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说,她有一个"健康保健试验田",就是她的父母."我父亲95岁,母亲85岁,两个人都没有脑血管病."一方面凌锋把一些新的健康理念知识告诉他们,同时,她也从他们那获得具有现实意义的养生经验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
终于说动父亲和母亲,去作一次体检。母亲起先有些不情愿,几十年来她都是病后求医。在她看来,没病花钱问诊,显得过于奢侈。但禁不住我再三劝导,她还是勉强答应了。从儿时至青年,每逢我生病,父母都如影相随,饭食不香。而我带着他们走进医院,这是第一次,一路上,父亲和母亲沉默不语。清晨的阳光,照耀着他们略显苍老的面庞。春节时,他们去染过一次发,现在,白发新生,半白半黑,恰似故乡那白墙黛瓦的老屋。医院里静悄悄的。在一台仪器前,他们彼此谦让着。母亲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这才解开衣扣,躺了上去,露出瘦而扁平的腹腔。母亲不敢看医生,也不敢看父…  相似文献   

3.
卡莉·费奥莉娜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艺术家,他们生活重心都是大学校园。由于她的父母对法律和教学情有独钟,认为她去念法学院深造是情理之中的  相似文献   

4.
蒋元明 《新天地》2017,(8):18-19
我的老家在重庆远郊歇马场,现在叫歇马镇. 父亲退休后,每天的生活主要是坐茶馆.母亲也从农村搬到镇上与父亲住在一起,但她主要忙着为儿女们带孩子,待到最后一个孙子都上学读书了,才算"退休".我们兄妹5人,下一代8个.我常说,母亲用背篓背大儿孙两代人,恩重如山. 那段时间应当是父母最开心的日子.父亲每月的退休金全归自己掌控,想吃肉吃蛋自己买就是;母亲每月也能从儿女们那里收到孝敬钱.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太和县一对中年夫妻因外出打工而发生情变。他们没有料到,他们婚变的最大受害人就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这位一直徘徊在父母爱的边缘的小姑娘,不幸患上了精神抑郁症并被迫辍学。她在母亲的策划和指使下,竟将亲生父亲引上了黄泉路。  相似文献   

6.
汪国真 《新天地》2015,(2):28-30
像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家。不幸的人,父母已远走,满怀的爱无处投递;幸运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本刊在"情感"版组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名人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名人,以他们饱蘸激情的笔触,书写感人至深的父母情。如果你也有与父亲母亲难以忘怀的情感故事,欢迎来信来电,与大家分享至爱天伦。(来信来电信息见本刊目录页。)  相似文献   

7.
丁宁 《新天地》2012,(4):50
丁老师:您好!我父亲最近过世了,我千里迢迢从意大利赶回上海,和母亲、姐姐处理了父亲的后事。我父母都是干部,一辈子相依为命。看着悲痛欲绝,魂不守舍八十高龄的老母,我无比焦虑。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希望听一下您的意见。本来,我一点儿也不发愁。我想有姐姐呢,她正好一个人在广州没有成家。她和我母亲生活在一起不就行了吗?可是我姐不同意。她说她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8,(5)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费尽心机才追到手的。那时,母亲几乎天天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她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她,不惜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她;说父亲最后还是为她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撸掉了一颗星……父亲和母亲的生活不算幸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厄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是指女子对于父亲的性爱和母亲的妒忌。小寒就是张爱玲在她的短篇小说《心经》中塑造的一个“爱父妒母”式的人物。但是小寒与她父亲之间的爱情对他们俩来说都过于沉重。结果父亲将感情转移到小寒的同学凌卿身上 ,离家出走。小寒则在与母亲的争夺父亲的心理较量中失败 ,并最终意识到自己“犯了罪”而投身他乡  相似文献   

