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从被狐狸骗走一块肉后,乌鸦一直很后悔。这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还用保鲜膜包得好好的。当她在一棵大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寻找食物的狐狸看见了。狐狸走到树下,仰着头面带笑容地对乌鸦说:“真是可喜可贺啊,恭喜乌鸦太太您当上了菜市场的管理员!”乌鸦看了狐狸一眼,没吭声,把肉叼得更紧了。狐狸感觉第一招失败了,于是他眼珠一转,又想出了第二招。他笑得更灿烂了,一脸的诚心诚意:“乌鸦太太,您怎么不理我呢?我可是每天都祝福你们全家幸福安康呀,毕竞我们是邻居,您对我有什么不满就请说出来吧!”  相似文献   

2.
聪明的乌龟     
赵赟 《快乐青春》2014,(8):47-48
青蛙和乌龟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青蛙在河边玩,一只狐狸偷偷地走过去,想吃青蛙。不料,狐狸的行踪被乌龟发现了,它在狐狸的尾巴上狠狠地咬了一口,狐狸疼得大叫:“哎哟,谁咬我的尾巴,好痛啊!”青蛙听见狐狸的叫声,赶紧跳到河里游走了。狐狸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只乌龟,头和脚都缩到龟壳里去了。  相似文献   

3.
妈妈的葡萄     
山洞里住着狐狸妈妈和小狐狸。小狐狸肚子饿了,呜呜地哭着向狐狸妈妈要吃的,“呜——呜——妈妈,我肚子饿了!”狐狸妈妈说:“你等着,妈妈这就去给你找好吃的!”  相似文献   

4.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个体维护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独特的心理过程。人们利用这一机制去认识环境,选择和决定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以谋求自我安全,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 心理防卫机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它。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多地依赖它,也会出现不正常的现象,甚至表现为某种病态。这是因为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是积极  相似文献   

5.
不找借口     
世界上最容易办到的事,就是找个借口。 狐狸吃不着葡萄,就找出一个美丽的借口:葡萄是酸的。  相似文献   

6.
狮子当苦力     
董丽 《快乐青春》2014,(10):46-46
过分狂妄自大的人,将会接连不断地遭受许多痛苦。正如极其傲慢的狮子,被狡猾的狐狸利用,让它背走大象的尸体。狮子傲称兽中之王,但正因它狂妄自大而中了狐狸的奸计,为狐狸当了一回“苦力”。狮子杀死了一头大象,正津津有味地进餐时,狡猾的狐狸厚着脸皮上前撕了几块肉。狮子有点不高兴了,故意逗狐狸说:“这象肉你怎么有权享用?不过你若能将这个象尸背到另一个地方去,我就不治你的罪,并将这头象尸赏赐给你。”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狐狸受到讽刺,脸上火辣辣地一阵痛,认为狮子太狂妄了,决心报复报复它。  相似文献   

7.
狐狸之死     
骤雨封山,一只狐狸被困在岩洞里。它饿极了,天刚放睛,就走出洞穴,急不可待地往山下跑去。 经过一片瓜地时,狐狸便一头钻了进去,在绿叶的掩护下吃起西瓜。吃完西瓜,狐狸又捕获了一只活鸡,它三下五去二,就将这只鸡享用了。  相似文献   

8.
一打开唐宋词册,一股浓重的伤感气息便会随时扑来。试看它的“开卷之作”,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其中所充满的就是那种不可言状的伤心与迷惘之感!再拿宋词的“压轴之作”——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来看,里头所流露出的亡国之感又是何等的哀伤!此外还可以举出几个例证: 晏殊,是北宋“全盛”时期的一位“太平宰相”。他的生活和际遇可说是十分圆满和幸运的了。但他的词中,却也到处流露出惆怅,伤感的情绪:  相似文献   

9.
司新 《快乐青春》2014,(4):45-46
有一天,狐狸送了一张邀请函给鹤:“晚上请来舍下用餐。”“哇,真少见!狐狸先生会准备什么酒菜招待我呢?”  相似文献   

10.
森林边上的房子里,住着一个护林人,护林人养着许多鸡。这天,护林人扛着猎枪从外面回来,在家门口看见一只狐狸叼着自己养的一只鸡想逃跑。护林人立即把猎枪对准了狐狸。狐狸大惊失色,急忙放下鸡,跪在护林人面前直磕头:“求求您别杀我,只要您放了我,我会报答您的,我每天给您送一只山鸡来!”护林人同意了:“你说话要算数,否则下次遇到你,二话不说就毙了你!”“算数,算数!”狐狸斩钉截铁地说。  相似文献   

11.
贪婪的代价     
吉庆昌 《快乐青春》2014,(12):69-70
一只狐狸掉到一口井里,他使劲儿抓住井壁上的树根,不让自己落到水里。一只路过的狼看到他,就说:“没想到,原来你也会掉到井里!”狐狸说:“我这并不是没有目的的,也不是没有上去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Timothy D. DeGiusti  杨成  顾明 《天府新论》2019,(1):156-160;封三
对德日刑法中的“保安处分”,支持者认为可以为了公共安全,从“防卫社会”的角度,对那些反复实施危害行为又屡教不改且具有“相当人身危险性”的人采取一定的保安措施;反对者则认为不能以“社会防卫”、“特殊预防”等名义,突破“罪刑法定”这一古老原则。英美法系中没有“保安处分”这一理论名称,但是并不缺乏相关的保安措施。本文作者对美国联邦法院俄克拉荷马州西区联邦法院法官Timothy D. DeGiusti的访谈,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保安处分”与“犯罪预防”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3.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习得性无助感"现象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发现的,后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它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学生得了习得性无助时,会导致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缺陷,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治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的防卫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方面“自主防卫”的意识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这一转变的发生,与日本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均有关系.它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鹦鹉学舌     
先行 《快乐青春》2011,(7):141-141
从前,有只鹦鹉在大街上,一个人说:“你好!”它也说:“你好!”这只鹦鹉被卖到警察局里,警察说:“站住!你被捕了!”它也说:“站住!你被捕了!”它又被卖到了一个傻子家,傻子说:“哈哈!你真傻!”它也说:“哈哈!你真傻!”  相似文献   

16.
侯文秀 《快乐青春》2010,(10):31-32
乌鸦在一棵大树上筑了一个窝,在里面孵出了3只秃小鸦。 狐狸知道了,马上跑到树下说:“喂,乌鸦,我是个伐木工人,主人派我砍这棵树来啦!”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的心理,多呈消极负面等特点。弱势群体具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这无论是对社会的稳定,还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弱势群体心理困境的消解,主要通过认知重建策略和合理归因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纵观人类审美历程和艺术历程,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线索,即:“美(及崇高)→变态美→丑”。追溯其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发现它不过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繁荣→衰退→荒芜”这一历程所造成的,同时又与“希望→失望→绝望”的心理历程相对应。当社会恢复了昌盛繁荣,人类又充满了希望时,人类的审美历程和艺术历程又会经由变态美而回复到常态美。当然,它不是前此美的重复,而是一种更高的美,更丰富的美。  相似文献   

19.
新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在对原来一般防卫权作出修改之后又重新架构的一种特别防卫权。特别防卫权...  相似文献   

20.
論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有不可抹煞的肯定面,但“按劳分配”决不能“万歲”!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則,它是作为资木主义分配方式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历史上一定的分配形式总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正如馬克思所说:“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