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能够划船不用浆,谁能够扬帆没有风向”很多年的一句歌词,道出朋友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但是在现今社会,朋友的定义却让人越来越迷惘:朋友,究竟是最真的知己,还是过眼云烟?融入社会的友情,往往被利益所淹没,让我们越来越看不清,何为情,何为义?渐渐地,逃避,远离,“朋友”成了规避的词汇,成了心底的遗忘。如果还相信,如果不曾远离,如果人与人能多一份信任,如果人与人能多一点诚意……也许,朋友还是那个最真挚的名字,最无可替代的存在。就让我们,再次,选择:朋友,请相信我;朋友,请别离去……  相似文献   

2.
偶然的机缘巧合,我经历了哈佛大学的一堂人生体验课. 课程开始,所有的人被分成了两组,里面一圈,外面一圈,面对面站着. 教授先向我们讲授了规则:在遇到的人中,如果这个人你只是擦肩而过,不想和他或她做朋友,就伸出一个手指;如果你觉得这个人还可以,想认识一下,就伸出两个手指;如果你愿意和这个人做朋友就伸出三个手指;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你愿意与这个人成为终生的朋友,就伸出四个手指.在选择的过程中,如果站立的两个人伸出手指的数量是相同的,那么就互相拥抱,如果不同,你们就错过了.  相似文献   

3.
努力赢得领导的信任 卡耐基告诉我们,在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随口说"不会做"、"不行"会使领导厌恶。 有的人无论对什么事都作否定回答,即使是对领导也是一样。这样的下属确实让领导感到头疼。假如领导让你做一件你从来没做过的工作,你会怎样回答?回答:"不行,我从没做过,没有信心,还是找别人做吧!"或"我太忙了,请原谅。"这样领导会感到很失望。总是这样回答的话,领导以后无论什么工作都不会放心地交给你去做。相反,如果能这样回答:"我以前没有做过,但请让我试一试。"或"我早就想做一次这样的工作锻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一个人,他就是喜欢满手珠宝的感觉,于是他选择和珠宝在一起,被埋葬在山洞里,那么他也是快乐的。”我有个让人非常尊敬的朋友,是个姑娘。这个姑娘基本上不上社交网站,有的时候在豆瓣看看英剧,这大概也就是她大部分的网络活动了。剩下的时间她都在学习。  相似文献   

5.
好不容易联系到了2000年“友谊奖”的获得者日本教师松浦友子女士,当我们在杭州一家宾馆大堂见面时,我竟然把她当成了中国人。松浦友子用一口带有杭州口音的普通话笑着对我说把我当成中国人,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了她,如果我们不是安排好了这样相见,我一定会把她视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江南女子,她纤瘦的身材,细腻的肌肤,她的南方口音,还有她的衣着,已经把她融入到了杭州的湖光山色和大街小巷之中,几乎不好将她与这个城市分开了。不过和她走在了一起,从侧面我还是看出了她的日本特征,她的额头和她的鼻子酷似…  相似文献   

6.
陈宇 《人才瞭望》2010,(5):83-83
朋友从国外回来.想投资开一间法式料理店。经我帮他精心地考察、选址、装修,终于可以开业了,可他还是不放心,让我们帮他挑毛病。  相似文献   

7.
安踏公司掌门人丁志忠有这样一段话,他说51%与49%是父亲教给我的“黄金分割”比例。他很早就告诉我,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只要留49%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和信任。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开播以来,“如果某某和某某同时掉入河里,你会先救谁”这个问题就屡试不爽,因为每个演讲嘉宾身边都或多或少的有好朋友和关系特殊的朋友。每次主持人撒贝宁或观众提问,嘉宾的反应和答案都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9.
雷俊 《人才开发》2011,(1):10-13
“如果高盛邀请你回去,你会如何选择?”面对这个问题,已经升任沪上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李诚只是略作思考,即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想我还是会选择留下。毕竟这是上海,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一次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胡扯,谈及创新性国家这个话题,我随口说道,没听说过奴才有创造性的。有人不服,认为我看不起奴才,有种族歧视(严格说应该是族群)之嫌。可我还是坚持己见,在这个世界上,做奴隶的,如果碰巧是个能工巧匠,碰巧有条件,也许能有创造性,但是一般我们说的奴才,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一般我们所说的奴才,都是指家里的下人、仆人。这样的人,就是有创意,也无非表现在如何揩油、如何买菜买贱报贵上什么的。这一点,晚清和民国在华的外国人,印象特别深。  相似文献   

11.
世事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 能改变什么,但我们却给予了过分的关 注、思考和忧虑。比如说,已经、正在和 即将发生的中国企业“将变”风波,即使 在新千年的阳光已经照亮我们梦想的 时候,我们依然冷静:诱发这些人事更 替和组织裂变的深层次根源何在?它给 WTO正兵临城下的中国企业以怎样的 警示?…… 你是发展的,我就是快乐的。当我 们将来回望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惊异地 发现原来割舍不下的,始终是那一点心 灵深处的责任。 让我们一起关注。 圈点20世纪末的中国企业,我们不难发现,日益频繁的企业“将变”屡屡跃入媒介的显…  相似文献   