10.
恋物女子     
她生命中的男人似乎都是更多地属于外面的世界,家只是他们的港湾。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出差,母亲料理家庭里的全部,照顾她和两个姐姐。 父亲只要出差回来,一定给母亲和她们姐妹仨带礼物,有时哪怕只是一人一双丝袜,也会让盼归的她们欣喜。那时候在她的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具体时间但是却可以命名的节日。那就是“盼望父亲回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6,(12)
相互依靠的情意母亲是韩国华侨,中文程度自然及不上父亲。于是我看到,每封母亲写的信上,都会有一个一个的红笔圈着错别字,那是父亲帮她挑出来的,然后又把信寄回给我母亲。我母亲收到后都会在被订正的字旁写上一整行对的字,就像小学生被罚写生字。因此每封母亲的信,都要这样两度易手,家书除了讲讲家中事,也是国文教材。父母俩如此不厌其烦,大约也是相互依靠的情意。及至想到他们的离异,让我不禁鼻酸。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新家     
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下老了许多,年近50的她看上去竟有60多岁。可惜当时我并不十分了解母亲的艰辛。两年后,有人给母亲介绍了个老伴,母亲在和他谈话时特意叫上我,说那人如何厚道,如何会体贴人云云,想让我从心理上接受他——我未来的继父,看样子母亲是动心了。她也许真的很想过一段被人体贴被人爱的生活。我心里却想,母亲改嫁的时候也就是我离家的时候。那年初夏,母亲终于去了她的另一个“家”。坐着一辆小车,母亲在一片冷清中出嫁了。在此前的那个晚上,我背上包袱毅然离开了家。不久,母亲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电话中我不愠不火地跟她讲着,意思…  相似文献   

13.
紫然 《山西老年》2013,(4):24-25
"父亲节"那天,我生平第一次做伴娘,而新娘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后妈。父亲和母亲已经离婚好些年了。像两只受伤的刺猬,他们彼此都不肯为对方做一些小小的让步,离婚后他们不肯见面。我只有在母亲伤感的时候,赶去安慰母亲;父亲寂寞的时候,赶去陪伴父亲。去年冬天,热心的居委会阿姨为母亲介绍了一个老伴,母亲没有怎么推脱,就答应了。父亲得知这  相似文献   

14.
正赵如兰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及夫人杨步伟的女儿,在评价父母的时候,她的看法极其中肯:"我相信我的外公和太外公,假如他们也像我们似的看到我父亲的成就,实际上也是我母亲的成就,可能也会感到满意,而得到安慰了。"在表哥家里相识夜里散会从清华大学出来,赵元任发现北京西直门的城门已经关闭,导致  相似文献   

15.
长文 《山西老年》2014,(2):28-28
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这是相对那些儿女双全、能颐养天年的老人而言的。对于年事已高的孤寡老人来说,拥有一个"小棉袄"就是奢望。可对于长子县常张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来说,就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他们生活得祥和安逸,因为他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她会在他们身边喂水喂药,精心照料;在他们衣服被褥未脏的时候,她就会及时清理换洗。她就是被称为五保老人"贴心小棉袄"的乡敬老院卫生管理员——李秀籽。  相似文献   

16.
Wendy 《北京纪事》2013,(5):25-28
健康快乐无压力童年 李曼华出生的时候胎位不正,母亲冒着生命危险顽强地将她生下来,母女平安。从此,父母对这个女儿分外疼爱,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只要她能快乐健康地长大,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相似文献   

17.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费尽心机才追到手的。那时,母亲几乎天天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要求住在她家,借口是天黑路远,回不去了;说父亲为了追她,不惜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她;说父亲最后还是为她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  相似文献   

18.
一打记事起,她听得别人评论父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两人怎么看怎么不般配。于是,关于父亲的风流韵事谣言四起。每次经过村口人群聚集的地方,她都恨不得忽然变成聋子,那样就可以听不到流言蜚语。后来她想,根深蒂固的自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相似文献   

19.
我的双亲     
文英 《社区》2005,(3):57-57
人一过40,突然之间好像领悟了很多东西,对平时轻视的、漠视的都重新有了认识和理解,让人突然间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心中也多了很多责任,生活一时间变得沉重起来。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的父亲今年62岁了,母亲比父亲小5岁。父亲是个厚道人,老实了一辈子。母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可以称作是女强人了,她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而父亲则心甘情愿地在母亲身边做配角。父亲家里兄弟多,哥6个,没有姐妹,爷爷奶奶在那个穷山沟里能把他们都养活得壮实高大,我一直认为是个奇迹。母亲和父亲是属于青梅竹马那一种,父亲16岁的…  相似文献   

20.
1970年,刘若英出生于台湾一个富贵之家,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海军,她还有个姐姐叫刘若玉。父母价值观不同,性格也不同。父亲天性幽默浪漫,天塌下来都不担心。母亲为人处世要求尽善尽美,刘若英出水痘那天,母亲居然跑去照顾亲戚家发烧的女儿,认为这样才是为人周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