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时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的第穆呼图克图济美嘉措为首的部分噶厦政府官员,趁清廷更换驻藏大臣之机,制造了所谓的“驻藏大臣与达赖争坐次案”。本文拟通过对事件始末的剖析,勾勒出这一问题的轮廓,以待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福林生于西藏,出身汉藏通婚家庭。从1890-1910年间,他从马兵开始,一路升至把总、都司、游击等职,屡获驻藏大臣升泰、文海、裕钢、有泰、联豫等任用或赏识。有泰在日记中对李福林有较多记述,他是一位“知藏”官员,擅长办理西藏地方具体事务,亦颇会处理与驻藏大臣的关系。在查办藏事大臣张荫棠参劾有泰等驻藏官员案中,李福林因“知藏”而免于严厉惩罚。但是,在宣统元年西藏地方因派遣川军赴藏问题与清朝中央政府发生冲突时,李福林在其中的行为,被赵尔丰认为可疑,联豫指他为“内奸”,最终受到清廷“回川监禁”处罚。  相似文献   

3.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二十日,张荫棠以大清国钦差全权大臣、西藏查办事件大臣身份,与英国代表韦礼敦拟订《中英藏印通商章程》。《章程》全文在当时报章一经刊登,即引发时被任命驻藏办事大臣的赵尔丰的异议。本文主要梳理了赵尔丰、张荫棠关于《中英藏印通商章程》的争论及清廷对争论的裁决。赵尔丰与张荫棠当时所处位置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赵尔丰由于过去的"事功"显得进取与强硬,而张荫棠处在外交谈判位置"妥协"恐难免。《章程》整个谈判过程是张荫棠与外务部不断协商并在其领导下进行的,外务部清楚谈判过程的艰难与反复,故指出赵尔丰"陈议虽高而于事局不无隔膜",清廷最高统治者最终也同意了外务部观点及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西藏摄政二世策墨林活佛因“侵占百姓田庐,独断专行”等罪名被清廷下令放逐。摄政权力无法受到约束,格鲁派内部的争权波及商上事务,驻藏大臣才疏及驻藏衙门设置的不完善,三部藏内章程的不足与实施过程中的制约,这些当时藏内吏治的积弊,应是在政教分离的制度里所实行的地方性政教合一制深层次的弊端所在。  相似文献   

5.
清初设立驻藏大臣并统领清军的制度,是清政府在治藏方面高于“怀柔”政策的重大举措。清初通过在向西藏派设驻藏大臣、派兵驻藏的举措或加强或减弱的变化中,逐渐认识到驻藏大臣统领清军及其制度对于维护西藏稳定和国家统一极具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强和完善了这一制度及体系。驻藏大臣乃皇帝钦差,是总理西藏地方一切事务之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行使权力。驻藏清兵军事、藏军操练以及维持地方安宁等,事无巨细,均受驻藏大臣统领和管理。研究清初以来驻藏大臣统领清军的制度及其体系,表明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制度具有多层次性和丰富性,是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行使主权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研究弥补以往之不足,且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清代,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自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直至清末,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驻藏大臣制度,客观上对于行使国家主权、巩固边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就驻藏大臣设立的几个问题略述如下。 (一)驻藏大臣设置的年代 驻藏大臣设置的年代究竟起子何时,数十年来,藏学界学者意见不一,各书记载亦不相  相似文献   

7.
张荫棠在大刀阔斧的革新藏事的关键时刻,被清廷调离,他所开启的藏事革新大打折扣.不应简单地认为张荫棠离藏的原因是其新政开始不久遭清延的训诫.张荫棠离藏有其复杂的原因,包括驻藏系统官员联豫等人的排挤,新政引起各方守旧势力的反对等等,根本原因在于行将没落的清政府对藏事“畏难苟安”.  相似文献   

8.
松筠是清代中期著名的边疆大吏、驻藏大臣,他对清王朝的边疆治理做出过较为卓著的贡献。同时,他还有一些咏藏诗传世。本文根据他的长诗《西招纪行诗》分析他的治边思想形成、表现以及其诗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论证其诗在清代咏藏诗苑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清末张荫棠整饬西藏吏治是其奉旨"查办事件"的重要一环,其力度和广度充分体现出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整治。张荫棠彻查腐败、整饬吏治,使以驻藏大臣有泰为首的汉藏贪腐官员受到了惩处,其中虽有有泰为了自保实施反控告、噶厦办理不力以及英方阻挠等一些曲折,也引起了"番民皆言棠太宽,而汉官反讥棠太猛"等一些议论,但清廷总体上予以大力支持,西藏地方广大僧俗百姓更是"无怨言,亦无抗阻之事",予以大力支持和拥护,最终"业将贪劣汉藏官分别奏参惩撤",取得了"汉官威令始行,民气一震"的显著成效。总体而言,在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后的特殊时期,张荫棠彻查腐败、整饬吏治,稳定了人心、扭转了局面、树立了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清末边疆治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重要的是,张荫棠在当时提出的"维系边圉人心,首在澄肃吏治"至今不失其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始于1727年,迄于1911年清帝退位。其间,共派遣办事大臣八十二任,会办大臣五十六任。这是清政府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和分裂势力,加强对西藏的统治,密切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本文拟就清政府驻藏大臣的设置、职权的演变及有关制度,略作探讨。限于篇幅,本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以1840年为限;1840年以后的有关问题,将另文论述。一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是清王朝对西藏的施政逐步加强的结果。它标志着清王朝对西藏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清初,由于内地动乱频仍,清政府无暇直接过问西藏政务,采取通过蒙古和硕特部汗王间接治理的措施。由于和硕特部汗王对西藏的高压政策,因而遭到藏族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到十七世纪末叶,以六  相似文献   

