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郑樵的《通志·七音略》是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史的重要资料.郑樵讲,他撰写《七音略》,“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后来的研究者因此认为,《七音韵鉴》的作者是“胡僧”.笔者不同意这一说法,《七音韵鉴》的作者不大可能是“胡僧”,但郑樵所说的“妙义”,即唐末宋初出现的等韵学理论,却的确与印度的梵语语言学知识有关,后者正是通过“胡僧”传到中国来的.郑樵其他的一些说法是否正确也值得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杨刚 《社区》2005,(7):58-58
患神经衰弱已经几十年,睡得轻,醒得早,常常刚入梦乡就被新一天的嘈杂拉扯出来,于是只好蜷在床上作安眠状,还要苦中取乐,为钻进耳朵的声音作各种联想:比如,听着上班族开关防盗门的“咣铛咣铛”声,就联想起《红灯记》里的那一声“带李玉和”……然而,当小区里擞嗓子的声音响起时,就只有让我忍不住要作呕了。某些邻居养成了开门清理宿痰的习惯,一阵呸呸的声音过后,楼道里已成“雷区”,让后来进出的人瞧着恶心、不瞧担心,踩到脚下,该多腻歪人——由此,甚至向往起可怕的“非典”时期来——那时,有敢在屋门外吐痰者必犯众怒。“非典”虽早已消失,…  相似文献   

3.
记忆中的雪     
冬天如若没有雪花,那整个冬天就会遍地瘦削与苍凉。早砦时候读《诗经》,其《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4i能自拔的忧伤境地。在性情中人眼里,雪足婉约之物,脆弱得捏它一把肯定满掌盈泪。  相似文献   

4.
清《揭阳县志》载 :“史定 ,秦时人 ,仕南越 ,为揭阳令。元鼎六年 ,汉兵下番禺 ,定决计属汉 ,武帝嘉之 ,封安道侯 ,邑六百户 ,子当时袭侯爵 ,子孙遂家于揭阳 ,祀名宦。”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第五十三》载 :“苍梧王赵光者 ,越王同姓 ,闻汉兵至 ,及越揭阳令定属汉。”从《揭阳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 ,史定在元鼎六年 (公元前 1 1 1年 )以前 ,已经是揭阳县令了 ,但具体的时间不明 ;而据《史记》的记载 ,也能知道史定在“楼船将军杨仆进入南越地时 (元鼎六年即公元前 1 1 1年冬 )已是揭阳令”了。那么 ,史定到底何时任南越国的揭阳县令 ?…  相似文献   

5.
养蚕“总动员” 本学期四年级《科学》教材的第二单元是《养蚕》,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四年教这个内容了。以往我总是布置孩子们养蚕,而自己却是“旁观者”,心想:凭自己肚里这点“墨水”,还怕十岁左右的孩子?今年在上《养蚕》的第一节科学课时,我由谜语导人,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到了是蚕。于是我问孩子们:“关于养蚕,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研究蚕的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作文指导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强化学生体验,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精彩。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较全面地分析郑樵编纂《通志》的主客观条件。孔子以来的“会通”的学术传统,特别是《通史》、《通典》和《资治通鉴》对郑樵编纂《通志》有重大的影响;宋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积累为郑樵治学和著书上说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宋代福建繁多的科学成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福建莆田丰富的藏书,以及福建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郑樵编纂《通志》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郑樵一生潜心治学的志向,以及对治学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即较正确地把握“博”与“专”的辩证关系,注重核实之法,富有学术批判和创新精神,是促使郑樵著成《通志》的主观条件。这些主客观条件对《通志》一书的学术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曾见《光明日报》载文说:毛泽东,字润之,这“两个名字”“象征着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的一面”。这一说法可推敲。一,此名字并非毛泽东自取,而他的父辈“请一位有学问的人”取的名。他大概不会想到要给新生儿的名字赋予“革命浪漫主义”吧?二,“泽东”,是据《韶山毛氏族谱》“字  相似文献   

9.
牛鸿恩先生大作《厌弃〈春秋〉尊〈左传〉》 ,批驳笔者关于孔子作《左传》蓝本的观点 ,一口认定孔子“作《春秋》”是“修《春秋经》” ,说是“一经三传 ,都以为经为孔子所修 ,这是司马迁所已具备的观念”。这也是历代经生迂儒的传统习见。本文以一经三传的事实入手 ,证明“修《春秋经》”说 ,实乃“乌有之谈”。  相似文献   

