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人口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新科  项亮 《西北人口》2004,(2):51-54,58
第四次人口普查以来,甘肃人口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人口文化教育的城乡差别、年龄差别和性别差别比较大,与全国相比仍处于后列。  相似文献   

2.
世界女性人口教育概况谭琳在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女性在各种学校的入学率都有很大提高,男女差距越来越小,正在朝着男女机会平等的方向发展。但是,男女教育水平和成就的差异仍然很大。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女孩和妇女仍然没有获得与男孩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种...  相似文献   

3.
<正> 新中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10年来,我国女性人口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女性的教育、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女性人口的教育状况和就业状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改善妇女地位状况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处理好女性人口的教育与就业问题,才能使妇女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一、女性人口的教育和就业现状1.女性人口的教育状况。建国40年来,我国女性人口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总体上看,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短。但仍存在着女性低于男性的现象。1982年的全国普查数据表明:全国女性12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平均为54.73%,男性为80.83%,而1987年的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丧偶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四普”和“五普”资料,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丧偶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丧偶人口在年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性别上呈现男性化的倾向。城乡丧偶率在不断扩大,农村丧偶老人较城市丧偶老人而言有更大的增长。女性丧偶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仍然低于男性,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女性和男性丧偶人口的差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丧偶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不同职业的丧偶率差异较大,就业层次越低,丧偶率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人口的丧偶率差距渐渐缩小。不同年龄的丧偶人口在家庭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丧偶人口居住的家庭在不断小型化。  相似文献   

5.
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人口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与男性相比,其受教育程度低,人口比例小,文盲率高。在对维吾尔女性人口的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要提高维吾尔全民族的人口素质,首先要消除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尽快提高女性人口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从相反的方面反映了教育的普及程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的文化程度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受过各类教育的人口有了较快增长。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64年的32.39%下降到1982年的24.08%,即下降了25.66%。但由于广西人口的增长很快,12岁及  相似文献   

7.
张燕 《西北人口》2016,(5):48-56
本文主要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彝族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和生育状况以及职业行业情况,进行分性别、分民族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彝族人口规模呈现阶段性增长,总抚养比比较高,人口负担重;受教育程度低,且呈现性别和民族上的差异;从婚姻家庭状况来看,彝族女性更倾向于与汉族通婚,在生育上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很严重;从职业上看,彝族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远远落后汉族地区;在未工作人口中,女性料理家务的比例依然较高,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8.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10,25(2):25-31
根据1982—2005年间的历次人口调查资料,论文描述了25—29岁女性年龄组的就业、职业、教育与婚姻状况,指出急速的社会发展,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给大都市女性提供了不少发展机会,女性的职业结构优化。与此同时,女性也付出了一些成本,如婚姻的推迟和退出劳动力市场成为专职主妇。  相似文献   

