈的方式。 在东京,一个小孩从那边跑过来,撞到了桌子,哭起来了。日本妈妈马上把他带过来,说:“再走一遍!再走一遍!”这一回,他就从旁边走过去了。  相似文献   

9.
观念是过程     
于世诚、腾云起同志认为黄林的文章夸大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低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以为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于世诚、腾云起同志自己又认为人们造出第一张桌子之前,只能有个类似桌子的具体形象、想法和计划,却不可能先有桌子的一般观念。只有当人们造出了一些桌子,不断把这些具体桌子反映到头脑中来,才有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飞跃成理性认识,有了桌子的概念或观念。  相似文献   

10.
陶子 《家庭科技》2014,(11):52-52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对木制家具进行清洁和保养。但是一些错误的清洁和保养方法会对家具造成伤害。因此,要改掉错误的习惯,采用正确的方法清洁和保养家具,以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除尘。要经常用软棉布顺着木的纹理方向擦掉家具表面的灰尘。在除尘之前,应该在软布上蘸点清洁剂,注意不要用干布揩抹,以免擦花家具。隔一段时间,用拧干水分的湿棉丝将家具旮旯处的积尘揩净,再将家具通体擦拭一遍,然后以洁净的干软细棉布揩干即可。可在揩干后涂上薄薄一层高质量的光蜡,不仅保养了木制家具,还提升了它的光亮度。  相似文献   

11.
直奔主题之前,需要做什么? 人们通常会先看中一件衣服,然后再去挑选与之相配的裤子、鞋子等,买家具、布置房间跟买衣服很类似。人们通常会先看中某件家具,或者在预算里为某件家具留出较大的比例,使之在空间里占据主导地位,这  相似文献   

12.
吃西餐时刀叉经常会从盘子上滑下来弄脏桌子。这两个经过特别设计的刀叉,很服帖地搭在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1980年第五期发表的张华金、马积华两同志的文章,为了论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泉源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首先是人们实践、改造的对象,然后才是认识的对象。”这个说法牵涉到过去曾经讨论过的先有桌子概念还是先有桌子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先有概念的认识,还是先有改造的实践。我认为:先有桌子概念而后有桌子;先  相似文献   

14.
先买家具还是先装修?这是装修之前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让人头痛的事。一个大前提就是,家具与装修效果应达到一种材质、功能与视觉相协调的结果。 装修过程中可能不会完全按照原有的图纸进行,总有一些改动,甚至完全是两回事。如果先买家具,往往会使房子与家具失去协调感。 有人认为先装修后买家具比较保险,实际也不  相似文献   

15.
我表哥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耕地种菜以外,唯一的长处就是包饺子,在村里,他包的饺子小有名气。3年前,表哥决定一展所长,拿出自己的2000元存款又向我借了一点凑足5000元钱,跑到邻县经营起一家饺子馆。规模不大,只有五六张桌子,但附近有个服装市场,有一定的外卖量。尽管这样,我还是觉得像这种规模的小店不会做出什么成绩来  相似文献   

16.
李其昌原是石家庄市郊区机关的一名普通工人。1983年8月,区里决定建立郊区“城市生活服务公司”。当时一无人员,二无资金,三无办公场所,这个摊子由谁来挑头。在大家畏难犹豫之时,共产党员李其昌同志怀着一颗强烈的事业心挺身而出承包了这个公司。承包之后,他只带一名正式会计,从区乡镇企业局借了15000元开办费,利用机关车棚当办公室,借来两张桌子,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桌子的哲学”的讨论中,我们和若水同志所讨论的是观念的来源问题,即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的问题,桌子的观念是否来源于桌子的生产实践,在第一张具体桌子的生产实践以前能否形成桌子的观念。我们和黄林同志所讨论的是观念的作用问题,怎样理解人的自觉能动性和物质——精神——物质的公式等问题。把我们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即离开社会实践及其发展过程来谈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不是陷入唯心主义,就是陷入形而上学。读了时鸣、康初文等同志的文章后,感到仍有必要再谈谈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问题,社会实践在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联系实际领会列宁的物质定义时,常有人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这张桌子是不是物质?”“时空是不是物质?”“信息是不是物质?”“社会存在是不是物质?”“张三的思维对于李四来讲是不是物质?”等等。这些问题显然是无法作出简单的回答的。如果回答“是”,那就势必要把具体的物质实体、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属性同物质本身混同起来,好比把张三的眼、手、足同张三本人混同起来一样,这是荒谬的;如果回答“不是”,  相似文献   

19.
《家庭科技》2007,(10):20-21
出来有十来天了,瘦小的他寻工作处处碰壁。那天,他怀揣着仅有的20元钱,到火车站花19元买了一张回乡的火车票,看着手中剩下的1元钱,不由得落下了泪。"头发好乱啊!要是有一把梳子就好了。"他应声望去,只见一对情侣正在相互抚弄着头发。他听了有点好笑:谁会出门记得带梳子啊。可是忽然一想,对啊,别人没带为什么我不卖梳子呢?火车站一天的人流量至少  相似文献   

20.
朱德珍 《家庭科技》2011,(10):46-46
笔者有两位同事,都是二十多年工龄的老职工,各家月收入也就两千多元,但两家经济现状却截然不同。一家靠自身能力买了100平米商品房,添置了像样的家电、家具;另一家仍住在单位原有的40平米套房。缘何两家差别如此之大?前者多年来精打细算,每月发工资后存1000元定期雷打不动,用部分闲钱炒股、买基金;后者基本是挣多少花多少,生活无打算,开支无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