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增长一直在平稳运行中酝酿着积极"反弹"的势头。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攀升到9 1%,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轮具有"软扩张"性质的经济周期波动已经开始。为此,我们利用推广的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Markovs witching model)来描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动态性质。通过模型估计和检验,发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反弹效应",并且导致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在当前经济周期态势下,经济政策仍然应该保持稳定的操作方向,以保证"反弹效应"充分体现出来,并促使我国经济增长"软扩张"过程的巩固、持续和完成。  相似文献   

2.
具有Markov区制转移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具有Markov区制转移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描述和检验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模式.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与替代关系具有依赖经济周期阶段性的"门限性质",经济周期波动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已经呈现出稳定性继续增强、持续期逐渐加长、价格粘性开始降低等重要特征,文章的实证结果将为正确选择经济政策组合方式和实施有效经济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以此为线索,追索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宏观政策的演进过程,并探讨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和完善宏观政策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基本扭转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GDP增长率徘徊在7%-8%之间的局面,走出了通货紧缩阴影,GDP增长率达到9.1%,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了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同时,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因素。确实,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个使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 ̄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发,提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1954 ̄1975年、1976 ̄2004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并进行了计量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尽管自1954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就表现出显著的共同周期现象,但是,1976年以后的周期与以往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劳动力转移、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三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经济机制,经济周期因而表现为高度同步的GDP周期、投资周期和劳动力转移周期。这种现象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稳定投资、加快体制改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02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自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并且经历了持续六年的经济繁荣期。2002年至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很大成效;但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增长方式,取决于国情和发展阶段,还取决于发展观。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领导文萃》2008,(15):8-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将出现明显回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报告认为.在世界经济周期与本国政策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净出口的大幅度回落将引领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而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将增加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在内部结构刚性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外需的过度调整将引发宏观经济总量收缩和结构进一步恶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秀娟 《决策与信息》2010,(11):183-184
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且改革开放前后的周期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进行分析,讨论了各个阶段的波动特点,最终从制度因素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正7月28日,《经济日报》刊发了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文。钟经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此阶段,不应用政策"推高",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否则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  相似文献   

11.
合理度量中国的金融周期,准确把握其特征与经济影响,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基于GARCH模型对M2、房价、股价、利率和汇率的缺口值进行动态赋权,进而合成中国的金融状况指数(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FCI)并以此测算中国的金融周期,为尚处于探索期的中国金融周期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MS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的特征并首次考察了四区制情形。之后,借助VAR模型考察中国金融周期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各组成变量在FCI中的相对重要性应时而变,采用基于GARCH模型的动态赋权方法来测算中国的金融周期更加贴合现实;第二,中国金融周期在状态转换上具有较强的惰性,还具有扩张多而收缩少、扩张长而收缩短的双重非对称性特征,而且中国总体金融状况的失衡十分常见;第三,中国金融扩张对于产出仅有为时10个月的短期刺激作用,对于物价上涨则有着长达两年之久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周期的基本特征及其解释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现代经济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投资和消费等主要总量指标增长趋势的性质 ,根据检验结果 ,对这些总量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趋势分离。在此基础上 ,着重考查和分析了转型时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基本特征 ,初步确定我国经济增长已出现平均长度为9年左右的朱格拉型中周期波动。针对这一典型事实 ,本文进一步借鉴动态非均衡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通过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模型 ,尝试解释了经济周期的主要形成机制。一、引言纵观近两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史 ,各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扩张与收缩的循环交替所形成的周…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政府债务“警戒线”的反思及债务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常人们依据债务规模的“警戒线”来衡量政府债务风险 ,认为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已经较高。本文对此作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前面的结论实际上很难成立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的空间。我国债务风险主要在于经济增长对债务资金可能形成的持久依赖。防范债务风险的根本措施是坚持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 ,主要依靠民间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国债资金应该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对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一般对债务风险的判断都是基于国债负担率、赤字率、债务依存度、偿债率这样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多数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有季节波动,如果季节波动是非线性的,采用经季节调整过的数据或传统季节模型等线性处理季节波动的方法可能就不再适用。本文基于季节时变平滑转换自回归(SEATV-STAR)模型,运用"特殊到一般"的非线性检验策略对我国工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季节波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增加值的季节波动兼有结构时变和非线性改变,工业增加值的周期波动是线性的。(2)技术进步、体制变迁等因素使得工业增加值季节波动发生连续的结构时变,它们是季节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3)工业增加值周期波动对其季节波动有非对称影响;在工业增加值的波峰阶段,其季节波幅会减小,且1、2季度工业增长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国际油价波动这种外部冲击对经济可能产生各种影响。本文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通过引入石油价格冲击和技术冲击,解释了中国实际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并探讨了石油价格冲击对于中国实际经济波动的作用机制。相较于已有研究,该模型更好地模拟了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特征。同时,研究发现,除贸易余额冲击外,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也产生负向影响。因此,能源价格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防范石油价格波动对实际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民间金融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理论探究了民间金融对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选取全国地区性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指数作为民间金融的代理指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民间金融对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民间金融在理论上能直接以及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民间金融与货币政策的互动依赖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或正规金融的传导。从实证分析来看,民间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作用方式是先促进后抑制;同时民间金融也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其利率升高会加剧通货膨胀;但是民间金融和货币政策无显著关系,这是由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没有起到传递作用以及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无明显的互动,由此表明民间金融并不能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民间金融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对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管控民间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ICT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为检验中国ICT资本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运用PIM系统估算了2003-2016年期间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ICT服务业和非ICT服务业资本存量及其产出弹性。研究发现,中国ICT服务业存在明显的"投资不足",但在2012年以后有所缓和;ICT服务业资本存量在各地区表现非均衡分布,但其差距趋于收敛;ICT服务业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出弹性在0.1605-0.1705之间;从时间趋势来看,考察期间内ICT服务业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不断增强,从区域差异来看,ICT服务业资本产出弹性在东、中和西部呈依次递减趋势。本文研究证实中国ICT资本不存在"生产率悖论"。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通过对货币政策状态(扩张性和紧缩性)的度量,我们检验发现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减速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加速作用。因此,在经济收缩阶段应该实行稳健性货币政策来规避金融风险和防范通货膨胀,采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地区人均GDP分布的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对地区经济分布进行分析。首先考察了我国1991 ̄2002年人均GDP基尼系数逐步上升的变动趋势。然后从理论上探讨地区分解对基尼系数的影响,证明地区分解时基尼系数不降只升,并计算了东中西部的基尼系数,从而指出东中西部差异是我国地域经济差异的主要表现。最后计算了各省市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并利用人均GDP指数和基尼系数构成了综合判断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均衡程度的4区域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