11.
1911年,清廷在立宪呼声不断高涨的严峻形势下,提前成立了一责任内阁,亦或谓奕劻内阁、暂行内阁,而非被众人一直所咒骂不止的"皇族内阁"。正因为该内阁是过渡性的责任内阁,所以该总理大臣所担负的任务之繁重,责任之重大也就可见一斑了。因此,在皇族间也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皇族不是力争上任总理大臣,而是力图避免担任此职,推卸责任。据《大公报》所载,在奕劻担任总理大臣的半年过程中,他就曾断断续续的七次恳辞该职,其原因是异常复杂的,除了与国内外形势的不断恶化有关外,还跟他年事已高,病情严重,与其他国务大臣关系不合,以及十分惧怕自己更加臭名昭著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清廷对奕劻恳辞的这些原因却主要又表现为一次次的拒绝、慰留。  相似文献   

12.
《西藏赋》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庆二年五月,时任驻藏帮办大臣的和宁完成《西藏赋》的创作并付梓。两百多年来,该赋广为流传,被《反约篇》、《守约篇》、《榕园丛书》和《八旗文经》等丛书和总集收录。本文详细介绍了《西藏赋》的几种版本并辨析了各版本流传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末驻藏大臣有泰在藏期间政治上乏善可陈,但他几乎每天都写日记,笔耕不辍.吴丰培将其整理成《有泰驻藏日记》,共十六册.其中记载了有泰在拉萨收购物件的信息和他所见所闻的商品买卖记录.本文根据用途及性质将这些交易对象分成生活必需品、牲畜、饰物及陈设品、水果植物、皮毛产品、工艺品、书画、宗教用品、工程费用、金银钱币、宗教攒招钱、其他(包括赏钱和工钱)等十二类.这些整理罗列出的信息对了解当时拉萨地区物价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代驻藏大臣和宁在藏期间创作的《西藏赋》,继承了舆地大赋的优良传统,为封疆增色、为盛世歌唱,极尽铺陈之能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大量使用少数民族语汇而又圆融自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因“马嘉理案”,郭嵩焘被清廷作为首任驻外大使派往英国;在出使期间郭嵩焘与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等人进行了大量的交流,通过交往他对当时日本国内改革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崔岷 《社会科学研究》2020,5(5):176-186
清廷针对太平天国的团练动员并非一次性的举动,而是于道咸之际经历了从最初要求广西一省"普行团练",到太平军突出广西后逐步扩展办团区域,再到咸丰三年正月初八日向各省绅民发出总动员令的渐次展开过程。其间,随着各省安全形势的恶化以及一些地区办团效果的初显,清廷对团练动员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使得"办理团练"从最初边陲省份的御匪之策提升为面向王朝的救时良方。同时,由于意识到地方官无力完成办团过程中劝谕、捐输等繁重事务,清廷将广西地方当局创设的以在籍绅士协助地方官办团的做法予以谨慎推广,并于发出办团总动员令后不久开始向各省大规模委任在籍绅士,随之形成的"团练大臣"群体则引发了地方权力结构的显著变动。无论是通省办团还是委任在籍绅士,其推广过程中的小心翼翼反映出清廷对于民间武力和地方绅士既欲倚重又不无担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7.
蒙古汗王固始汗统治西藏,并建立第巴政府,以五世达赖喇章职员为政府长官,时地方政权是蒙藏统治者通过第巴政府联合掌政。达赖圆寂后,蒙藏争权第巴被杀,清朝委任世俗领主总揽政权,逐与僧侣集团矛盾。清朝授七世达赖掌政,以驻藏大臣和达赖为最高首领,由达赖喇章和噶厦组成政教合一制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清朝通过该体制施以中央集权促进西藏封建农奴制封建化。  相似文献   

18.
孔祥吉 《学术研究》2007,7(7):83-94
赵凤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式人物,他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僚,积累了大量函札,被革职后又在上海参与了庚子事变中的东南互保,预备立宪,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重大事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将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室的《赵凤昌藏札》原稿36函109册影印出版之前,作者考述了赵凤昌跌宕起伏的人生,揭示了其藏札中精彩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刘丽 《北方论丛》2013,(3):62-65
明清鼎革之后,相当部分的前明官员选择了与清廷合作,成为所谓"贰臣"。这些贰臣无论位高权重,还是沉居下僚,都不同程度地对清廷怀有疏离的心态。造成清初贰臣这种心态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清初实行高压的民族政策;二是儒家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三是清初贰臣的政治际遇。清初贰臣的这种疏离心态以南方贰臣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苏联驻伊犁领事馆的前身是沙俄驻伊犁领事馆。沙俄曾先后在伊犁惠远、宁远两城设立领事馆。清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迫于沙俄的压力,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驻伊犁领事馆、贸易圈在惠远城西门外开设。同治二年(1863年),伊犁爆发农民起义,俄驻伊领事携贸易圈人员逃回俄国,领事馆关闭。光绪八年(1882年),沙俄交还伊犁后,在宁远城北门外重新开设关闭近20年的驻伊犁领事馆。1924年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苏联政府接收沙俄驻伊犁领事馆。1962年"伊塔事件"后闭馆撤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