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就业,欧盟与日本不仅从政策上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权,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政策的实施。欧盟和日本的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十分强调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注重政策的有效实施。此外,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合理借鉴欧盟和日本促进性别平等就业的政策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1998年欧盟在第一份《就业指南》中强调加强性别平等政策,尤其是在共同就业政策的四项支柱框架中都明确地涉及性别主流政策,此后,性别平等政策在就业领域得到不断加强,并开始实施具有倾向的保护女性的就业政策。本文从欧盟女性就业问题的凸显、具体政策的实施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借鉴欧盟女性就业政策及立法保护,为解决我国女性就业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为全体市民提供福利,包括有偿性福利和无偿性福利.以及对社会边缘人群(特别是妇女等弱势群体)进行补偿的公共资源再次分配的过程,其目标原则是公正、平等的价值观.然而,由于不平等的性别制度使得妇女在出生和就业等方面处于被边缘和被剥夺的境地,对此,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分析现存不平等性别制度的特点,探究把社会性别平等理论镶嵌在社会政策之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欧洲四国家庭友好政策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帮助女性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间的冲突、促进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生活领域中的性别平等.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欧盟国家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家庭友好政策。从政策安排看.丹麦侧重于提供儿童早期教育和公共照料服务,英国更加注重家庭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对家庭的支持。德国侧重于为家庭提供生育假期政策安排,意大利则着重为3—6岁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从政策效应看,儿童早期教育和公共照料服务比生育假期和家庭津贴更能促进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地位。虽然四国家庭友好政策的侧重点和政策效应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向女性的政策倾斜仍然是各国家庭友好政策最重要的共性。也是践行“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份的欧盟官方网站上有一篇题为《欧盟境内女性薪资较男性减少15%,且不易在工作与生活间取得平衡》的新闻稿件,主要分析了欧盟性别差异及其一系列问题,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译如下:近期欧洲执委会的一份调查报告《2006年性别平等报告》概括了2005年欧盟性别平等的重大发展情况,并指出了未来的挑战和政策发展方向。报告结果显示:欧盟境内女性薪资皆低于男性,同时推动缩小性别差距的进程也渐趋缓慢。该报告呼吁成员国政府应提出更好的措施,以帮助女性克服家庭与事业所带来的压力。报告全文已在3月23-24日召开的春季欧盟峰会上,提交给了欧…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别文化的变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述了中国性别文化的含义及特点;总结了性别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当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概括了性别文化的两次转变:由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向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的转变、由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向现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的转变;提炼了我国当代社会性别文化的三大特点:复杂多样、群体差异显著和滞后于经济发展;分析了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意义:有利于推进男女平等进程,有利于促进性别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促进性别文化转变的政策建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夯实性别文化转变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就业市场中,不为面临就业障碍的员工(如怀孕的女性、残疾人等)提供合理便利条件,日益被视为就业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保护就业者平等就业权的角度出发,法律法规和相关就业政策明确规定企业负有为就业者提供合理便利条件的义务,就是确认就业者享有要求企业提供合理便利的权利.明确这一权利对就业者特别是对存在就业障碍的社会群体来说十分重要,这是保护他们平等就业权的有力武器.本文参照欧盟<就业框架指令>等域外法令的规定,对拒绝提供合理便利所构成的就业歧视作出了法理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欧盟语言政策的核心是倡导语言多样化,通过立法确保成员国语言的平等地位,保护公民享有的语言权利。但从几十年的实践看,随着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欧盟的语言政策遇到了一些挑战,阻碍了欧盟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序言欧洲一体化进入到欧盟阶段以后,对欧盟社会政策(European Social Policy)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为欧洲一体化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从治理视角、制度视角等对欧盟的社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结构与制度等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劳工政策、就业政策、社会容纳政策、老年人与残疾人政策、性别政策、教育与培训政策、人员自由流动政策等社会政策的方方面面。笔者一直比较关注欧盟社会政策的动向和新变化,这里编译的三篇文章分别是关于欧盟的老龄化问题、男女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尤其是’95世妇会以来,中国加强了对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扶持,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一、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更新了我国的政策理念;二、将男女平等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基本政策层面推进了性别平等;三、建立了一整套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立法决策有力保障了性别平等。这些为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创造了空前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依情感互融标准,《松陵集》唱和诗作可分成四类:具深情者;具温情者;情不足者;无情者。从内容上看,《松陵集》唱作与和作以趋同为主的关系有三种:承接与照应;互补与回避;开拓与延展。以歧异为主的关系也有三种:切入角度相异;执守观点不同;和作翻新原唱。《松陵集》以次韵为特色,酬唱诗作沿不用韵→用韵→次韵的顺序,趋同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