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得到世界的认可和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喜欢一直是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的梦想。从《中国文学》到《熊猫丛书》,再到《大中华文库》,中国的官方机构也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然而,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走出去"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就是西方的汉学家、翻译家们。本文选择了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作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努力的两位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白睿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翻译观和代表作《狼图腾》《活着》的英译本的分析,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之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3.
葛浩文1991年英译了贾平凹的《浮躁》,时隔25年,他又翻译了贾平凹最具争议的小说《废都》。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废都》译本Ruined City中具体语料翻译方法的描述性研究,为贾平凹和中国现当代其他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策略。对Ruined City中翻译语料的考查结果表明,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增译、减译、音译和直译等方法予以再现。这些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莫言小说《酒国》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对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做了认真巧妙的处理,进而再现了原作“陌生化”艺术手法。文章以葛译《酒国》中“酒”的隐喻翻译为切入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探讨葛浩文英译小说中隐喻翻译的理念和方法,以期能为小说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好地欣赏葛译小说的翻译过程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在现、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方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小说翻译方面,葛浩文是最重要的翻译家。但是,仅仅把葛浩文看成一个翻译家是不够的。他首先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和推介者。葛浩文至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他的研究先于他的翻译,服务于他的翻译,是其文学翻译的基础。在笔者看来,翻译对葛浩文来说,不仅仅是完成一种文字到另外一种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使命,是将中国文学译介到英语世界这一宏大而重要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6.
区域一体化的加速进行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必将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产生双重影响。中国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从区域、产业、投资方式等方面有选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7.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极具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相继被介绍到30多个国家。作为传播到日本的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日本影响颇大,不仅有诗歌、童谣、散文等4个译本,还有广播剧、舞台剧等活态表演。在文化要"走出去"的今天对《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发加快。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主体,"走出去"的问题,是中国企业赢得更多机遇,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点。无论从"质"还是"量"上看,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政府和企业自身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避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广泛实施的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的翻译进行再认识,包括对翻译的作用的再认识,以及对译介内容、译者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从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到风光无限却寂寞惆怅的蹉跎老人,郭沫若的文学观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文学观念所包孕的范围在逐渐缩小,作家创作才能趋于钝化,艺术生命亦渐萎顿。郭沫若所走的文学道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从胎动腹中到苦涩青春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分工,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然而,实施"走出去"战略,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这需要正确把握"走出去"战略内涵,认识"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认真研究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相关财税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要考虑译介主体模式的构建。《解密》从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是译介主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其主要包含三个因素:译者对文本翻译策略的理性选择、权威出版社的大力宣传和海外主流媒体的书评报道。可见提高作品国际意识,吸纳海外译者,建立出版商等赞助人合作体系,是实现译者主体最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论“走出去”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我国政府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前不久,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欧美,分别举办了中美、中德和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了中国当代小说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联袂启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但是,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诚然,多年来学界对于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介绍、翻译和研究。但是,那是从域外汉学研究角度进行的,而始终没有将这个问题从正面提出来讨论过,甚至目前几乎还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样一组专题讨论,将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首次明确提了出来,并就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诸如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历史和现状、方法和路径、障碍和对策,以及话语输出、对外翻译和经验教训等问题。事实上,至今只有中国古代文论走出了国门,而中国现代文论由于过度的西化,还没有能力走出去。所以,我们探讨的范围只是在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由于我们学力有限,面对这样一个颇具前沿性的新问题的探讨,可能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这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请学界同...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走出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在这宏大的境外投资热潮中,中国民企功不可没。过去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是国企"大哥"带着民企"小弟"玩儿,如今"小弟"们正在迅速成长,大有超越"大哥"之势。民企掀对外投资并购潮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并购的主力军。过去中国"走出去"主要靠贸易,如今中国使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均开始迅猛发展。到2014年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存量已达到8826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约占30%。2014年对  相似文献   

15.
葛浩文与作者、译文读者共同构成其文学翻译活动的审美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彼此互动的审美关系,使得葛浩文的文学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探索葛浩文文学翻译审美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及其对葛浩文翻译作品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从美学接受角度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我国政府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前不久,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欧美,分别举办了中美、中德和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了"中国当代小说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联袂启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但是,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诚然,多年来学界对于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介绍、翻译和研究.但是,那是从"域外汉学研究"角度进行的,而始终没有将这个问题从正面提出来讨论过,甚至目前几乎还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7.
成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成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是提升成都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本文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研究背景,以符合政策导向、有利于推动成都企业"走出去"发展、与目标国互惠共利为前提,从深化认识入手,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解读企业"走出去"的内涵;从发展现实把脉,明确成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和制约因素;从对策建议落地,从政府可操作角度提出推进成都企业"走出去"的应对策略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莫言作品入选《诺顿世界文学选》,跻身世界文学。然而,学界过于强调经济、政治、诺奖的象征资本等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的内在文学价值。从莫言作品的文学性本土化过程及文学性的英译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之旅。从作者角度,莫言借鉴外国文学写作手法和叙事风格,同时扎根中国乡土,其作品具有特殊文学意义。从译者角度,葛浩文不仅注重文学性的传递,而且通过增加文学元素,如增加韵律、意象、隐喻等,提高译文审美价值。中国文学能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涉及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过程,受作者和译者主体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文学性的准确传递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简要回顾宝钢、海尔、福耀、格兰仕、长虹、TCL等中国企业遭遇外国贸易救济措施与"走出去"的行为后,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主要是避开国内激烈竞争、顺应国际化潮流、规避贸易壁垒、品牌国际化、抓住机遇、掌控战略资源、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等。中国企业"走出去"路线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企业"走出去"的绩效也就各有千秋,最后指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也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目前很多学者认为葛浩文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连译带改”这样的现状,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时始终以“忠实”作为基本原则,但不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影响,他也无奈地采取了删减和改移等变通手段。而这些变通手段的采取,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更有时候并非葛浩文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