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7,(3):16-22
马克思对"对象化"和"异化"的关系进行过三次理论建构,折射出其批判方法论的变革。青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用应然状态的"对象化"批判实然状态的"异化",是一种价值性的、人本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则是在对经济学理论加以哲学透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现实相对照,是一种经验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辩证分析,内在地解析了"异化"的生产关系本质与现实历史基础,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许为 《社科纵横》2012,(4):212-213
瞿秋白对现有的文化学者鼓吹的所谓"东西方文化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对于现存文化的分类和理解,对固有文化中的腐朽部分进行了批判,并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对旧有文化作出了批判式的承继,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中国现实的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并实践的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李晓培 《社科纵横》2013,(12):108-112
早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自由女权主义不承认非性别形式的其他类型压迫、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以及从狭隘的白人女性视角理解女性压迫进行了批判;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忽视阶级因素、从争取女性合法地位走向"男人是敌人"的极端观点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阶级分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批判触及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宏大叙事并没有彻底解决女性受压迫的现实,其批判的视角从现实走向了虚无;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后学的影响发生了后现代主义转向,以"学院式"的批判风格逐渐脱离女性解放的根源,走向了"虚无"的"语言游戏"。  相似文献   

4.
梅光迪是"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站在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提倡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建构民族新文化,对"提倡新文化者"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梅光迪的批判包含清醒与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具有一定的肤浅性和情绪性。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意识形态问题一直占有重要位置.马尔库什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将其分为"暴露的"意识形态批判和"解放的"意识形态批判,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批判,修正了其非历史的美学化倾向和人类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自我批判就是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批判与辩证法中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在本质上属于评价范畴.当社会的发展具备"特殊条件"时,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就转化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社会自我批判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深刻地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更在于使"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必然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予以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在法国思想界兴起了一种"新社会批判"思潮,它由几年前法国历史学家发起的"思想共和国"协会演变而来,其宗旨是力图着眼于当代社会现实,实现对传统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超越与创新。该思潮的学者不是流于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空论,而是更多地采用量化的方法,把社会批判建立在事实分析之上,对当今形势下的社会平等、社会团结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王倩 《社科纵横》2013,(1):213-214
马尔库塞对工业社会进行了剖析,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社会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变得单一化、一体化。在"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想"的融合下形成"单面人","单面人"就是失去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主体性的地位被削弱。同时,他企图给出了这个难题的形而上的出路,本文就是在他的单面社会的批判中,同时对他提出的出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即从"老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就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而言,第一期发展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跨学科唯物主义"和启蒙辩证法为代表,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第二期发展以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为代表,被重建后的历史唯物主义已经"面目全非";第三期发展以霍耐特对早期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重新诠释为代表,被重新诠释后的马克思已经成为"另一个马克思"。因而,从总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