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词,锤炼得当的字、词,成为整个一首诗词的诗眼、词眼,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使得整首诗词生动而富于情趣,诗意精炼而意境大增。本文试从古人诗词名句的欣赏中,归纳诗眼、词眼带给整首诗词精妙意境的作用,进而探讨古诗词锤炼字眼、词眼的一些技法,以便我们能够在古代诗词鉴赏中,真正把握其深刻意境。  相似文献   

2.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词,锤炼得当的字、词,成为整个一首诗词的“诗眼”、“词眼”,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使得整首诗词生动而富于情趣,诗意精炼而意境大增。本文试从古人诗词名句的欣赏中,归纳“诗眼”、“词眼一带给整首诗词精妙意境的作用,进而探讨古诗词锤炼“字眼“、”词眼“的一些技法,以便我们能够在古代诗词鉴赏中.真正把握其深刻意境。  相似文献   

3.
唐朝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一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风雨之中墓地的景象。整首诗以李贺的意识发展为线索,不受时空生死的限制,表达了诗人对苏小小凄凉身世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是英国20世纪40年代最重要的诗人,其诗歌内容和主题传统而经典,但其表现手法却新颖独到,创作技巧与众不同。他在《羊齿山》一诗中,赋予了诗以音乐美,运用变异的手法达到突出的效果,并且使整首诗充满了意象,让诗歌的意义变得更加深邃。  相似文献   

5.
美人鱼意象是《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凸显了整首诗歌的意象群的内在联系。它对诗中主人公普鲁弗洛克丰富复杂、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对诗歌主题意义的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首诗歌的灵魂。艾略特通过人鱼意象来展示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空虚迷惘的生存状态,并凸显了其早期诗歌中的荒原主题。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海顿(1913—1980)是20世纪美国黑人诗歌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62年罗伯特·海顿在《记忆的歌谣》里发表了《冬日的星期天》这首诗。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展开了对儿时一幅生活场景的描述,却激起了读者对于爱与责任的深层次的体验与思考,诗中更是蕴含着一种因无法得到认同的痛苦和哀伤情绪。  相似文献   

7.
<荒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T.S.艾略特的惊人之作.在诗中,艾略特刻画了一幅现代文明颓废的图景,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精神的"荒原".这首诗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而是整首诗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地展现了主题.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乌鸦》则是一首凝聚了诗人四年心血的经典之作。乌鸦作为全诗的主要意象,统领整首诗的基调。理解乌鸦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此诗。用神话原型理论考察乌鸦所代表的正面与负面形象,阐明这些原型在诗中的体现,达到深刻理解诗歌含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宋代诗人孔平仲的杂体诗不仅品目众多,而且大胆革新,呈现出与前人不同的风貌特征:集句诗题材严肃,感慨深沉,首创集杜诗,开后世集杜诗之先河;药名诗则进一步拓展了主题范围及实用功能,对创作理论进行总结,且借鉴盘中诗、回文诗整首诗循环往复的特点,将离合手法扩展至全篇;四声诗中首创上声诗、去声诗、入声诗;八音诗、建除诗中始作七古。这种革新精神与他本人"不经人道语"的创作态度以及宋代文人追新求变、自成一家的文学观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繁密的神灵意象来源于道教神仙谱系或神仙故事,诗中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与道教音乐理想契合,在审美追求上该诗又与道教文学的审美情趣具有一致性,因而整首诗的意象或意象群为道教文化所牵系,形成了以神仙世界为图景、以道教音乐理想为内核、以道教文学情趣为总特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乌鸦>则是一首凝聚了诗人四年心血的经典之作.乌鸦作为全诗的主要意象,统领整首诗的基调.理解乌鸦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此诗.用神话原型理论考察乌鸦所代表的正面与负面形象,阐明这些原型在诗中的体现,达到深刻理解诗歌含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史学与诗歌注释学兴盛的年代,史学对诗歌注释的重要影响表现为“以史证诗”方法的确立。南宋施宿的《注东坡诗》题注与《东坡年谱》,采纳了陆游的观点,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从题中人物与事件出发,引用大量翔实准确的材料,展现苏诗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苏诗产生的事因,从而诠释了整首诗意,并附带解释了关键诗句的意义。施宿的题注,在诗歌注释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爱伦.坡用4年的时间写就了《乌鸦》这一经典诗篇,《乌鸦》是他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爱伦.坡精湛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和对诗歌娴熟的驾驭能力在《乌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诸多表现孤独、寂寞、阴森、恐怖、死亡、智慧等意象,如乌鸦、雕像、门等,渲染了整首诗的氛围,使读者对诗中主人公痛苦、纠结的情感和心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诗中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增强了该诗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诗歌中的意境,就是古人的所谓“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其中的景指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诗歌要描写自然景物就离不开色彩,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诗歌,作为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者,色彩的处理是对其审美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有时在一首诗里,由于色彩处理不当,结果影响了整首诗的效果,破坏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鱼》是伊丽莎白·毕肖普(1911—1979年)的名篇之一。诗人在诗中以细致的手法和精确的意象准确地传达自己对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敏锐的观察与体验。整首诗在思想性及艺术表达上都具有沉静、清新、深刻而又不故作神秘之美。本文试从思想性和艺术表达两方面探索《鱼》的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T.S.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进行了新的解析。作者首先通过分析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和口气的变化,指出诗人有意识地对传统的抒情主体作了一番自我消解,让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之中形成自身,在话语的延展中构成自身,介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其次,通过分析诗中出现的他者话语,指出它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彼此之间构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从而使整首诗从独白型转为复调型。最后,作者从结构上进行了分析,指出全诗对应于四季更替的仪式,各色人等相继出现,各种不可调和的对立的因素在诗中同时展现,体现了一种狂欢化的仪式冲动。  相似文献   

17.
<豳风·鸱鸮>中"我"所指对象为谁,自<毛诗>至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从<尚书·金滕>的创作年代来看,则排除"我"为周公之可能性;从鸱鸮为恶性鸟来看,则"我"非指鸱鸮.<豳风·鸱鸮>应是一首禽言诗,"我"实则指鸋鴂一类小鸟.后人受<毛诗>影响,误以鸱鸮为鸋鴂,以讹传讹,遂有诸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杜甫《北征》中“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二句旨意为何?是扬君之贤,还是斥君之过,历来解说不一。本文试从杜甫在自己众多的诗作中对君过所持的做法,对杨贵妃其人其事的态度,以及此二句诗在整首《北征》诗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这两句诗的真正指归,当是杜甫从尊重历史、批判现实的角度,对君王的昏庸、虚伪和残忍的作为,给予了较为婉曲的责难与讽Jian。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我国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整首诗是作者匠心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思想和艺术的整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只有屈原那样的诗人,又经历了那样的遭遇,才能够写得出来。齐梁时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得完全正确;“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可是对于这样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今天我们要达到对它的比较充分的理解和欣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20.
诗歌意境在翻译中的成功再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首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和阎德胜教授的逻辑翻译理论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诗歌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再现原诗的意境.而要想在译入语中实现这三美,又需要遵循译入语的审美逻辑.二者缺一不可,逻辑是前提,三美是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