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迄今人们大都还只瞩目于其光辉的艺术价值。揭示并敞露《边城》的文化思想价值是本文的旨意所归。《边城》勾勒出的是一组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优美”是农业文明的牧歌,“破碎”是农业文明的沦丧。城市文明的时代忧患是沈从文如是描述的言说语境。历史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龃龉是沈从文如是状写的叙述心理。本文正是从此四个角度立意论析,从而折射出沈从文及《边城》耀眼的文化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4.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5.
大陆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台湾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同为乡土文学作品,都以各自的乡土世界为背景,以民俗风情和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运用各自独特的表现艺术手法,勾勒出了两幅同样纯美的乡土画面,成为海峡两岸乡土文学中的奇葩。两篇小说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萧丽红和沈从文的创作在乡土文学田园牧歌这一脉上,其承继关系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在走入《边城》这个人间仙境之前我们有必要谈一谈沈从文的文学观。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作家群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京派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之‘神’是人性”。对人性这一方面,沈从文有很深入的思考,他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人性的探寻可以说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全部底蕴。他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幅射开来。但他又认为人性寓于人生(人生包括生活和生命两部分),“生命之…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之中.即他的别有的“贴着人物写.”“用人心人事作曲”的叙事手法和自然化结构方式,它们渊源于中国传统诗文的滋润、也由其达成了《边城》出神入化的境界.拓展了小说创作真正“中国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小说《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以往论者均认为其充满牧歌情调。本文通过对《边城》创作的具体时代背景、作家主体心态以及文本自身等方面的审视与把握,认为小说体现的并非牧歌情调,而是“反牧歌”情调,即一种浓得无法消解的悒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构筑的理想的梦的天堂 ,本文从《边城》入手阐述了作者“人本合一”的艺术追求和回归道家传统文化的文学理念 ,论证了其小说创作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边城》的美洋溢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沈从文用童心观照世界,把自己的经验与翠翠的视角融为一体,写出了童心的纯粹。沈从文视童心为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在《边城》里通过以翠翠为核心的人物群体得到强调,彰显了童心所创造的奇迹。但是《边城》的美丽中隐含着人生无常,沈从文感受到了现代性的脚步正在进入古老的湘西。他意识到神的存在要依赖牧歌的环境,而这在现代社会难以得到保证,因而不免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之叹。《边城》是二佬唱给翠翠听的情歌,也是人们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一本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中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在这种充满了桃源理想牧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中,我们读到的是人和自然以及人和社会的整体和谐之美。和谐美是生态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状态,文章从和谐生态美的角度对沈从文的《边城》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哈代和沈从文作为英中两国“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中有很强的美术性和音乐性,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和《边城》融合各种艺术手段,将画面和音乐视为文字之外的语义载体,填补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空白”,丰富了文本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4.
《边城》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在其艺术表现方面多数人是肯定的,但就其思想价值看,从《边城》发表伊始,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刘西渭《咀华集》;另一种则说它“就其所表现的生活虽然令人神往,却远远脱离现实”(汪馥泉、王集丛《一年来的中国小说——沈从文的<边城>》).到了50年代,甚至有的评论家“有意无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无论这两种意见是如何的争辩,都存在一个无可非义的前提,即都承认《边城》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已经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一九三四年问世后,曾赢得了不少青年读者。但由于这部小说当时以反文学功利主义的姿态独立于“主流文学”之外,所得的评价是毁誉不一。在沈从文重新受到文坛注目的今天,人们对他作品价值的评价,也仍是臧否不一。对于《边城》这部大家认定的艺术精品,也认为可议之处尚不少。对于一部作品,人们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接近它,谛视它,臧否不一,本属自然。沈从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关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边城》具有融合语言学、民俗学、文学、文化学、哲学的意义 ,存在着深度意义空间。《边城》哲学意义的表征 ,是借助隐喻和象征的符意得以实现。这是它受众注目的根本原因。隐喻和象征加强了《边城》与读者的亲和力 ,也使得《边城》成为沈从文生动而永恒的“哲学史”。  相似文献   

18.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物原型黄献文1展读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在我们心中一直凸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沈从文要那么动情地描写翠翠、三三、夭夭这一系列年轻美丽、纯情的少女形象?她们身上沉淀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内容?为何朱光潜先生要说《边城》是“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  相似文献   

19.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沈从文的创作心理和小说产生的环境,对其代表作品《边城》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解读.文章主要由语词、意象、主题三个层面来展开.通过总结“黄昏”意象出现的次数,在对“黄昏”各个意象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边城》表现了人神(主要指傩神)之间隔阂的悲剧,传达沈从文对本民族(苗族)在汉族文化冲击下可能被湮灭的担忧的同时,还表现出沈从文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20.
十五岁、皮肤黝黑、身材窈窕、性格单纯自然是沈从文《边城》、《长河》、《萧萧》、《三三》等湘西题材小说中少女形象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确定了沈从文对女子的审美定位。这群少女是作者追求“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的代言人 ,也是作者痛苦于现实生活 ,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