9.
林湘华 《南方人口》2012,27(6):22-30
根据广东省1982-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文章描述了30-49岁"剩女"的基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教育和职业对"剩女"比例的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供了女性职业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婚姻得到了推迟。"剩女"的规模和比例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0.
怎样开展扫盲活动,首先有一个如何看待文盲人口作用和认识文盲人口运动变化规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正确的行动计划。按笔者浅见,目前对国内文盲人口现状的成因上,主要是旧中国教育事业极端落后和近些年来对教育重视不够及体脑收入倒挂导致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这两点;在对文盲人口作用的认识上,较多文献的看法往往来自中外教育统计数据的比较。虽然这些研究是重要的和基本的,但还有必要以另外一些角度作一些观察和分析,以深化我们对文盲人口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以赤峰农村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还处于初中甚至小学以下。本文应用个人受教育水平决定模型估计了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地区差异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代际关系上,父亲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获得有显著影响,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此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正> 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各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本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同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全国人口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也有了较大的降低。但是,由于城乡的地理、经济条件相差悬殊,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及对文化教育事业所采取的措施不同,致使全国城乡、地区的人口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人口文化程度提高的幅度和文盲半文盲比例降低的幅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女性就业竞争力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分析表明,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拥有更高的出生性别比,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此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提高,城镇中男女性别在就业与教育中的差异都存在收敛的现象。但在农村中,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就业竞争力还是在劳动收益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与农村男性还是与城镇女性相比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都要少得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女性与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差异,并影响了城乡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14.
《人口学刊》2019,(3):16-27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往往被认为是促进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后人口转变时期,许多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本文使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中国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婚配模式下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较低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更高,即便考虑了女性的收入水平后这一关系依然显著。研究发现在考虑夫妇的相对特征后,相比受教育程度均为初中的夫妇,夫妇受教育程度均较高或较低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更高。文章使用生育的性别公平理论对生育意愿在女性受教育程度及婚配模式上的这一U型变化模式进行解释。生育行为不仅与经济水平或夫妻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关,还会受到性别观念的影响,更加平等的性别观念与性别关系有利于促进生育意愿的提升。政府应推广具有普惠性质的托育支持体系,促进女性就业和性别平等,使生育率维持在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而教育又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作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情况看,每万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较1982年普遍有所提高。大学水平(包括毕业、肄业和在校)由1982年的60.1人上升到86.3人,高中程度由662.7人上升到687.8人,初中程度由1,775人上升到2,115人,小学程度由3,537.7人上升到3,612.4人。同时,文盲率也有所下降。1982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2岁以上人口的31.87%,1987年降至26.77%。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素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素质进行了纵向、横向,以及与同族男性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虽然某些民族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和文盲比率已优越于汉族妇女,但更多的民族妇女文化素质问题还相当严重。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人口年龄金字塔方法绘制出人口文盲金字塔。它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妇女文盲较男性严重,而且可反映文盲的类型:属于文盲消除型的只有4个民族,9个民族为文盲转变型,其他40多个民族则还属于文盲扩展型。只有扫除妇女文盲和提高她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其家庭和社会地位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十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八亿以上。在我国,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任务在农村。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问题,要把它作为一个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来抓。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过多而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低。旧中国,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文盲。解放后,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增长很快,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据统计,1979年全国近四亿青壮年农民中30%是文盲,40%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很小;而日本1975年农民中大学毕业生占5.8%,高中生占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近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对妇女问题的重视,国内社会学界和人口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渐渐成为热点,并在中国妇女的生育、就业、教育、参政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妇女大会将于1995年秋在北京召开,中国妇女问题也就格外引人注目,而女性人口学的提出和发展则丰润着中国现代人口学的成长。从本次笔谈的主题可见,我们将侧重人口学的角度对妇女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提出了若干值得重视的话题,探讨了妇女地位与生育率的关系,妇女受教育水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妇女的健康与生育健康问题以及妇女地位与人口发展的关系,还有对提高女性素质的思考等。本次笔谈或许不够深入,却是重要的——我们举办本次笔谈的目的也正在于唤起更多的同志对中国人口发展过程中妇女问题的关注,以期在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能使我国的人口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人口学刊》2014,(5):5-17
现有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数据在全国层面缺乏连续性,在省级层面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参考国际成熟方法和国内成功经验,使用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得到1982~2010年全国及各省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对数据的分析发现,1990~2000年是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最快的阶段,2000~2010年增长速度有较大下降,整体呈"鞍形"走势;30年间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经济欠发达、原有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省际水平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这种差距仍然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条从东北到华中再到华南的高水平分布带,处于分布带东侧省份的水平次之,西侧省份的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0.
终身未育者增多是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过程中突出的新变化,已有研究大多认为中国仍是“普育”社会,并将其视为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独特之处。文章以中国上海市为例,从代际差异、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特征3个维度,使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995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相关婚育调查数据,考察女性终身未育现象的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切入口浅议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就已度过育龄期和处于育龄末期的女性而言,上海市女性终身未育水平仍低于欧洲国家和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东亚社会;但相对年轻的“65后”“70后”女性与年长队列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终身未育水平上升趋势。越是年轻的女性队列,终身未婚对终身未育的贡献越大;非上海户籍女性的终身未育水平低于上海户籍女性,但年轻队列中前者明显向后者靠拢。女性终身未育率还表现出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高的特征。当前仍处于育龄期的年轻队列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年长队列,且婚育观念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和个体性,婚育意愿低迷,推迟婚育的人群规模也在扩大,这些迹象预示着年轻队列的终身未育水平可能进一步上升。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女性终身未育现象及其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