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为恢复在联合国应有的合法权利 ,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斗争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从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经历了观望、申请加入、有限参与和积极参与四个阶段。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了联合国维和。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主要是由于中国国际战略的调整,从原来注重意识形态和阶级分野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在参与维和的过程中注意维护国家主权从而更好地保护国家安全。此外,对国家声誉因素的重视也是中国积极参与维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此事件是中国人民和广大亚非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这已为世界所公认。而事件的发生正好是在长期坚决反对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最主要国家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向正常化发展的时期,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末,美国对华政策的主线就是敌视新中国。作为美国对华政策一部分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问题,美国奉行的是坚决反对的政策,并采用威胁、利诱的手段,控制联大的多数国家,阻止联合…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的不结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不结盟思想 ,博大精深 ,既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 ,又结合了新时期中国国情 ;它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理论 ,至今仍然对中国外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过长达13年的艰苦努力,目前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入口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问题上,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么艰难。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加入这一组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从此,中国不仅在国际政治领域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有了发言权。1980年,中国又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这样,中国不仅在国际金融领域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利用这两…  相似文献   

6.
郭昕 《理论界》2008,(7):228-229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开始全方位参与联合国的有关组织与行动。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认识和观察阶段、有选择的灵活参与阶段和积极参与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日本联合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入联合国,摆脱因战败而沦落为“二等国家”的困境,获得一个有利的和平环境,发展对外关系,迅速恢复经济。二战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的确在联合国外交中大展身手,但由于其联合国外交本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受限,以及联合国中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增多,日本的联合国外交连连受挫。这也使日本降低联合国中心外交的调门,甚至一度冷却和放弃。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日等国都对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方针,在经济关系上是这样,在政治关系方面更是如此。其中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美日政策在国际政治方面的典型表现。然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在1971年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日阻遏中国政策失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中美"和解"的可能性。而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正常化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是我们解开中日关系正常化历程中诸多环节中的一把必备的"钥匙"。同时也是日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基础。一、尼克松对中美和解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一带一路"战略已成为我国重大外交新战略。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在推动沿线国家合作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联合国也在有关决议中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解决国际问题,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一带一路"无疑是我国对外关系领域的伟大实践,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  相似文献   

10.
陶亮  李敏 《学术探索》2010,(4):126-133
印度独立后,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确保印国家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对外目标,不结盟成为印度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力求防止战争升级和扩大,为朝鲜战争停战作出了有益的作用。印度在战争中的表现扩大了印度在亚非国家的影响,使不结盟成为亚非国家的共识,对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限于自身实力,印度在某些问题上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并未做到完全的"中立"。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二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一九八六年为国际和平年,目的在于重申联合国宪章维护和平的宗旨,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进一步关注和平问题,以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和稳定。这一决议已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的支持。我国政府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廿一日复照联合国秘书长高度赞扬并十分重视这个倡议,表示我们将在国内为此举行多种活动,并将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活动。今天在上海召开的“维  相似文献   

12.
一、坚持独立自主外交,不结盟同毛泽东外交思想相一致的,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统一和安全,坚持独立自主, 也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之所在。邓小平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与此同时,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我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指导中国外交改变  相似文献   

13.
赵磊  李海英 《学术探索》2005,41(3):74-79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所提出的核心理论假设是:中国与联合国的互动实践形成了文化结构,即共有观念,特定的文化结构建构了中国在联合国的身份、利益和外交行为。通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已经发生了由挑战者到合作者再到维护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走向世界,不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更不是今天才开始的。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毛泽东、周恩来耗尽了他们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和为中美建交奠定基础便是明显的例证。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走向世界,是在前人奠基铺路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邓小平外交战略的"五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坚持独立自主外交,不结盟 同毛泽东外交思想相一致的,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统一和安全,坚持独立自主,也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之所在.邓小平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1963年至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进行了多轮建交谈判。中方认为,建交的前提是法国政府与台湾断交,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法方出于历史、现实的诸多考虑,希望“无条件建交”。中方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照顾法方感受,双方正式建交,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伟大胜利,这也是戴高乐主义的一个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丁逸琛 《理论界》2012,(1):165-167
作为享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否决权的行使上一贯秉持着慎重的态度,通过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以来25次行使否决权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家利益考量在始终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的同时,经历了由基于政治结盟的考量向基于更广泛的发展利益的考量的巨大转变。这种国家利益考量上的变化也是对国际体系变化的一种反应和适应。而"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大国"是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和强调的国家定位。这种相对稳定的国家定位影响着国际体系中互动的行为体之间互相行动的至少是最低层次的可预期性,降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国家由于各自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人权有着不同的解释。第三世界国家提出了人权新概念。在1977年联合国第三十二届大会上,他们拟就了关于人权新概念的决议草案(作为联合国第32/130号诀议)交付大会表决。美、英等西方十一个发达国家投了弃权票。此后,关于人权解释的辨论继续进行着。至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坚持人权新概念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9.
赵建新 《东岳论丛》2008,(2):165-167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等人在极其险恶的国际背景下提出的,南斯拉夫为它的产生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不结盟运动所倡导的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原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今天的国际形势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不结盟运动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石 《河北学刊》2003,23(6):173-177
近代民族主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它在引介现代国家观念、推动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为中国外交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由此催生了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萌芽。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占据着无可匹敌的话权霸语地位。作为最具号召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为中国外交提供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现代文本和评判国际政治行为的价值体系;而被近代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历次社会运动,则从实践层面上推动着困境中的中国外交艰难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