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层审美心理学与许多人文学科息息相通,相互影响。深层审美心理学与宗教学密切相关,原始人的深层审美心理与其宗教意识融为一体,原始宗教意识渗透在深层审美心理之中,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深层审美心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人类的哲学思想制约着深层审美心理,使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方面不断深入发展。深层审美心理学与文艺学互为表里,文艺学的发展与深层审美心理的揭示相得益彰,深层审美心理学的深入使得文艺学由理性主义发展到非理性主义及其相互融合;文艺学的发展使得审美心理学日益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许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批判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倡导集体无意识理论,重新划分了人类心理结构,并具体运用到了审美和艺术的分析之中,成为了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的具体贡献在于:其一,把文学艺术和审美现象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强调了历史积淀的原始经验对于审美活动(特别是文学艺术活动)的决定性作用。其二,具体阐述了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始意象和幻想而显现为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并由此揭示出艺术的社会意义。其三,在心理类型学的构想指导下,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两种模式以及两种审美心态。其四。揭示了无意识的象征或符号化在艺术中的根本意义。其五,具体分析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一些代表作品,揭示了其中深蕴的无意识内涵,加深了人们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的图腾诗以民族图腾诗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心理。诗人借助图腾意象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丰富内涵,使得历史与现实交汇、审美与人生同构,进而完成了对民族之魂的重铸。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虚静的内在活动机制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虚静中有深层心理活动,外“静”(理性抑制)为内“动”(无意识兴奋)提供了心理空间,并导致“动”的产生,引起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活跃,为构思创作既带上个人风格,又具有共性奠定基础。另外,通过虚静与醉、梦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了虚静的动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荣格从审美心理类型学的视角分析了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审美意义。提出酒神精神属于心理型艺术,日神精神属于幻觉型艺术。二者是审美心理表层与深层的关系。两种审美精神的作用就在于塑造完整的人性,健全人格,培养超功利性的精神境界。这是由于内倾心态和外倾心态在审美活动中相互转化的结果。这种分析触及了审美心理的共性问题。当然,荣格对两种审美精神的心理分析仅仅限于集体无意识的范围内,否认了审美经验形成的客观性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虚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若从西方文艺心理学角度探求虚静的心理动态机制,就会发现,是虚静中的动静相宜、个性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心理,虚静与醉并行不悖的心理机制,虚静与梦求同存异的心理特征等,共同构成了虚静的动态心理的价值与意义。虚静的动态心理,为构思创作提供了活跃的思维和广阔的心理空间,是创作构思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人类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类的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对应着大脑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区。人类深层审美心理主要对应于大脑的深层和中层。但是,它们不但有不同的定位,也有整体的整合,并且在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域—— 感觉区、储存区、判断区、想象区之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虚静的内在活动机制对创作的重要作用,认为虚静中有深层心理活动,而且这种“动”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外“静”(理性抑制)为内“动”(无意识兴奋)提供了心理空间,并导致“动”的产生。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引起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活跃,为构思创作既带上个人风格又具有共性奠定基础。通过虚静与醉、梦的比较,进一步论证虚静的动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及其形成背景石德生荣格庞大的思想体系是构建于集体无意识学说之上的,那么什么是集体无意识学说呢?集体无意识学说是指人类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是指人能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层面,即我们所能意识到的...  相似文献   

10.
荣格的无意识原型理论从反映主体的内在精神背景和心理特征方面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他的集体无意识来自人类祖先的生活经验,对时代精神具有积极的补偿作用。人类这种能独立感知、预测外界事物的无意识心理在艺术创作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完美的艺术应是意识与无意识的融合。如果把艺术的源泉看作对封闭的原始经验的挖掘,则会切断艺术与时代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图腾美学与生命哲学的诗化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图腾美学精神的原始魅力及其诗意开掘;二、现代人类深层族群心理自觉及其言说方式的探索;三、原型思维与集体无意识光芒的再度沐浴;四、民族深度认同与生命哲学构建的同步。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追求从仪式出发再回归仪式。仪式以独特的气氛唤起人类整体感性直觉, 它追求西方古典戏剧崇高宏大的审美形式, 营造类似人类原始仪式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氛。作家志在借助原始祭仪和宗教的神貌构建集体意志对个体意志的精神递交仪式,致力铺排个体与文化祖先展开对话的心理、精神场面。“我”贯穿于每一个“找寻”的过程, 演绎个体由放逐走向回归的生命必然、历史必然以至文化必然。仪式是作家从艺术感性走向历史文化理性、挖掘民族集体深层心理即深层文化心理根柢的通途  相似文献   

13.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显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4.
简论无意识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的心理构成问题,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一次把它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且认为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是主体部分。他的学生荣格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又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研究无意识构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同时又把本能仅仅归结为性本能。荣格虽然克服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倾向,看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作用,但他又片面强调无意识中的先天遗传因素,因此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无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庞大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如果从产生的条件来看,可把无意识分为先天无意识和后天意识;如果从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不仅以其文化典籍的形式作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同时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深处;通过审美范畴的建构与艺术媒介的选择,规范着民族审美思想的特征;并且在思维方法与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对民族审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族的文化精神、心理素质及其表现形态是民族集体无意识定型的积累,它深铸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并象汹涌的地火奔突放射,从而必然给文学留下投影,因此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认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忠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这一文化的渗透和积淀是漫长又稳固健壮的,就其人而言,我们从6O年到80年代两个历史层面的散文创作整体文化意向上,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及深层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审美个性。它包括两个层次结构:一是外在样态或表层结构,即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表层样态;二是深层结构或内在意义,即表现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性格是其存在的核心,表层结构是表现深层审美结构的象征符号。从文化类型学以及少数民族审美实践出发可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的审美模式三大类。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荣格的心理学说集中体现在“集体无意识”上,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原型,原型对形成人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戈尔丁的《蝇王》表现了一系列如荣格所说的原型,塑造了不同个性和人格的形象,富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奠定了他的小说的隐喻世界和象征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