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竹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竹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竹子在园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在现代园林中,竹子造景是植物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竹子不仅在物质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作者从日本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本竹文化符号、内核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日本竹文化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顽强向上、坚忍不拔的特点,构成了日本竹文化的内核,同时,日本竹文化体现了日本民族仔细的观察力和精致的思考方式。竹文化反映了日本民族对竹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信仰。  相似文献   

3.
中国盛产竹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竹子已被拟人化了。竹,直节亭亭,节间中空,有正直、高尚、虚心的品格;竹子终年常绿,是刚强、忠贞的标志;又因它生长较快,故又是奋发向上的象征。用竹子制造的日常用具比比皆是,此外,竹子还是制作笙、管、笛、箫等各种中国传统乐器的原料。  相似文献   

4.
竹雕送清凉     
自古以来,竹子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尤其文人雅士更是把竹子看作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的身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竹雕艺术则是在竹子的基石出上进行一番艺术加工和创作,使之成为形态各异的竹雕艺术品,给人们以美的情趣。 居住在金陵城北的民间竹雕艺人韩风颖,就是一位被人们称之为“竹痴”  相似文献   

5.
彝族人民祟拜竹子,对竹子怀有炽热虔诚的敬仰之情,赋予它神秘的和超自然的能力。从彝族竹崇故事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内蕴。彝族竹崇故事中的文化内蕴,显示的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彝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因此,竹崇文化内涵实质上就是母性崇拜、父性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文明向往和依恋故土等。  相似文献   

6.
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竹文化确立的关键时期。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竹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各种形态。两汉时期竹文化有较为广泛、坚实的基础,竹子在后世所具有的某些特殊含义在汉代的积淀、升华而渐趋定型,决定了汉代的竹文化在我国古代竹文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画竹纵横谈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喜欢竹子。竹,或生于山崖农舍,或种于园林斋院,青青向上,四季碧绿,生意盎然。它送来清风,迎来朝阳,朝朝暮暮,人们喜于相伴。它心虚,节坚,常青、傲寥……清姿瘦节,风韵潇洒。其秀美倔强的神态,给人们立身处世以有益的启迪;它苛求于人类甚少,授益于人类颇多。竹,是坚贞、高洁、情操磊落的象征。历代的文人墨客对竹颇为青睐,多有借竹言志之笔,以竹表现高尚之气节,虚心之品质及蓬勃向上之精神。晋代名士王子猷曾说:“不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著名诗人、画家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似文献   

8.
中国竹文化光辉灿烂。蜀南竹海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的重,或区之一,也是中国竹文化的中心。竹海山水风光为文化名人吟诗作画之侍景。中国人重节操、注人品,因而竹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竹海建立文化站使竹文化更为丰富。竹乡人民在与竹打交道中创造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竹带给人们广阔想象天地。  相似文献   

9.
占卜在古代中国和日本都很盛行。筮从竹,因此丰富的筮文化与竹文化一脉相承,至今民间仍有抽签问课之说。在卜筮文化中,竹筮约定俗成为一定的类型和特征,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一、竹花与竹实日本学者室井绰在其著作《竹》中说:“竹在日本与松梅一起被当作喜庆的象征。新年时被装饰在壁龛里,‘竹园生’这样的词的出现,平安时代凤凰与竹图案的流行,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中国自古以来凤凰是预示圣人或圣天子出现的吉兆的传说广为人知。据说凤凰是吃竹子的果实的。日本《广辞苑》说:‘凤凰古来与麟、龟、龙共称四瑞,宿梧桐食竹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本文论述了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内涵与外延、核心与特征、源流与现状等几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在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宋代园林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宋代园林的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教的主要思想、宗旨和哲学观对宋代园林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宋代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在宋代园林布局、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塑造中。  相似文献   

12.
姜夔作为南宋词坛一大家,在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思想中渗透着佛、道二家相融并取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宋代文士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文章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姜夔的佛禅思想做分析,进而对姜夔思想和心灵世界中的佛禅因素及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的文化现象做了解和探寻。  相似文献   

13.
论云南省的民族竹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云南地区的民族竹文化,认为民族竹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竹建筑、竹食品、竹服饰、竹制交通工具和设施、竹器物、竹乐器、竹制生产工具等方面;民族竹精神文化主要由竹崇拜(竹图腾崇拜、竹生育崇拜、竹祖先崇拜、竹自然神灵崇拜、竹巫术崇拜)、竹民俗(竹婚俗、竹丧俗、竹节日习俗)、竹歌舞、种竹护竹习俗等构成。  相似文献   

14.
《源流》2011,(7):34
广东新丰县山地面积大,历届县委、县政府对竹子种植也很重视,上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号召村民种竹,种活一棵竹补助1.5元,极大地调动了老区人民种竹积极性,现全县有竹林28万多亩。最近,新丰县老促会就发展竹子生产到老区山区进行了调  相似文献   

15.
和中国历代女性一样,宋代女性在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宋代女性在农业进步、手工业兴盛、城市经济繁荣中作出了贡献;在文学领域,丰饶的文化土壤上滋润了女性毓秀的心灵,从而使她们抒写出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动荡的生活给女性带来了灾难,同时也成为女性文化创作的源泉,其中的文化意蕴深邃而有意义,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不同层面和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审美文化方面绽露出了宋代女性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巴蜀竹韵     
钟治德 《社区》2017,(23):18-18
在巴蜀人的概念里,稀疏点缀的竹子叫丛,俗语一窝竹子就是一丛竹子。竹丛连缀绵延,就成为林,巴蜀人一般难得称竹林,林就是海洋:中国最大的竹林就在巴蜀大地上,走啊走,走到几月九,也走不到头。竹子是巴蜀大地人文地理旗帜,有竹丛的地方,必有农家;有竹林的地方,必有溪流。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竹文化探析王平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交接处的武陵山区的土家族,种竹历史悠久,并由此孕育了悠久的竹文化,即以竹及其制品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的总和。本文将从竹与土家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对土家族的竹文化作些探讨。一、竹与土家族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上梁文是一种体式独特的建筑民俗文体,宋代是上梁文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文人发挥了赋体"铺陈"、"夸饰"的修辞手法,使得宋代上梁文成为文人构建政治、文化以及个人生活之理想国的性情文章。而由此折射出宋代文人的淑世精神和淡泊情怀,也集中地反映了儒、释、道三教合流思想对宋代文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竹文化是以竹为载体的文化复合体,中国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发展竹文化特色旅游,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的"民族竹文化之乡",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竹文化特色旅游具有很多优势条件,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竹文化特色旅游有必要树立对竹文化的认同观,重视竹文化特色旅游的开发,加强对云南竹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的投资和科学研究,并精心设计相应的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竹子科技园区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子科技园区是科技入户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对竹农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和遂昌两个竹产区为例,基于120户农户的随机调查,对竹子科技园区建立前后,竹林收入在不同收入组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竹子科技园区不同区域的现金流量表,比较其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及净现值,最后通过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竹林收入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口对竹农人均收入负面影响显著,竹林面积、是否划入园区正面影响显著,这进一步表明了竹子科技园区是影响竹林收入的重要因素,园区的建立在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缩短投资回收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