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湖诗人多生活困顿、四处干谒,而南宋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又培育了他们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欲望,其悲喜多和生计、感官和身体密切相关,具有近世性。他们笔下的饥寒劳顿不再具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形而上意味,而南宋理学对羞耻感的多方塑造,更凸显其面目举止之“可羞”。他们在诗画创作中大量引入梅花,且通过文字、图像,将梅花塑造为遮蔽/彰显自我的符号,“嚼梅”则是其获得情感升华的独特途径。江湖诗人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即将梅花展示为面容,以一百幅图呈现梅花由荣而悴的过程,并配以五言诗,写梅、画梅,“捋香嚼粉”,以获得情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忠贞不贰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思想家。热烈执着地追求美,为实现“美政”理想毫不妥协地与邪恶势力斗争,是屈原一生的重要内容。政治的失败、生活的不幸造就了伟大诗人的千古佳作。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仅提出了“美(修、娉)”、“丑”、“美好”、“内美”等一系列美学概念,而且对美的本质、内美与外修的关系以及自然美的特性等重要问题都有比较深刻的反映。《桔颂》不是宏篇巨制,无法和《离骚》相比,但是,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篇咏物短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屈原的基本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橘颂》是屈原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一篇,“橘”与诗人屈原的人格形象之间有着至为紧密的内在联系。1“橘”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宗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节操;2“橘”体现了诗人光明峻洁,清醒处世的人生态度;3“橘”体现了诗人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高度修养;4“橘”表达了诗人内外统一,勤于自修的美的追求;5“橘”体现了诗人志节坚、久,愿为师表的励世之志。  相似文献   

4.
《离骚》用名目繁多的芳草佩饰来象征诗人一种追求,本文认为这些芳草佩饰是《离骚》的主线意象,有统率全诗、结构全诗的作用,象征诗人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5.
元末画家兼诗人王冕,对元朝统治不满,隐居浙江诸暨的九里山中。种梅花千株,对花作画,创造了一种画“野梅”的技法,被称为“没骨梅花”,成为扬补之以后的新画派。 他在一幅《墨梅》上,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6.
论文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廷》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伟大颂诗《希腊古瓮颂》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驶向拜占廷》描写了“生命之春在艺术”的主题,《希腊古瓮颂》唱出了“艺术之美在永恒”的基调。两首诗所揭示的“生命──艺术”的不同主题在“永恒”中得到统一。这是两位诗人从悟解人生命运的角度所作出的对生之极致──死亡的赞美,也是两位诗人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之表现,是他们从诗人的思考方式出发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范例。  相似文献   

7.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9.
诗是一种美的艺术。闻一多是一个“爱美的诗人”(《红荷之魂》)。他始终坚持对诗美的执着追求,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美学原则;“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其中之一。而“三美”之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还是“绘画美”。诗与画,是姊妹艺术。它们的关系,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美学史上,曾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精辟见解;不少优秀诗人也以此为潜心向往的艺术境界。诗歌发展到了现代,它与绘画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郭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1.
吕刚作为学院派“中间代”诗人,其诗集《秋水那边》表现出独异的风格和诗学追求。巷四《中国诗人》中的诗作,分明受李商隐《贾生》等咏史诗和杨练“历史——文化诗”的影响与启迪,追求象征与意境化相融合的诗学境界,成为一组言近而旨远、借古以喻今的“寄托”抒情之作。  相似文献   

