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学作为一门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引介到中国的学问系统,从最初引入之时便面对着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乃是普遍的社会学理论同具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张力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张力,又如何真正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建立面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成了社会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社会学的中国化,究竟是理论概念上的中国化还是研究对象上的中国化?抑或是研究方法上的中国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发现,潘光旦、费孝通和瞿同祖等老一辈社会学研究者构成了国内社会学研究的古典时代,开启了一系列经典的本土研究范式,并被后来的学者继承下来。当下的国内历史社会学研究,凸显出问题意识的整全性、研究视野的开阔性以及经验研究的总体性三重特征,既是历史社会学研究在发展历程上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范式的导入对于历史研究意义重大,但是史学界却产生了"弃用范式说"和"万能范式说"两种认识倾向。其实历史研究范式具有科学性和历史性,我们不能武断地抛弃范式和神化范式。在建立历史研究范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科学推断与人文领悟的关系,认真对待历史时间观与历史空间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范式、民族主义研究范式、族群理论研究范式及中华民族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下的结果。囿于特定的话语、价值体系和思维框架之中,只能使研究思路和视野陷入偏狭的境地,我国民族理论新研究范式的选择意义深远。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吸收了民族学和政治学研究的成果的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可选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4.
开展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商会史的研究,对深刻认识20世纪以来中国民族边疆地区的社会转型,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借鉴历史人类学相关的研究视野、考察方法和关怀旨趣,构建民族地区商会史的研究范式,不仅有助于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也能弥补以往商会史研究的诸多空白和局限。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概念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概念进行文本学解读对本真地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尤其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复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日本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革命肇始于把理论研究对象从宗教史和自我意识的历史拉回到社会的现实发展过程,以历史生成视野部析人类现实历史发展的基础和规律,进而在对历史规律的分析方法和人类解决路径的探求上摆脱了观念决定论的思维范式和人道的抽象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作为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进行研究的"对象的历史",这是马克思哲学批判与革命性的根据、动力和价值源泉;二是作为历史生成视野和历史生成分析方法的"方法的历史",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支点,也构成历史唯物主义之科学性的依据。明确前一种涵义,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才能得以凸显;明确后一种涵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学科史的发展进程中,历史社会学与社会史学科内部处境相似,既作为分支学科推进,也作为学科整体范式的追求,在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交叉互动中扩展各自的学科视域.《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两本社会学代表期刊在近十年中共有46篇文章与历史维度或历史事件相关,可划分为明清之前中国传统社会研究、明清史研究、近现代史研究三个维度,前两类较多偏向于社会史路径,后一类则多选择历史社会学路径,范式的倾向与研究关注的历史时段及材料息息相关.历史/时间维度与社会/关系维度共同加深了学科自身对学科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下的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为全球资本主义。探索资本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现实路径,需要我们立足中国,胸怀"天下",以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深刻反思现实,处理好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天下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国际主义"发展理念和外交方略,以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发展,促使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形成、基础和内容的研究,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仅仅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部分,不能将其理解为社会学、政治学或历史学等理论,因而,在对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仅孤立地使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去一味地赞美"全球化",而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为指导着力研究其世界历史意义。这样,我们就会更加关注对于现存社会基础的批判,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社会的表象上对于"全球化"进行描述性和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兴起时间、思维方式、理论建构方式等方面,概述了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传统的、规范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向经验的、实证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转变;再从经验的、实证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向历史的、循环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转变.在对这三种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即历史的、辨证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起点提出的重大科学命题,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百余年来栉风沐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深层动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学界掀起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热潮,围绕其研究视角、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弘扬路径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呈现出多方面展开、多视角探究、多方法尝试、多学科跟进的基本特点,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认识。但在研究内容的异质化、研究视角的开阔性、新论题的挖掘和创新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与欠缺,后续应在研究内容上加强溯源研究、基础研究和专题研究;研究方法上加强相关概念之间的比较研究;研究视野上拓宽微观与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问题意识之下出现了新的研究动态,“历史化”成为学界倡导的口号。然而对于如何实践,却有不同理解和路径。从贺桂梅等一些学者的近期研究来看,当前形成了三个研究热点的成果及其方法论意识:对1940—19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的再解读、对1980年代文学的新探索、对21世纪以来文化现象的新阐释。而这种研究贯穿始终的是新的“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主体性”的意识,伴随着这种主体性建构自觉的是“认知中国”的清醒努力。在方法论上,这种文学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化”原则所要求的“反思性”和“总体性”为指导,来探寻新时代中国主体性建构的历史/政治阐释学实践,也是一场新一轮“重写文学史”的范式革新。为此所提出的“打开中国视野”“书写中国气派”的新思路、新论断,展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努力。这种在自觉的新研究方法指导下的领域重构,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摘要: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苗族只能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记录和叙述其艰难的迁徙史,因而演绎成为具有史诗性质的古歌。苗族古歌在内容和传承方式上均有特殊的神秘色彩,不仅具有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神话学、音乐学、美学价值,在教育、审美和娱乐等方面也有较高价值,其口传范式尤其引人注目。将苗族古歌置于历史的特定场域加以考察,思考口传史诗范式在苗族古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面貌,也可以为口传史诗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史诗研究视野及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13.
