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家族>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红高粱家族>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超越.作品在伦理道德、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作出了突破,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呼唤这一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2.
莫言立足中国民间文化,以民间叙述人的身份叙述民间,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表达民间,坚持超越的立场对社会现代性作了批判,这将他推上了文学史的高峰。本着反思现代性的视角,莫言民间创作的意义与特色可以从城与乡的叙事变调、人与鬼的魔幻轮回和革命与血缘的伦理裂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莫言凭着对现代汉语和本土传统的敏感,发现和构建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创造了世界文学的中国经验,为现代汉语小说赢得了地位和尊严。  相似文献   

3.
<檀香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莫言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在当代小说家中,他无疑可以列入最优秀者的行列.<檀香刑>也大气磅礴地显示出莫言在民间文学上的自觉求索,他也是当代小说家中少数有向土地沉潜倾向的作者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檀香刑>也凸现了包括莫言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在思想能力上的缺陷和在精神向度上的偏差.作家对历史的反思,迷失在他本人充沛的激情之中;作家对现实的观照,消解在他本人灿烂的文字之中.莫言没有走出他自己建构的"文学迷宫"和"语言乌托邦",当他在为自己所创造的海市蜃楼而感到心醉神迷的时候,他也同时放弃了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现代公民最基本的价值立场和美丑判断.  相似文献   

4.
刘钻是当今画坛一位特别的画家,他的独特性并不是源自他多元的学术背景,也不是因为他擅长多种绘画形式,而是他的绘画始终在文人画和民间美术之间滑动,绘画语言能指的多样性,使得其绘画所指的意义具有了不确定性,因而他的作品生成了多种风貌,这也使得其绘画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意蕴更加繁复、多义.对刘钻而言,在他那里民间不是一种立场和态度,而是一种思维和造型的方式,这样就消解了精英和民间的界限,民间也就成为了他介入现实生活的情感内驱力,更是他绘画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样他的中国画有了合法化的力量和勇气.  相似文献   

5.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现象,要么是站在城市文明的立场批评乡村,要么是站在乡土社会的立场批评城市,鲜有作家能够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以一种新的眼光考察城市和乡村的结构关系.但是王安忆却是少数超越了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叙事思维的作家,她并不把乡村与城市看作是天生对立的两个世界,既不站在乡村立场批判城市,也不以城市的眼光鄙视乡村,而是带着一种人类学和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乡村,结果她找到了乡村和城市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我国首位问鼎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采用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细微、生动形象的民间社会生活画卷,引领了民间文学在中国社会的兴盛发展.文章围绕莫言的民间叙事文学展开研究,从叙事立场、叙事内容、叙事语言等不同维度分析探究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7.
莫言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是争议最大的,这种争议最集中地体现于他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之后的一系列创作.赞赏他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入到一个新境界;而不喜欢这种变化的评论家则认为莫言此后的创作是胡闹.其实,莫言的创作探索跌宕起伏,有成功,也有失败,需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民间文化资源是莫言艺术想象的动力源之一,它在莫言的艺术想象中主要呈现为两个层面: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寓言是最基本来源和存在,它们构成了莫言艺术想象的基本层面;民间历史、民间形象、民间观念、民间情绪、民间历史态度,它们构成了莫言的民间写作立场及其另类存在艺术想象的高级层面。莫言虽然坚持民间写作立场,却始终没有驱逐道德的在场。相反,因为民间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其创作的道德评判和价值言说也更加丰富和鲜活。  相似文献   

9.
《檀香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莫言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在当代小说家中,他无疑可以列入最优秀者的行列。《檀香刑》也大气磅礴地显示出莫言在民间文学上的自觉求索,他也是当代小说家中少数有向土地沉潜倾向的作者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檀香刑》也凸现了包括莫言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在思想能力上的缺陷和在精神向度上的偏差。作家对历史的反思,迷失在他本人充沛的激情之中;作家对现实的观照,消解在他本人灿烂的文字之中。莫言没有走出他自己建构的“文学迷宫”和“语言乌托邦”,当他在为自己所创造的海市蜃楼而感到心醉神迷的时候,他也同时放弃了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现代公民最基本的价值立场和美丑判断。  相似文献   

10.
北村的写作可称之为心灵写作.他带着终极关怀的热情透视这个世界的苦难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对此,他自己如此概括:"我不过是站在良心的立场上写作,描述在路上的苦难和尴尬,但并不是说我本人是绝望的.正如有光就意味有暗一样,你若退出光明就必进入黑暗.今天站在光的地位向黑暗注视,但不意味着接受它,而是给它一个良知的态度."①这一"良心的立场"和"良知的态度"终于使价值之光不再被事实暗夜所淹没,也使中国当代文学超越荒寒、嘲讽的喜剧风格而拥有悲悯、庄严的悲剧激情成为可能,超越物质人和社会人而走向心灵人和人类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文学成就在于:莫言的创作生动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创作呈现出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呈现出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声誉与影响;拓展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自信和勇气;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莫言的获奖也存在着某些隐忧:对于莫言未来创作的隐忧,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隐忧以及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隐忧.  相似文献   

