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说起苏东坡,人们都称道他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其实他还精通医药,这从他的文章、信札和别人的笔记以及《苏沈良方》一书中,可以找到不少材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子部五·医学类》:“二人(苏轼、沈括)皆不医名,而皆能通医理。”但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辈对医药一行是不屑为之的。苏轼精医术除个人爱好外,主要原因是他在仕途上一再受贬谪,接近下层人士,同情人民疾苦,因而留意于“卧者使之起”、“鬼门转其足”的“歧黄”之术,诚如明刻本《苏沈内翰良方》序所称,这是“坡老之隐抱”。据记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来杭州任知州,是年杭州瘟疫流传,他献出早年得之于四川隐  相似文献   

2.
王元骧 《浙江学刊》2006,4(1):79-86
康德认为审美可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把人引向“最高的善”。这思想脱胎于基督教,是经由舍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的美德伦理被康德吸取到他美学之中的;而另一方面,康德又通过对“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的深入阐发,把审美引向美德伦理和新教伦理,以求在这个神圣的东西遍遭亵渎、日趋消解的时代,使个人的精神生活保持一种神圣的感觉,以维持自己生活的圣洁和人格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庄子美学的独特追求是无情,即消除喜怒情绪对于人的心神的扰动。这可以使人达到两方面的自由,一是免除外界刺激之干扰的自由,一是自主掌握生命的创造活动。达到无情的方法是用心若镜,即把外物化为形象,不留滞于胸中。这涉及一种审美的态度,使物的意义得以转换。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作为“五四”时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值得探讨。本文介绍了周作人所受的传统文学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接受西方美学,构成以蔼理斯学说为主的美学体系,形成自由表现自我、追求和谐自然、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调和统一的美学特征。但是,在周作人美学思想中又有一对基本矛盾,即“审美的功利性”与“审美的超功利”,他一生思想多变,其美学思想却一直在这对矛盾中徘徊。周作人的这一矛盾也具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及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东 《学术交流》2005,(3):164-167
苏轼一生足迹天涯,从京都直至海南。而在这其中,黄州时期无疑是苏轼人生及思想的分水岭。表现为人生的转折:从宫廷走向东坡,这使他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回归于自然的宁静。同时苏轼的思想又体现为从执守儒学到三教杂糅的充盈:其儒学精神、道家风采、释者情怀使昔日的苏轼渐渐隐去,一个崭新的苏东坡却潇洒地向世人走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诗人,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思想境界和艺术手法方面大量创 新,别具风格,独树一帜,形成了个性特征非常鲜明的“苏诗”。大量的诗歌实践,使得苏轼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个中三昧”,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个人特 色的见解。 同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见解一样,苏轼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诗人 应有所感而发,有所为而作。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之咏叹。”苏轼认为,把个 人在思想感情方面对于客观现实的复杂感受加以反映,这就是诗…  相似文献   

7.
王静华 《学术交流》2003,(4):131-132
何士光的小说多以精巧的艺术构思、优美凝炼的文学语言展示黔北山区平凡人物的命运 ,而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那明朗而沉重、忧伤而淡泊的情绪色彩。何士光认为 ,文学的主要力量是“感染” ,“如白日清风一般使人沐浴和会心”(何士光 :《选择》) 。或许这并不能概括作家的美学思想 ,但至少可以反映作家美学追求的某种倾向。基于这种美学追求 ,何士光小说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特色注重氛围的渲染和情绪的抒写得以形成。读他的作品 ,仿佛感受着一首名曲的旋律 ,总有那么一种情绪、氛围包围着你 ,纠缠着你 ,使你不能不沉浸进去。也许 ,这只是直觉 ,…  相似文献   

8.
尽管庄子美学与柏拉图美学在表现形态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本文拟从审美本质论、审美认识论、审美理想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从而说明他们的美学思想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重要的区别。1 黑格尔指出,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①。柏拉图 的审美本质论,就是他的理念论。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逐一考察并推翻了当时在古希腊较为流行以及他自己尝试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定义。在他看来,美的本质并不是如同年轻漂亮的小姐那样的外形条件,不是黄金那样的贵重之物,不是得其…  相似文献   