12.
《吉檀迦利》,以其散文诗的神秘主义特色,给人一种空灵飘逸又玄妙莫测的感觉和印象,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体现了他的一种泛神思想,因而,诗作中的“神”具有一种多义性,他既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美与真理,又象征着诗人关照世界的自由心灵,在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思想中的矛盾与焦虑,诗集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王向峰《云斋守望》中的近体诗歌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鉴赏的同时发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他的五、七言体律诗能自由往来于理性和感性、思妙与辞美、严谨与自由、理论和诗情之间,既是诗人“情真”所至的表达,也是诗人想象和哲思两兼的审美之悟,尤是诗人自觉艺术的追求,诗人在人文和自然风物之中创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以“情”、“境”、“悟”为突出特质的美学特色和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4.
《马丁·伊登》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按照尼采思想塑造出来的超人。陷入“日神”梦中的马丁,终因无法超越世俗的残酷,悲壮地进入了“酒神”状态。马丁的悲剧性就在于一个强者发出了回归生命的呐喊,而最终这个强者也摔倒在对生命意义探求的路上。  相似文献   

15.
何其芳的诗集《预言》,并不是一部讴歌“爱情”的诗,而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诗。诗人以“爱情”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符号,生动表现了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纠葛,深刻揭示了青春何其芳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诗集《预言》受道家生命哲学的影响颇深,诗人用诗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乘桴浮于海”地表达主体自我对于“自然”与“自由”的思考和向往,并试图通过灵魂的自我对话,探寻有限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而为我们提供一种可以展开充分联想的艺术空间。“爱情”在诗集《预言》中只不过是一种未来理想的艺术载体,诗人的主观目的是要向读者展示“年轻的神”的“寻道”之旅。诗集《预言》意境之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内涵之深,具有展现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与“寻找”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与《女神》雄奇壮美不同,《星空》呈显出优美、细腻、哀婉与沉潜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诗集题材的选取,抒情方式的采用,意境的创设和整个语言风貌上.《星空》艺术风格与“五四”退潮后的时代有关,与郭沫若当时的哲学信你有着内在的联系,与诗人浓厚的中外艺术修养和刻意的美学追求分不开.《星空》艺术风格的变化,既是对《女神》清新优美一面的廊展,更契合了时代和诗人心绪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真实,实现了诗人对“东方文学”审美情趣的追求.这无疑是郭沫若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和开拓,对现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果说《女神》属子“雄浑”一品,那么《星空》则大抵属于“冲淡”一类,有力地说明了郭沫若是一位“雄丽并举”的大诗人,“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  相似文献   

17.
诗学建设的一块丰碑──艾青《诗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青的《诗论》是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一块丰碑。艾青《诗论》主要探索了四大问题:首论'诗美',认为这是同'真'、'善'统一在一起的、特定范畴的人性的美,是依附于人类关系中向上生活的外形;次论诗的形象思维,揭示了生活、想象、真实世界之间有机构成的规律;三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立足于'诗是生活的牧歌',而诗的散文美则是对生活最真情的传达;四论诗人的素质修养,提倡诗人必须以提高人类崇高情操作为诗学追求的终极。  相似文献   

18.
在二十世纪,反叛、个性成为美国社会中一种张扬个性的新的力量,“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凯鲁亚克在他的《在路上》一书中向我们描述了美国20世纪中期社会叛逆者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向往.他们执着追求自由,敢于独自冒险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探索.《在路上》一书中尽管多处展现了主人公禁欲、享乐的一面,但它真正的意义在于体现了主人公们在精神上的探索,而非生活上的放纵.  相似文献   

19.
“幸福感”是指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进行评估,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之后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本文中幸福感指农民对其生存环境、物质生活、民族文化以及梦想追求的一种主观感受。以《龙脊》《白裤子》《流浪诗人》和《文化守护者》等为例,本论文从影像题材、叙述视角、创作主体、人物形象等方面探讨影像中农民幸福感叙述变迁,认为农民追求幸福的方式由出走向回归转变,反映了基层农民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本》为文本,利用诗歌美学基本原理,对法式善《梧门诗话》美学追求进行探讨。法式善作为一个蒙古族诗人、诗歌理论家,在丰富的汉文诗歌创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甚至在其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形成其独具特质的美学追求。即形成了以“清峻”、“清淡”,“幽旷”、“幽寂”四为合一的“清幽”之美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