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复是民歌的生命,是民歌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是这样,在外国也是如此。这种手法和民歌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东西。《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我们作了个小小的统计,在余冠英先生编注的《诗经选》一书里,选注了六十九首国风,其中有五十一首程度不同地采用了反复手法。有些诗节与节之间只变换几个字,其余的字句则完全相同。《诗经》里有一首题目叫作《芣苢》的诗,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藏族民间歌谣的材料看,藏族民间歌谣的格律形式是极其多姿多彩、丰富发达的。通过宏观考察,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吐蕃时期民歌的形式 公元七世纪以后,藏族进入奴隶制社会,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民歌,从格律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下列数种。 1.六音节自由体 这种民歌的格律形式,最少四句一首,也有五句、六句以至多句一首的;不受句数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槃》,其中《凤凰更生歌》里有“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两句,如:“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 初读时不甚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绕道而过,不作解释。有的老师则坦率地说,郭老这几句诗  相似文献   

4.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王建中老师创作的五首陕北民歌钢琴曲中的一首,也是尤为出色的一首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优秀钢琴作品,有着十分鲜明的主题,不但在节奏上、速度上有明显的对比和变化,而且在调式调性上也有着同一性;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意境的把握,使钢琴演奏技法的表现力更贴近"中国味"的表达方式,才能使中国钢琴改编曲更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美学元素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乡梦不曾休     
<正>我为曾在那里念过书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写过一首歌词。昨天听侄儿说,我家坡下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抱着弟弟唱催眠曲的时候,也哼着这支歌呢!歌词有两句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也希望孩子们长大到外头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养育过我们的深情的土地。  相似文献   

6.
百科瞭望     
《山西老年》2008,(3):32-33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苏轼是北宋的一位伟大诗人,写过好多诗词,其中有一首《咏桧》诗,诗中有这样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蜇龙知"。歌颂桧树的根能扎到九泉之下也不弯曲,地下的蜇龙是桧树的邻友和知音。当时,该诗被指控为直刺皇上,图谋不轨。  相似文献   

7.
《尖尖山》是一首典型的四川民歌。它曲调简单,歌词朴实无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多年来一直在劳动人民中间广泛传唱,实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巴山山歌。多年来,音乐刊物登载的四川民歌《尖尖山》仅署“川北民歌”或“川东民歌”字样。笔者悉心留意十多年,未见过任何一处署明此歌的详细产生地。一九八一年夏,笔者到地处川东北的万源县大竹河区采风,通过考证,认为四川民歌《尖尖山》源于此地。  相似文献   

8.
民歌“Waltzing Matilda”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之歌,在澳大利亚可谓家喻户晓。阐释这首民歌何以真实地反映澳大利亚并在澳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进而将其试译为汉语。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被后世看成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称它“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寥寥二十二字的四句杂言诗,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受到如此高度评价,值得重视和研究。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近人刘逸生在他写的《唐诗小扎》中,有一段生动的铺叙描写,不妨转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柳萌 《新天地》2011,(5):24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时写过一首诗《有的人》。诗的开头四句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开头的四句诗,常常被人们引用,借以说明生命的长度并非由  相似文献   

11.
民歌“Waltzing Matilda”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之歌.在澳大利亚可谓家喻户晓。阐释这首民歌何以真实地反映澳大利亚并在澳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进而将其试译为汉语。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以来,被称为新疆民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曾经家喻户晓,这些都是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所创作的。被沉埋了半个多世纪的王洛宾,在耄耋之年又辉煌起来。不久前,王洛宾老人应上海第四届国际广播音乐节之邀做客上海,并在音乐节开幕式上登台高歌。期间,他在市工人文化宫出席了记者和歌迷接见会,还在电视荧屏亮相。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06,(2)
洪昭光曾经做过一首"健康8字歌",每一句里都含有"8"字:"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健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他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写过五言律诗吗?长期以来,这是喜爱毛泽东诗词的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翻阅从50年代到80年代历次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毛泽东诗词选集,均未见收入过一首五言律诗.毛泽东于1965年7月21日在《致陈毅》的信中曾写道:“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如此看来,毛泽东一生中似未写过五言律诗了.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毛泽东在1942年曾经写过一首五言律诗悼念国民党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显然,在写《致陈毅》一函时,连毛泽东本人也忘记了自己还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全文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戴安澜何许人也?他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竟使当时身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写诗致悼.  相似文献   

15.
<正>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要是不尽兴,酒可以再来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他给这种抠门儿  相似文献   

16.
亚群 《老友》2015,(2):57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要是不尽兴,酒可以再来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他给这种抠门儿饭局取了个名字,叫  相似文献   

17.
广西在历史上被誉为“歌海”。在这烟波浩渺的“歌海”中,七言民歌是最主要的形式,而且也是最受人们欣尝的形式。歌仙刘三姐所唱的山歌,绝大部分都是七言的。歌剧《刘三姐》中那些清新优美的七言民歌,至今还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拍手叫绝。七言民歌为何会有如此蓬勃的生机,致使在民间被大量创作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这和七言民歌的语言特点有关,因此,研究七言民歌语言的特性和七言民歌创作上的联系,对于探索“歌海”形成的奥秘是很有意义的。民歌谣言是经过民间歌手们加工过的劳  相似文献   

18.
张成海 《新天地》2011,(12):296-297
苟子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渊博富有的知识是靠平时一点一滴聚集起来的。作文也是如此,这就要扩大知识,积累材料,否则在写作文时,就会“江山如此一句无”,笔下枯竭,捉襟见肘,甚至会出现各种常识性错误,那么如何使作文教学走出低谷,就像一柄悬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利剑一样,始终困扰着我们,笔者既教过中学,也教过小学高年级语文,对作文教学做过一些实践上的探讨,有点认识和体会,却更多的倾向于“两个本子作文教学”,现将它整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丁香"新考     
冯梦龙编<山歌>卷九<烧香娘娘>"兰花头玉簪要借一只,丁香环子借介一双"句中"丁香"一词,刘瑞明先生在<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释为:"丁香环子:叮咚响的耳环.隐实示虚趣说为‘丁香'."此说恐不确.根据文意,"丁香"在此当为一种首饰,故耳环义是.然,其与"叮咚响"如何能攀上关系?即使是趣说,也甚感牵强.查考各类词典和文献,有以下解释:  相似文献   

20.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两句谚语。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了《唐诗三百首》,其《序》曰:"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意思是,编这三百首唐诗,就是要验证一下这谚语的效果。由于此集编选确为精要选优,超越其他唐诗选编,读者日众。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