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丰富的园林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历史上的兴衰浮沉之后 ,这些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正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在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古典园林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广利 《生存》2020,(12):0183-0183
古典诗词的意境的鉴赏是一个重点。如果能够把握住古典诗词中意境的规律,抓住鉴赏的核心内容,掌握鉴赏的基本步骤,对提高学生理解鉴赏古典诗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喆 《今日辽宁》2011,(6):78-81
在东北山水画家群体中,军旅画家欧阳明利的艺术别开境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这是因为他具备了五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传统精神文脉的继承,二是笔墨的架构,三是功力的沉实,四是心性的灵动,五是修养的积蓄。  相似文献   

5.
刘亚梅  葛晖 《社科纵横》2007,(10):104-105
中国山水画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在意境的培养,这从意境在山水画中的地位以及与笔墨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那么意境的培养就成为山水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人品的锤炼、拓宽知识面、学习画史中尝试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肖鹰 《浙江学刊》2000,(4):16-19
本文以哲学和艺术为基本对象,系统探讨了西方文化发展中,现代性与古典性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矛盾冲突,直至联系破裂的历史演变;强调古典性对于现代性发展的内在意义,古典性的丧失,是现代文化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7.
王武威 《社科纵横》2005,20(4):189-190
中国艺术在它的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在内涵与形式、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都有异于西方艺术所重视的剖析与摹写实体的忠实,而比较强调艺术家的心灵感觉和生命意兴的表达。整体来说就是所谓重表现、重传神、重写意,从而发展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追求,更讲究一种意境、一种文人情结,于是就有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8.
鲁渊 《社科纵横》2009,(7):127-129
回文诗与中国古典哲学关系密切,《周易》"阴阳变易"的宇宙观,古代"天圆地方"的思维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都在回文诗中有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南国广州来到青岛的许仁鍊已有10余载了,经商之余,笔耕不辍,其山水画作已渐入佳境,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许仁鍊在意境、意象、传情的探索上,追求大块大面的宏观整体结构形式,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诗、乐、韵的表意符号,运用独到的意象造  相似文献   

10.
张生进 《社科纵横》2006,(10):126-127
山水画在历史上的成就雄踞画坛之首,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技法演变上,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山水画的学习上,只有“澄怀”静心研修,一方面对哲学、诗文、画理、画史的研究,不断充实各方面的理论修养,提高认识水平,一方面在研究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使技法不断成熟和图式不断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先临摹、再写生、后创新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原因之一。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指事物之间处于渐变状态的中介、过渡与延续.亦指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一种不确定的性态。模糊性的生成与诗人的思维方式、美学观有不解之缘。古典诗歌的语言因素和描写手法有助构建显著的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秀臣 《学术交流》2004,(6):139-142
诗人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他们在不断地追寻和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思乡是诗人的历史本性,而"归乡"则是文学恒久的主题。在这一主题里,对家园的怀念实质上比家园本身更具吸引力,因为由空间范围的阻隔而产生的那种思念和渴求,正是激发诗人心理幻觉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心理期待的创作动力。家园与乡思主题不仅具有深切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用比较法阐述了清代三大商帮园林的基本特征,着重探讨了行商园林海山仙馆的历史文化成就;呼唤各派古典园林,尤其具有代表性、划时代性的海山仙馆园林文化复兴,不仅体现出积极的现实功能价值,而且可以弥补断代园林、继往开来,实现人文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岭南文化的特征对岭南园林的风格及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余荫山房实例导读,从多方面对岭南园林的文化特色进行综合分析,可进一步明确岭南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当代环境艺术的参考借鉴价值,是美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刘成纪 《求是学刊》2008,35(5):98-103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从这种学科的独特规定看,所谓的审美即是审形象,美的历史就是世界为人呈现形象的历史.那么,形象是如何产生的?自康德以来的西方美学,以及当代中国的主体论美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围绕事物的表象与主体建构的关系展开的,即:人是万物的赋形者.形象的主观性就是它的审美性.但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这种看法却值得商榷.比如对于中周道家而言,物不是僵死的客体,而是内蕴生命的有机体.这种包蕴牛命动能的物具有向形象开显的内部潜能.同时,除人之外,自然本身也存在着为物赋形的力量.如风与光.这种"物自显象"的观点,搁置了美学研究中无所不在的主体因素,将美置于自然物"本已的坚固性中".于此,"人化"不再成为自然向美生成的唯一因素,对象自身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肯定.  相似文献   

16.
杨金梅 《社科纵横》2005,20(3):134-135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汉魏六朝、唐朝中晚期。长期以来,诗歌界之所以有“中国无情诗”这一说法,主要原因在于中西诗观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高明阳 《社科纵横》2008,23(11):105-107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意象分类是意象解读和翻译的依据,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古典汉诗的意象分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造园相比,岭南现代造园不管是从布局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浓郁时代气息,更适合现代都市人休闲观光所需,也更考虑生态环境。本文以四个园景为例,分析了岭南造园现代性的成因、表现形式语言的内涵和城市的存在形态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政治理想,乃至政治正当性的基准。可以把它理解为法的原则与治的原则的互动关系。以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古典思想家对西方法治理论贡献卓著。亚里士多德把法治作为一项统治原则置于其对政体的讨论之中,阿奎那则在此基础上延伸了对法的本质的探究,从而把法治视为政制和法律体系运行良好的标志,是更为根本的法秩序固有特征的外在表现。从古典法治观向现代法治观的演进伴随着法的因素的增长,这也使得现代法治理论家倾向于以法的原则界定法治。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古典诗文中"互文"手法的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浙江学刊》2003,(2):187-190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互文手法在实践中的识别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判定互文有三个条件:(一)必须是对文;(二)必须是顺文解时不合情理或文意不足;(三)必须是对举的词意思互为补充。并指出“避复”、“虚词互训”、所谓“倒文”三种手法都不是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