9.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康德并不是为了研究美和艺术而研究美学的,但他试图调和理性派美学和经验论美学的努力,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关于崇高的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一、关于崇高的对象和种类的划分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和审美的分析相比较进行的。他认为,审美的对象在形式,审美是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王国维美学的重要范畴“观”。首先,审美之“观”,是以自然之眼观物,并使主体与客体双向互渗;其次,审美之“观”,还应“通古今而观”,力求在审美创造活动中揭示“天下万世万事之真理”;最后,要“出入”而观,以求得对审美对象的深层内含的深刻领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鸟类为“他物”起兴的诗在我国先秦时代的诗歌中尚存很多。本文不是研究这类兴在诗中的一般的审美意义和作用,而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它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从“他物”自身来看,也就是考察这具有审美意义的“他物”的前身的历史性质。 首先来看一看以鸟类起兴的诗的一般情况:“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小雅·小宛》第一章)朱熹《集传》云:“二人,父母也……彼宛然之小鸟,亦翰飞而至于天矣,则我心之忧伤,岂能不念昔之先人哉?是以明发不寐,而有怀乎父母也…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意义上讲 ,形象思维是一种美的思维。早在 2 0 0多年前 ,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登在他的美学专著中就提出了“以美的方式去思维”①的观点 ,他所创立的“美学”即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理论”② 。后来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发表了类似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形象思维是有美学价值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的过程与审美的过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必然会渗透到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 ,作为形象思维结晶的艺术品 ,具有无可争辩的审美价值 ,能给人以美…  相似文献   

14.
论卢卡契审美反映论中的超越思想张伟卢卡契之所以被誉为“美学方面的马克思”,(1)是因为他在《审美特性》中实践了他自己的奋斗目标即“在美学问题上尽可能正确地应用马克思主义。,’(2)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美学。关于哲学反映论问题,卢...  相似文献   

15.
由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撰写的《苏联当代美学》一书最近出版了。作者在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代苏联美学界在美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进展,这对我国美学界了解、研究苏联当代美学的研究状况,促进我国美学研究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苏联当代美学》一书着重介绍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关于审美本质问题的讨论,苏联美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主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产生和影响。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是布罗夫的《艺术审美本质》一书中的观点。布罗夫主张美学的研究兴趣应转向人,转向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研究。他的这种“社会派”观点,实破了苏联美学研究中传统的方法论基础,遭到崇尚审美对象自然属性的“自然派”的反对。结果,“社会派”美学家的观点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赞同。Л·Н·斯托洛维奇教授的《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对审美价值等问题提出了新颖、独特的看法,成为苏联美  相似文献   

16.
“物哀”作为大和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有其浓郁的生态氛围和深厚的人文背景。本文论述了产生“物哀”观念的大和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而且还从审美思维对象、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思维结果三个层面对日本美学这一重要观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美学的家园     
美学的本源在于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类学本体论 ,这一特点在西方现代形态的美学发展中日益彰显 ,在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而要接通这种本源之思就在于要实行“现象学的悬置”和开放坦荡无私的审美心胸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网络不但承载优秀进步作品,也展现并传播低俗、有害的内容,这造成了网络文化主体的审美困境.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独具内蕴,具有许多合理成分,因而应该重返康德,借助其崇高美学思想进行新的祛魅,从而使网络文化审美主体成功实现自身理性审美主体的建构.面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心意能力”;应该充分借鉴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源在道德的思想,发挥道德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该真正把人作为目的,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因缘生法”本是佛教用语,但经过金圣叹的移植和发挥,则变成了一个美学概念。金圣叹以“格物”思想建立起了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因缘生法”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论述“十年格物”与“一朝物格”的同时,指出“因缘生法”是“裁世界之刀尺”,是“格物”的途径之一。他把“因缘生法”说成是“文字之总持”,若“深达因缘”,就与“格物致知”沟通了起来,也就与创作审美原则沟通了起来。那么,“因缘生法”与“格物致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又有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 “因缘生法”这一用语,在佛教中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把“缘起…  相似文献   

20.
认识发展的现代水平证明有必要把传统理解的美学划分为两门独立的学科:美学和普通艺术理论。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在苏联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中早已有过多次论证。然而这一思想迄今仍未被承认,原因之一是论据尚不充分。1983年版《哲学百科辞典》给美学下了一个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有相互联系的两种现象的哲学学科,这两种现象是作为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特殊表现的审美领域和人们的艺术活动领域。这个定义初看似乎并无疑问。然而只要对关于美学科学的内容所进行的系统论述加以分析就会对定义的正确性产生重大疑问。在这里,“美学对象的两个方面”与教科书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