在反思传统研究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梳理量化分析技术在我国建筑遗存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概况,并指出其有待深入和完善的方面,进而提出针对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多维量化分析框架,倡导形成"保护修复.量化分析.科学利用"的动态研究链条,催生更加科学完备的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生态政治学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与讨论较多的一个领域。李刚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撰文认为,在概念上,生态政治学与政治生态学、环境政治学、绿色政治学是相当的;生态政治学包括两种范式,即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范式;从生态政治学的产生及知识构成上看,生态政治学的恰当学科定位应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如此,我们就能够理解生态政治学的系统化、理论化之路为何如此漫长,毕竟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需要时日;也能够理解政治生态学概念在其演进历程中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根据,毕竟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也才能够理解生态政治学范式之争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毕竟在这一点上生态政治学区别于传统的、权力的政治学。  相似文献   

15.
《明朝统治下的西南人群与历史》一书,从明代西南地方社会本身出发,通过僧人、士人与土官三种不同人群,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大理地区各阶层适应明王朝相关政策、维护自身利益并重构本民族地方势力的过程,展示明王朝与大理地方社会之间在合作与冲突之中最终达到相对平衡与稳定的曲折、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于“典范民族史”以中央王朝为中心的视角,本书以地方人群为关键因素,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人群所经历的各种历史事件,凸显各民族交通、交流和交融的的历史现场,说明发掘和还原边疆历史、社会自身的复杂性的必要性,有助于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实现研究范式的多元化。而从地方社会历史出发,动态展现某一地区有关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方法,也能为提高民族工作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诞生的发源地,新石器时代,这里有着著名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哨棚嘴文化;夏商周时期,这里是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战国以后的历朝历代,这里又是兵家必争的主要地区.因此,对三峡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自古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一批批新材料的问世,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拓宽了视野,而且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也不得不使我们对过去三峡历史文化的一些传统观念及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重新来进行修正和改写,从而能让一些研究者、广大人民群众对三峡历史文化有一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主义在政治科学研究领域大有成为主流分析范式的趋势。但自从西方政治科学研究者将其纳入政治分析视野以来,内部流派纷呈,理论阐释与概念界定一直不能殊途同归。国内的研究者们在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译介过程中,一直跃跃欲试,大有和国外政治学者共谋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加以整合之势。文章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国政治制度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些思索与启迪。  相似文献   

18.
神话历史的提出建立起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其烛照下神话的历史隐喻性质得到彰显神话非但不是历史的对立面,甚至是构成历史书写和政治话语的内在机理;历史的内在神话模式也被提示了出来。在神话历史视野下重新进入中国文化,不难看出作为合法性和权威来源的神话始终在与历史、思想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建构作用,理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启来华留学生研究,之后随着国家接受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和发展理念变化,留学生人数规模的增长,教育结构体系的演变,对该群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视野到多学科视野、从经验式研究到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相交融研究的发展过程,迄今形成了主体与客体、主位与客位、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等二元范式交叉与并重的研究格局。但相关研究也存在理论参照单一、主题内容重复等局限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理论和方法视野,从而全面深化对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认知,为中央、省市以及高校的相关决策提供准确参照,推动教育质量和管理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研究范式主要包括经济人假设、交易政治学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三部分。通过对这种范式的私益内涵分析和利弊分析,指出其在革新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借鉴“经济人”研究范式对我国政治学乃至经济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