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永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75-77
文本解读是一种理解、发现和创造 ,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发现了作者和自我 ,从而构建起生命生存自由秩序 ,完成精神的更高提升。制约读者解读的因素十分复杂 ,但正确的解读可以通过语言的体验、审美的共鸣和理性的批评来完成。读者的解读必然会对作者的写作产生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2.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83-88
中国词学批评是从困惑与争议中发展起来的,而词的美感特质,则是从《花间集》的出现建立起来的。《花间集》虽多写荚女和爱情,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却以现实的女性而具含了使人产生非现实之想的一种潜藏的象喻性,从而使其文本中具备了丰富的潜能。对于令词之中的这种潜能,张惠言与王国维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本文引用诠释学、符号学、接受英学等西方文学理论,以新论验证旧说,对于今词的评赏,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教学文本解读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国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94-96
教学文本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创的过程.在教学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往往存在对文本概念认识不清、忽视学生发展等问题.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文本观,加强师生对话,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成败关键在于课程文本解读的效果。在解读者中作为课程利益的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文本解读过程中是否彰显,能够直接影响到课程文本解读的效果。因此,关注学生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文本的重构,是在课程实施中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李开荣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70-72
在文本解读要不要关注或依据作者创作意图问题上 ,当今文艺评论家见解迥异 ,形成批评理论的对峙与冲突。在这种批评语境中 ,该文认为 :既不应死守传统批评方法 ,也不应盲目追赶现代批评派别的浪潮 ,而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创作现象与批评观。在解读文本时 ,应实事求是地根据作者创作意图与文本意义呈现的不同状况给予不同的具体对待 ,重视作者创作意图但不唯意图论 相似文献
6.
宋惠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50
文本解读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文本解读的目的是认识真实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用科学的文本解读方法,以活的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回到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中,用马克思成熟的理论。解读过程中要做到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显性文本和隐性精神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方法论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纵深方向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同样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要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有效且准确的解读,就要做到四个“尊重”,否则会造成语文教学的混乱和无效。 相似文献
8.
薛惠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323-326
语境对确定语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海明威<一天的等待>之人物话语和叙事话语的分析,文章实证并指出语境分析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一直是读者关注的意识问题,也是读者一直寻求解决的理论难题。在审美主客体关系没有充分认识之前,主体对客体一直是一种话语霸权地位,因而阻碍了主客体的真正交流、融合,导致对文本的真正审美解读难以实现。直到超越美学的出现,才消解了主体的霸权地位。审美主体间性消除了隔阂,使得主体间获得公平对话的机会,使得审美主体能够真正获得对客体(主体)的理解和同情,因而对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显得更充分、更合理、更能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真正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0.
李跃力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6):1-7
文学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章和文学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但文学类文本更应从文学维度进行解读。所谓文学维度,按照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说法,就是从文本的内在有机构成入手,去看文本的复义性,也就是它作为一个多重话语的含蕴性,以及这个文本内在的张力、悖论,它所运用的反讽、隐喻等,由此来揭示作品内在的有机构成。文本解读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间的行为,需要充分尊重文本的整体有机性,了解其历史性。文本解读具有特殊的读者期待,即期待读者成为专业的解读者。专业读者既要掌握大量的思想史和文学史的知识,还需要有文学理论的积淀,更需要在文学解读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文本解读从根本上来讲,是生命的敞开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前景化的发展历程与文学文本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美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47-49
讨论了前景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及英国文体学家对此理论的发展和贡献;举一例探讨了文学文本语言形式的前景化及其解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9,(1):50-58
新媒介文学在世纪之交异军突起,蓬勃发展,近二十年积累庞大海量文本资源。从文本主题与主体意蕴的关联、图文并陈的情节结构凸显、虚拟无束自由流动的众生塑造特征以及拟象仿真通俗化语言应用四个层面,对当下新媒介文学文本进行独特性解读,提炼出新媒介文学文本的创作规律和变化特征:类型化基础上的精耕细作、文本语言同质化趋向中的异质追求、文本结构的杂糅与多变等。新媒介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渐趋主流的文学样态,并与传统媒介文学融合共生,新媒介是文学借助的工具,是建构文学新格局的有效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最大可能地提升文学的审美独立性和自觉性,以构筑中国当代文学新的文化精神,发扬优秀的文学品质,应当是中国文学未来健康繁荣发展的必然途径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进行填充并确定的过程.它揭示了文本意义在读者与文本双向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动力和条件,重在强调文本的... 相似文献
14.
丁瑾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7):39-40
西方文论认为:“在读者中心论的大背景下.所有文本解读的最后‘实现’是在作者手中。而读者的文化和理论背景、阅读和生活的积累、理解的状态、个人的品格等.没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文本存在着空白.这就给读者的填空留下了各种的可能性.认为语词的隐含义是不确定的.读者的解读都可以自圆其说”。一时间.阅读课堂“热闹非凡”.各种阅读的“声音”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5.
杜卓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3):83-85
目前很多学者比较关注从物质文化层面切入文学的研究,它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宗教信仰和哲学倾向,本文试图从文本及文本潜结构理论入手,对苗族古歌潜文本的历史文化、哲学层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季孝良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12)
近年来文学领域出现的一批"新文本",在其表现内容上,尤其是思想观念方面,有着长足的突破,其中相当部分进入了各个层面的语文教学读本。本文认为:由于语文教学的性质,在文本解读上,正确的解读需要做到两点,即"读懂"和"敢懂"。读懂,是指解读必须建立在作品的本义基础上,同时又必须在学科知识上有依据的;敢懂,是指作品中出现带有"禁区"意味的思想观念时,在读懂之后能敢于认可自己的解,从而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课目应有的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者。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掌握 相似文献
18.
钱动水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选好文本切入口,这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文本的切入有多种方式,比如标题切入、中心句切入、人物切入、疑点切入等等。这里,我想谈谈情与彩这两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19.
秦小红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4-107
Andrew Chesterman认为译学研究有三种模式:比较模式、过程模式和因果模式。作为前理论性的准备,研究者采纳某种模式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研究方法,从而也影响着最终所形成的理论形态。翻译研究中的文本概念经历了从历史文本、言语行为到概念关系网络的嬗变。本文拟从文本角度出发,通过追溯译学研究中文本概念的嬗变,立足于目前的主流观点,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初步探讨翻译过程中文本处理层面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作为《庄子》首篇主要有如下作用 :1 统摄全书 ,很多重要哲学概念由此生发 ;2 表明创作目的 ,寄托理想。这两大作用涵摄于《逍遥游》篇一波三折的结构之中 ,也与《逍遥游》在《庄子》中的特殊位置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