12.
怎么成为人才?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这里要涉及到个人的特点所以可以说:就象社会中不同人之间的差别多得很,那么成为人才的道路会是同样地多样化。 一、我的故事。 我成为人才道路的开端是在中学最后年级。我学校的老师通知我他们收到了我们国家外交部的文件。象过去一样,这个部门为了培养将来外交工作的人才,在全国高中招生派到国外学习。可以选择三个国家的名校:德国、苏联和中国。我决定了试试参加考试并选择了中国。为什么选中国?当时我觉得来中国的收获最大而且这样的机会太少。苏联、德国是我们邻国,在这两国学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机会多;真想去通过别的  相似文献   

13.
我来北京当外教时,这个城市以及它的居民真让我留恋。我回国前不久,突然遇到和爱上了一个姑娘,她是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我回国之后,我们便保持了联系,开始跨国长途恋爱。她的同学对我俩的关系很好奇甚至担心,虽然谁也没有见过我,可是因为他们班的信箱常常收到写着怪怪的汉字的国际航空信,所以他们能猜出来是怎么回事。 “别靠近他”有人提醒我的女朋友“他只会让你伤心。一个已经结过婚的同学正经地告诉她:“你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但洋人和华人不同,到时候你们会有困难……”同时,我的朋友也觉得我太傻了。“她会捉住你,让你建…  相似文献   

14.
作为师长,她是我走入事业的引路人;作为大姐,她是我生活中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这一切她做起来都是那么自然,一如出自她的本能。可是,我却永远失去了这位朋友和师长,永远来不及说声谢谢她就这么走了走得那么执意和突然连对她说声谢谢的机会都不给我。如果有机会我会对她说"谢谢你多年来对我的帮助和关爱我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骄傲。"本想这句话以后有的是机会说但万万没有想到几天以前我永远地失去7这个机会我只能将它永远地埋在j卜里铸成永远的遗憾。几天以来只要一闭上眼眶与邵云环在一起工作时的情景就像放幻灯片似的一幕一幕地在…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才交流》2001,(9):13-13
“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更需要中国”──鲁杰罗“WTO最优先的课题是中国入世”──穆尔“中国入世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饼,也就是更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竞争更激烈。包括中国、日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可以在这个市场上竞争,成功与否取决于谁更有准备。”──素帕猜“中国必须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石广生“在和美国谈判的过程中,我从来不会让美国从气势上压倒我们一点。”──龙永图“如果顺利,中国将在今年年底加入WTO。那一天会是平淡的一天,跟往常没什么差别,但很多深刻…  相似文献   

16.
你是哪里人?     
你是哪里人? 我们经常遇到有人这样问,于是我们只好回答:我是陕西人,我是上海人,我是河南人,我是北京人,我是贵州人……原来在我们每个人的档案里,还有这么一条很重要的栏日,它涉及到我们的来历,我们的归属,甚至我们的地位,我们的派别. 但是,如果你在美国这样问一个美国人:你是哪里人?对方可能一脸的惶惑。是啊,我是哪里人呢?出生后三个月即随父母迁到亚特兰大;三年后又迁到底特律;在费城住了八年,在纽约住了七年.以后才来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这个小镇上。我究竟算哪里人呢? 据很多在美国工作过多年的人员回中国后讲,在美国,每年至少有百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成功     
成功背后的行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所供职的老板是个德国人。前些日子,这位老板回德国了,而朋友接到一桩颇具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没有什么把握,但朋友凭着直觉,果断出手,做成了这个业务。结果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的日益繁荣,有意向海外拓展生意和寻求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关注商业投资类移民的有关政策。目前,加拿大和新西兰是国人选择做商业投资移民人数最多的两个国家,那么,这两个国家在投资移民政策上有那些特点和异同呢?1、投资政策的基本背景加拿大政府从1995年开始推行新的移民政策,以吸收海外商业投资类别移民。政策规定:只要申请者进行投资,对其学历、语言、年龄以及是否在加拿大建立企业都不作要求。经过多年的运作,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商业人士移居成功,而且绝大多数的投资都流入了魁北克省。相对…  相似文献   

19.
朋友聚会,话题不知不觉,又扯到了孩子身上。我们这个年龄,有的孩子还在上学,有的已经工作了。  相似文献   

20.
时下,不少企业加大了员工培训力度,尤其是管理人员培训。员工除了参加企业组织的内训之外,还参加中介培训机构或管理咨询公司组织的公开课。笔者曾与多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他们向我提出一个令人非常困惑的共性问题,即如何提高培训的效果,不能让白花花的银子,白白流失。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孔很好解决,必然会影响甚至会降低企业老板对员工培训的支持与投资力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作为参加培训的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要强化培训成果的应用。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