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冬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述者问题就是纳博科夫的一场游戏和词语狂欢.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干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中的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艺术时空,史诗般的内容与结构给人们以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的预设空间。小说的整个故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人产生如梦似幻、超凡神异的感觉。借用"幽灵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红楼梦》这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进行尝试性的探讨。我们发现,类似"色空"、"宿命"、"果报"等思想观念就好似"幽灵"一般在"红楼世界"里无往不在。它以神话、鬼魂、梦幻、谶辞以及时隐时现的"一僧一道"、模糊不确定的言说方式等作为自己赖以发挥影响作用的"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幽灵叙事"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9-47
纳博科夫的《普宁》通过一系列空间断裂性的描摹,使文本呈现出一种充满矛盾的弯曲空间,以至于普宁成了多重空间下的"差异"存在,这种差异主要在于作家对话语空间建构的策略性运用。由于言语的二维平面和文本中象域的结合,所产生的四维审美空间所导致的能动性共同创造了小说"次生之文"的存在,多维的空间对应的是作者力图摆脱僵死的形式话语而寻求一个崭新的身份建构和话语权,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位俄国流亡知识分子身上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时时暗示其中叙述的故事并非真实,并将多种传统文体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杂合体.作者还通过对经典文本进行剪辑拼贴,以游戏的心态进行模仿,以轻松甚至油滑的笔调叙述严肃紧张的场面.不少词汇和短语经过作者巧妙的分解及重组,与情节、人物结合起来,营造出奇幻的美感.整部<洛丽塔>体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5.
阳丹丹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8,37(6):39-47
纳博科夫的《普宁》通过一系列空间断裂性的描摹,使文本呈现出一种充满矛盾的弯曲空间,以至于普宁成了多重空间下的“差异”存在,这种差异主要在于作家对话语空间建构的策略性运用。由于言语的二维平面和文本中象域的结合,所产生的四维审美空间所导致的能动性共同创造了小说“次生之文”的存在,多维的空间对应的是作者力图摆脱僵死的形式话语而寻求一个崭新的身份建构和话语权,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位俄国流亡知识分子身上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孙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本文将《洛莉塔》——这部显然称不上典范的后现代文学文本,置于西方近半个世纪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中,放在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之中去考察。阐述了它的多意性,主人公之间象征式的结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否定,自我指涉和自我相悖式的情节与结构,机智幽默而多意的语言等等,这些都表现着一种后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独特地实现了后现代的“颠覆”功能,因而可以说它也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力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打出幽灵塔》与《雷雨》的人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鸣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2)
通过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来揭示旧家庭的矛盾与腐败,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曹禺的《雷雨》,在故事框架的设置,剧中道具的运用和情节发展,特别是剧中人物的身份方面,颇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张传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72-76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是发展的、异质的、批判的理论,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科学的方法论和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要认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用中立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0.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1.
蒙柱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3):43-46
《绝望》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虚构的故事之中还有四个虚构的故事,让这四个虚构的故事围绕着"相像性"展开,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戏拟和讨论"相像性"这一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与纳博科夫研究的炙手可热相比,《绝望》一书在学界长期受到冷遇,其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其中西方学者多从主题研究、文学文化传统研究和叙事学研究三个方面着手,相关论文的质量较高;而中国学者则主要从小说内容、虚构性、文学文化传统研究和叙事学研究四个方面切入,论文的质量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学者们对该书的外部研究已比较成熟,对小说自身内容和语言的研究则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3.
在表现“过去寓于现在”的后现代历史观中,文论家们提出了幽灵说.幽灵的游荡消解了时间的共时化,模拗了过去与现在的界线,从而创造了一个亦此亦彼的空间.借助幽灵的这种隐喻力量以及解构二元化的可能,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别名格雷斯》中构建了一个介乎虚构与真实间的小说空间,通过探究女性个体及群体作为幽灵他者的地位,再现了那些曾被压抑、遗忘的个人历史和群体记忆.通过将幽灵个体与女性叙事相结合,阿特伍德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使历史一统化叙事让位于多重的历史建构,形成女性视角下的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14.
高明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06-109
自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出版以来,洛丽塔的身份之谜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临终独白的主人公,洛丽塔身份的"真实性"颇值得怀疑,她是亨伯特被压抑了的欲望的隐喻。作为亨伯特无意识的一种建构,洛丽塔是亨伯特无意识欲望的一个出口,一朵绮丽的"镜中花"。 相似文献
15.
毕其玉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5,18(4):615-617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因其恋童情节的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这种恋童的畸形情感实际是作家作为流亡贵族的内心苦闷情感的畸形表达,这种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的表达已超越社会基本伦常的底线,虽然作家曾多次表白“艺术是欺骗”,但“艺术欺骗”不应是作家回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16.
一个"流浪者"的"艺术欺骗"--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的恋童情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其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15-617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因其恋童情节的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这种恋童的畸形情感实际是作家作为流亡贵族的内心苦闷情感的畸形表达,这种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的表达已超越社会基本伦常的底线,虽然作家曾多次表白“艺术是欺骗”,但“艺术欺骗”不应是作家回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17.
朱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15-118
纳博科夫处女作《玛丽》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情节由多个空间场景和虚实时空间的不断对话构成,展现了人物在时空对话中对自我的探索。《玛丽》中时空成为其设置情节、展示结构、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纳博科夫洞察时空的能力,初露其时空对话的叙事风格和文学创作理念,为其后期小说时空对话的创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成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84-87
本文指出,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奥尔特经过细致研究,对《苍白的火》这一堪称颠覆以往小说形式的独创作品给予了深入解析。奥尔特认为,《苍白的火》是当代自我意识小说的一个重要作品,始自塞万提斯的自我意识行为的双重性以及照镜子般的自我意识设计,在纳博科夫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而且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即真实的和幻觉的、准确的和歪曲的、直接的和魔幻的感应均随处可见。《苍白的火》的四个板块的结构,堪称嬉戏般的循环式感应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李建中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8(4):86-87,85
王独清,陕西蒲城人,是创造社早期的成员:以诗歌闻名于世。《暗云》是其唯一的小说集,一九三一年在上海由光明书局印行,一九三四年即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因之流传不广,所知者不多。 相似文献
20.
张巧凤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52-55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他的一生除了创作了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58篇短篇小说。其中《菲雅尔塔的春天》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纳博科夫的短篇经典之一,这是一篇充满了象征意蕴、非常诗化、读来又有几分淡淡哀伤的小说。作者借一个淡雅而又意味悠长的爱情故事,沉重地表达了乡愁、时间、回忆三重主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