10.
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第838页释“昭然若揭”如下: 昭然:明白的样子;揭:担。《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清·吴棠《杜诗镜铨》序:“读诗者,息众说之纷挐,仰光焰之万丈,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益昭然揭焉”。(辨误)“揭”不能解作“揭开”。  相似文献   

11.
鲁迅《狂人日记》中“吃人”的判断,意指的是“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一判断,从知识学上考察,应该说,它是一种信念而不是知识。作为一种信念的“吃人”判断,如果从“认知层面的信念”来考察,无疑是存在“片面性”的;而如果从“评价层面的信念”来考察,虽然也能发现其“片面性”,但这样的片面性却是能被人接收的,不仅能被人接收,而且这种具有片面性的信念,还能被不同时期的阅读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与需要发现新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一信念直到今天依然引人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俊男靓女博上位的老规矩似乎不太奏效了,电视剧《手机》播出以后,最招人喜欢的是那个一口河南话的土农民黑砖头。热心的崇拜者专门在百度百科建了一个“黑砖头”的词条,其中还列举了不少黑砖头的经典语录。黑砖头的扮演者叫范明,早在他出演《武林外传》的邢捕头时,就已经语录满天飞了。  相似文献   

13.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所收“苋”得名取义于其茎叶高大而易被看见.唐代文学作品中已较多地出现对苋的吟咏.宋元以后,苋之品种渐增.“苋菜”中“人苋”即今所谓的“籽粒苋”,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食用史,以为籽粒苋原产于美国之说并不妥当.将“人苋菜”写作“人蔊菜”、“人旱菜”等是因不辨古音选错本字而产生的误会.《说文》中的“蓼”当指泽蓼而不是水蓼.“蓼”得名于其味辛辣,“蓼”、“熮”、“燎”、“爒”音近义通,当同源.蓼的别名“蔷虞”当表示采获山泽的菜草,这一别称蕴含了蓼的生长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有关《六经奥论》的作者和成书是一桩公案。通过全面考查,《六经奥论》为改编署名“二郑”的《六经雅言图辨》而成,编定时间大致在宋末。《六经奥论》夹行小注中标注出处和所指部分元初已有,其阐明原因和意义的部分盖出于明初危邦辅祖父之手。《六经奥论》内容确与郑樵有关,但也有许多并非郑樵的言论,所以使用此书应该审慎。  相似文献   

16.
凡读过《三国演义》这本旷古奇书的人一定都曾领略过曹操的风采,而善于评论人物的许邵又给曹操扣上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帽子,从此,曹操被迫戴上了“奸雄”这项“桂冠”。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但我则认为,曹操这所谓的“奸雄”并不“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朱居易《元剧俗方言例释》首释“早难道:岂不闻”。这能否把句意讲得十分精确且不要说起,“早”与“岂”,“难”与“不”,“闻”与“道”之间词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实在看不出两个词组是同义的,除非其中也有语言的魔术。单就这个基点而言,就会使人怀疑释义之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释“早是”为“幸事”,但“早”与“幸”也是互无关涉的。众多辞书都释“做我不着。同于“做我着”,是“拿我来做牺牲”之义。但语序差异太大,“着”和“牺牲”没有  相似文献   

18.
陈斐华 《社区》2014,(13):60-6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的这首《村居》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春季牧筝图”。不久前,我在泰国首都曼谷有幸目睹了另一幅“春季牧筝图”——当地有名的“风筝大赛”。  相似文献   

19.
清华简所见《金縢》与“三监”等材料,解释了《尚书》学史上与三监之乱有关的若干疑难.周公所谓“我之弗辟”云云,即《孔传》所说“我不以法法三叔,则我无以成周道告我先王”,“三叔”就是管叔、蔡叔、霍叔“三监”.然而,就清华简字面而言,“三监”当为商邑叛民所杀,并非成王或周公东征所辟.清华简《系年》第三章所记东征,并未提及周公,而是以成王为东征之君,这一问题尚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父亲到小菜畦转悠了一会,回来说菜上虫很多,再不浇药水,小菜就要被虫吃光了,让我去买两盒“敌杀死”。我以为听错了:“就巴掌大一块地,能有多少虫,要两盒药水?”父亲瞪了我一眼:“你懂个啥!春季虫多,你光灭自家菜地里的虫,不灭旁边人家的几块菜畦,前灭后进,哪年长出个菜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