12.
文化立场的调整是现代中国作家创作历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调整对作家的创作转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曹禺在其前期创作中一直坚守着反传统的文化立场,在创作中致力于探寻人类的悲剧命运,在艺术上进行着先锋性探索;1938年后,作家的文化立场发生了位移: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对国家的保卫要强过对个人的呵护;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更看重对"他人"的献身;而对官方的态度,也渐渐由漠视发展到了局部的合作。这种姿态的调整并不是"传统"取代"现代",而是传统理念与现代精神相杂糅,这使其剧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征候,也为作家1949年后的终极转向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莫言小说创作与"十七年文学"范式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17年间的"红色经典"对莫言创作思想的形成、创作风格的确立,甚至创作题材的选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言批判性地接受了"红色经典"的影响,他以民间立场把"十七年文学"中被忽略甚至被否定的人物写进了现代中国的变迁史,从而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写出了不同于"红色经典"史诗品格的另一种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4.
王晓梦 《东岳论丛》2012,33(6):39-44
乡村知识分子一直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及精英知识分子关注的盲点.赵德发从一个写作者的知识分子立场,呈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真实和精神场域的真实.他从文化与人生方面关注乡村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书写他们的身份挣扎,书写他们带着隐痛与坚韧的生存困顿.他能通过乡村知识分子虽卑微却又执着存在着的良知、美德和坚韧,使作品中潜藏着人生飞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从实践观点出发考察现实世界,在马克思这里始终没有离开历史境域的深度反思.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实践观点直接进入了历史的物质内涵.这是其超越形而上学抽象思维的前提.分析物质现实并不是将历史还原为物质实体,而是对其经济结构进行批判性追问和解剖.实践分析的独特范式,是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立场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6.
郗戈 《学术研究》2012,(4):27-33
与传统哲学教科书模式所表述的"超历史"的"普遍原理体系"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有其时代性的问题意识。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克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诸种对抗性、分裂性矛盾,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不是贯穿于任何历史时代、地域文明的"普遍历史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主旨主要不是发现、阐明超越时代差别的"普遍历史规律",而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不是"纯粹历史哲学",而主要是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理论",其理论特性主要体现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立场和超越现代学科分工的总体性视野。  相似文献   

17.
租界生活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租界生活主要不是为沈从文直接提供小说创作的素材,而是触发了他回忆、想象、构筑湘西世界的灵感,激起他叙事的欲望,为他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提供了思维的向度和坐标。寓居租界后,沈从文开始建构希腊小庙供奉人性,开始由乡情民俗的单纯展示转向乡村都市对立的深度模式,开始形成自己明确的文化批判立场。租界的生活世态照亮了沈从文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促使他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思索民族文化重造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体现了对佛教的慧悟.作家揭示了苦难永在、轮回不息、万物皆空的人生本相,这表明了他对人的本体性特点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佛教的原旨有了不少超越:苦难虽然永在,但苦难又使人得以升华;轮回虽苦,也难以挣脱,但轮回表明了生命的永恒及众生平等;幻灭虽常常使人消沉,但也能使人胸怀大度、抵达至高境界.可见,莫言虽身陷红尘,但佛的慧根也不低于千年古刹里的世外高僧.  相似文献   

19.
北村的写作可称之为心灵写作。他带着终极关怀的热情透视这个世界的苦难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对此,他自己如此概括:“我不过是站在良心的立场上写作,描述在路上的苦难和尴尬,但并不是说我本人是绝望的。正如有光就意味有暗一样,你若退出光明就必进入黑暗。今天站在光的地位向黑暗注视,但不意味着接受它,而是给它一个良知的态度。”①这一“良心的立场”和“良知的态度”终于使价值之光不再被事实暗夜所淹没,也使中国当代文学超越荒寒、嘲讽的喜剧风格而拥有悲悯、庄严的悲剧激情成为可能,超越物质人和社会人而走向心灵人和人类人成为可能。如…  相似文献   

20.
好作家都有他的天籁之声,莫言叙事的天籁之声既来自他大彻大悟的心灵自由,更来自他在不断的艺术探索中获得的自由表达。他对母亲、童年、大自然的极端看重,由此糅合各种民间艺术因素,无拘无束地释放着自己孕成于故乡的感觉、体验、想象,使其叙事一直保持天籁之声。他在"敬意"中告别而产生的罕见的创作后续力伴随着莫言不断得以舒展的自由心灵,让其天籁之声越加丰富。莫言新世纪10年的创作由此预示出中国小说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