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中国风俗文化进入理性思维的时代,它要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宏观,为风俗文化定位,阐释它与政治、宗教、礼法、道德、艺术等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研究范式,促进社会风俗的现代化,重构中国风俗文化学大厦。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风俗文化史上,黄遵宪、严复、陈独秀先后作出开创性努力,贡献巨大:黄遵宪是中外风俗研究的开山者;严复是鼓吹全国学习西方风俗文化的第一人;陈独秀是中国新风尚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3.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生育风俗也表现出文化叠合这一重要特征 ,求子风俗、孕子和产子风俗、贺子风俗、教子风俗、成年礼风俗等 ,无不存在着“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礼俗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周代是一个重礼的社会,在吸收风俗的基础上为大夫以上的贵族制定了严格的礼制。而庶人在保持自己已有传统风俗的同时,又会受到礼制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丰富的礼俗。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所以,不了解中国古代礼俗,就不可能深层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诗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5.
基于《芙蓉镇》汉英平行语料库,提取与山镇风俗文化相关的圩场、吊脚楼和民歌等意象,考察山镇风俗文化英译后的变化和原因。研究发现,原文中具有浓郁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的山镇风俗文化在译文中仅有部分保留,地方风俗的画面感和现实感被弱化,而由山镇风俗变化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色和思想变迁也有所淡化。究其原因,主要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译者的文化身份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对民俗的历史解读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俗又称民俗,它是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所形成的生活习惯,是集许多个主体无意识经验而形成的群体性生活方式.人是风俗的主体,也是民俗所属的载体,风俗研究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风俗是历史形成的,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风俗考古就是借鉴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追踪和源流的考证,从而为史学打开超越文本的广阔领域.历史不论是用文字表述还是通过风俗来演示,都要经过现代人的选择加工,用历史的眼光对风俗进行加工.今天,民俗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进入中国文化主流的视野,这不仅使民俗成为新世纪文化的重要资源,也将给社会史的研究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党超 《南都学坛》2004,24(6):14-20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风俗文化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原始宗教诞生于风俗文化的母腹中,并从风俗中汲取富有生机的能源,使其成为社会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原始宗教一跃而发展为人为宗教时,风俗文化与其逐渐分离,但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互相渗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由我院校友、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严昌洪同志撰写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一书,1992年9月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一书的作者,运用历史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以社会近代化与风俗的嬗变关系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1840鸦片战争以来,在西俗东浙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变革的大潮之下社会风俗演变的轨迹。作者着重论述了古代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西风俗的  相似文献   

10.
风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21世纪中国朝鲜族风俗究竟会起何种的变化、发展,朝鲜族应做出何种努力,这种研究和探索,对于朝鲜族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分析法,在梳理古朝鲜史料的基础上,对朝鲜半岛的岁时体育风俗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朝鲜半岛岁时体育风俗集中在上元、重三、端午、重阳、除夕等节日,以上元和端午为盛,是朝鲜半岛岁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半岛岁时体育风俗具有中国色彩浓厚、尚武气息浓郁和农耕文化性格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文化的符号,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各层面的质素,都被它统摄下来。所以,我们可以说,汉字所贮存的正是中国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现象,正是汉文化的原型。这样,汉字就有特殊的文化解读功能。要考察中国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我们如果从《说文》及《说文解字注》中,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发展的大致轮廓和轨迹。因为这个课题很大,仅就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成一本书,所以这里只能大题小作。现在不妨先从风俗礼仪这几个字谈起。先看“风俗”二字。《说文》:“风,八风也。东方日明庶风,东南日清明风,南方日景风,西南口…  相似文献   

13.
风俗是社会心理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上精神状态的必然产物,因为社会心理是风俗形成、传播、变化的直接来源。风俗一方面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环境方面的集中体现。人们正是从风俗中的社会心理基础,窥视出一个历史朝代的社会演变、民族性格、道德观念、文化风貌以及其他继承流传的文明脉络。不了解社会心理,研究风俗就无法开拓它的深度。拙文试从社会心理鸟瞰在中国风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隋代地方风俗,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使边地文化背景下的云南民族风情小说与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汪曾祺风俗──文化小说互为反光镜,不仅照亮云南民族风情小说研究的诸多暗角,更折射出潜藏于两类风俗小说深层的相映成趣的审美意蕴、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在三峡地区墓葬建筑中,砖(石)室墓是最重要的建筑形制。它虽在两汉时期开始流行,但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相当丰富,是古代厚葬风俗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对研究中国古代风俗史和建筑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中衰,当时人们宗教信仰的迫切需要,懦学、道教、玄学、佛教相互间的融合与斗争以及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扶植,是佛教中国化的真正原因,佛教中国化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建筑以及风俗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风俗史上,秦汉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时,我国风俗的基本特征、形态及样式都得到大致框定。此后我国风俗的演进与变迁,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描述和梳理这一时期风俗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文章以具体详实的史料,从宏观的角度概述了当时风俗发展的三条线索,进而透示出其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昝风华 《东方论坛》2008,(3):40-44,53
在汉代散文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风俗文化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丰富的养料。汉代风俗文化对于本时期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内容的丰富和功能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的写人、叙事、说理艺术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作为风俗文化之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汉代散文的风格及语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京杭运河文化是以漕运目标下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合而形成的跨流域、跨文化圈而形成的文化综合体。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京杭运河文化是水文化、是漕运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是景观文化和生态文化。京杭运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京杭运河是文化廊道,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促进了各文化圈的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研究分析京杭运河文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是: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珍惜自然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翻译的关键是看如何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出中国风俗、传统和典故等文化信息。中国传统文库中小说的跨文化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通过对国外译者译本(翟理斯和马尔的译本)的研究可以更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使原语文化在译语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