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时代,病残弱势群体亟需重构社会身份以赢得社会尊重与认可。公共文化生活作为一种谦和而温馨的社会交往空间,既使重病患者能够通过团体生活中的互动与集体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对自我和群体的认可感,又让残疾人经由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展现自我而赢得的荣誉、声誉和社会尊重来重建自信与社会价值,进而使他们得以在社会身份的重构和提升中重新认识生命意义。而且他们还能在有价值的公共文化生活中实现社会身份提升和生命意义丰富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最终在社会融入中获得幸福感。于此之中,这种身份重构之文化路径的社会意义也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韩晗 《东岳论丛》2024,(2):50-55
工业遗产再利用是人类在工业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再利用可以充实新型工业化的文化路径这一关键路径,并在传承工业精神、延续工业文脉与重塑工业美学这三个方面为服务新型工业化进程赋予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基础。从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路径的实现机制包括两个向度,一是依托场景再造让公众感知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价值及其时代意义;二是通过文化创新全面赋能工业遗产再利用,从而使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积极角色。工业遗产再利用在上述两个向度中皆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也谈公共领域与权利意识--与张康之教授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公共领域拒绝个人权利”既缺乏科学理论依据 ,也无现实基础与实现可能 ;权利与权力、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间存在复杂的辩证联系 ;解决众多行政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度创新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合理扩大与保障行政人员的个人权利 ,这是提高行政效率、制约行政特权与权力垄断、实现行政公开、合理、高效、廉洁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公共意识的现代缺失.如何促成公共意识的现代重构,实现公共意识的现代转型,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从我国公共意识现代重构的根据、原则和路径三个层面出发,力图依照结构主义方法探究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重构是否可能与何以可能,在学理层面上给出我国公共意识现代重构的一种可能版图.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缺失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多从公民自身素质低下这一变量加以分析,时重要的其它一些变量却有意失语.基于此,为行文方便,文章主要撷取了个人素质变量、经济变量、政治变量和文化变量中的人格素质参数、经济结构参数、政治结构参数和价值观念参数对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西方环境伦理学从发展至今形成了两种对立,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非人类中心主义内部又可划分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个体主义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西方的权利论和义务论。而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借鉴生态科学的发展,运用生态系统整体论方法研究自然界的价值及人对自然界的义务。两者立论基础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相异。本文对两个派别的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个体论与整体论的生态伦理学由于各自的理论缺陷,使其难以担当社会主流伦理价值建构,同时在实践上又面临与所主张的理论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8.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法治,法治的发展进程与对法治的精神或根基的理解有关。在人类步入法制社会以来,有关法治的精神或根基有两种基本观念,即以权利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以义务权利(或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从两种观念的存在基础及基本观点看,以义务权利(或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不仅符合现今法的精神的演变趋势,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转变以权利为中心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0.
公共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照这四个层面的和谐,其实质就是要在"私"与"公"之间保持一种合理张力,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而这离不开国民公共意识的现代提升.  相似文献   

11.
由互联网构成的公共领域不仅为人们探讨公共话题、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广阔而便捷的平台,而且对提升公民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互联网公共领域已成为训练公民意识的免费学校。公民意识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权利意识、公共精神、公私权界意识等三个方面。互联网公共领域对公民权利意识、公共精神、公私权界意识的培育和型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它以公共空间为生成场域,以公民身份为塑造主体,以关怀和共享为价值意蕴。共享时代语境下公民公共空间意识培育的内涵与价值体现在:促进价值共识的生成,培育公共规范意识,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加强共享意识教育。公共空间意识的培育无法脱离公民的公共生活,公民可以在公共交往、习惯养成、公共协商、公共合作中逐渐形成公共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40-24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开放的公共空间。然而,随着公共时代的到来,我国公民公共意识的缺失表现得日渐明显。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中公共性文化的缺失、传统生活中个人自主意识的缺乏,以及现实生活中公共性空间的缺位三个方面。公共文化是与公民身份、公民的公共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其分为内在公共文化和外在公共文化。内在公共文化是公共意识确立的理论基础,而外在公共文化通过其服务体系的建立,成为公共意识确立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浅谈生态文明中的公共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形成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方式,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意识越来越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以环保教育唤起全民的环境危机意识,以使每一个公民都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公共意识促进社会的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整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群体特别是国家利益的中心地位,相对于群体利益而言,公民个体的权利则处于次要地位。基于宗法关系而产生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导引着传统中国的权力走向集权,并对近现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产生了支配性的作用。相反,西方宪法的创生则与个体主义价值观密切相关。个体主义强调公民个体可依其自我的方式行事而无须受到他人的干涉。建设宪政中国需要借鉴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因为对人权的保障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公民身上。  相似文献   

16.
肖倩 《晋阳学刊》2005,(5):57-60
在社会学方法论领域,一直存在着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之间的二元对立。布迪厄试图超越两者的对立,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关系主义方法论。这种关系取向的研究方法将“场域”视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分析单位,克服了由(社会或个体)实在取向的研究方法而导致的社会学中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公共意识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多元主体共生、共存、共享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现代公共意识.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的现代公共意识并不尽如人意,并且给社会造成了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提升社会的现代公共意识.基于此,本文考察了现代公共意识的定义、内容和特征,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现代公共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个人自身的和谐;有利于人际之间的和谐;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在对生态伦理学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伦理学所涉及的主要流派对其内部自然观念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指出生态伦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趋向;进而厘清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发展路向,即个体主义路向和整体主义路向。  相似文献   

19.
舆论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呼唤的是一个在中国既陌生又有吸引力的话语和实践,在这样的呼唤下,中国舆论监督的公共意识正在觉醒。在舆论监督领域话语主题在发生变化,围绕公众利益的主流话题和作为明显增多,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传播者在舆论监督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中国舆论监督正在用责任、道义,用对于国家的忠诚实践着推进国家进程的理念,并为维护百姓的公共利益做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公共意识的现代生成需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创新推进.观照当代中国现实,不仅公共意识的现代阙如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其现代生成的客观前提、宪政体制的健全是其现代生成的制度基础、公民文化的塑造是其现代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