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务运动对于清末政治、经济均产生过深刻影响,在这篇文章里,笔者拟就其对清末财政的影响试作论述。一、洋务运动是致使清末财政危机不可逆转的契机道光年间,清王朝已呈现出末世的朕兆。随着政治腐败、武备废弛,财政状况也日趋恶化。清初,因征战国家财政曾一度出现巨额亏空,但自康熙朝以后各朝均有盈余。户部库储最多达八千余万两,常年多在上千万至数千万两之谱。道光元年以降,鸦片走私激增,白银大最外流,二十年间据最低估计当在一亿元以上,相当于当时银货流通总额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均流出数达五百万元之白银,约为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府库银两因之急剧减少,至道光三十年户部库储存银仅八百万两。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王朝军费激增,财政困难愈盛,户部库储继续减少,至同治三年结存“实银”  相似文献   

2.
万明  侯官响 《文史哲》2013,(1):72-88,166
16世纪,晚明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发生了以白银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变革,万历十年(1582)刊刻的《万历会计录》记录了这一变革的成果。其中田赋征收的起运存留和折银情况,为我们了解明代万历时期及之前的财政结构和演进,探讨财政视角下的田赋折银以及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资料。以山西为例,从《万历会计录》可以看出:万历六年山西全省的田赋白银货币化程度已经达到了32%,这与嘉靖之前山西田赋折银的偶发性、随意性相比,显然有了进步。田赋以外,山西对其他各种徭役、商税、杂税也征收银两。此后,随着万历清丈,一条鞭法的普遍推行,白银货币化遂进一步深入,国家财政体系处于转型之中。在全球化开端之时,山西这一趋势,与当时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也是不可阻挡的。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关榷格局发生显著变动,税关与内务府之间的财政关联愈益紧密。内务府主要通过常年经费、续增经费、广储司公用银、折变银、内府工程经费等专项经费以及一些临时派款来分润各关税款。但应解数与实解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从平均水平看,从常、洋两税项下每年实解内府经费各达90余万两。从绝对数看,内府经费则呈递年增长之势。清季内廷经费的扩张,不仅导致皇室财政侵占国家财政,而且使各税关间的负担不均,由此激发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纠葛。内务府、户部、各税关三者之间的财政关系难以理顺,清末财政秩序愈益紊乱。在王权至上的观念之下,对皇室财政的任何限制都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4.
赵志浩 《北方论丛》2013,(1):105-109
明代田赋之征从“折色”制到“征银”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各项税收都逐步实现了用银征收,从而对明代白银的货币化进程、粮食价格波动和海外贸易都造成影响.田赋征银增强白银的货币本位地位,促进了国家税收商品化、国家财政市场化,因而明代商业、市场、外贸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连为一体.税收征银从属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在客观上能够节约仓储及管理费用,在增加明代财政收入的同时还节约了统治和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出发于如何在清史中确认并勾画出各地区有机的统合性这一问题意识,得出了通过白银流通能解明整个中国有机的统合结构的假说。因为盐的交易量非常大,而且盐的生产和消费也不局限于省内,因此很容易具体地察看地区之间的银流通。太平天国以前苏北地区每年向湖南、湖北销售淮南盐可得到白银1300万两—1500万两。诚然这些白银也并非都进入苏北,其中500万两左右上交盐税。扬州盐商在汉口购买米谷、石炭、桐油、木材、纸等时,所支出的白银也不会太少。通过这一贸易维持了苏北地区和湖南、湖北地区的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以川盐济楚为契机,两地之间的有机统合关系崩溃。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和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地区形成了新的有机统合体系。  相似文献   

6.
清朝前期,各省督、抚衙门每年有万两左右的、因公所致的不能入正项销算的公务开支。于是,其陋规收入弥补了这些开支缺口。官吏们便以此为借口更加冠冕堂皇地贪取陋规。除去公务支出的少部分,其余绝大部分的陋规收入都落入了官员自家的腰包。当朝统治者试图从解决公务开支缺口入手,给官吏与公私费用相当的薪俸——养廉银——来治理陋规问题,结果却是养廉银尽入私囊,而复私收陋规如故。  相似文献   

7.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重构财政分配机制,应突破现行财政管理模式,一方面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口径,另一方面建立公共性财政和经营性财政二重预算管理模式,这是财政摆脱困境的基本出路。另外,调整国有资产结构,也可取得一举数得之收效。 一、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口径 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口径,就是将现行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现行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并存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导致了财政资金分配与管理上的许多问题,而诸多问题的根源正是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因为,预算外资金是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国有企事业单位自行筹集、自行支配的财政资金。而它的分配和管理尽管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106-111
提编是嘉靖三四十年间,经明朝廷同意,由倭患总督主要施行于南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遭受倭患的沿海省份,派向人丁或田地,预征银、力二差,民壮、弓兵、里甲折银,充作海防费用的一种方法和措施。它有助于管窥嘉靖后期明代海防军兵制度与王朝国家财政赋役制度变革的互动,反映了从世军制向募兵制转变的过程中,支撑此种转变的国家财政赋役制度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即由实物劳力为主向白银货币为主的转变,两种转变结合互动,促进明代后期海防军兵的编制、领导体制和海防战略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吴进进 《东南学术》2021,(5):120-128
基于财政结余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滞缓成因进行研究表明,支出增长驱动是我国地方财政结余膨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政府支出效率下降、政府预算最大化倾向增强,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了公共服务需求和实际成本,为财政结余创造了空间.地方财政分权是缓解地方财政支出驱动结余增长的重要机制:地方财政分权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加快了支出进度,削弱了支出规模对财政结余的扩张效应;财政分权降低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并进而遏制了财政结余的膨胀.建议加强地方预算硬约束,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度扩张;同时提高财政结余管理的制度化,持续强化对财政结余的清理整顿;此外还应提高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加强市县政府收入分权.  相似文献   

10.
财政集中支付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改革举措,2000年最早出现于陕西省财政厅,随即风靡全国各地。2001年1月开始在石家庄市试点,2002年底正式成立了石家庄市财政集中支付中心,截止2002年底,吸纳了292户行政事业单位。(一)石家庄市财政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简况从2002年初至今,石家庄市财政集中制度经过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全统阶段”。支付中心统一在银行开设账号,集中进行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同时取消各单位原在银行开设的账号,撤消各单位的会计岗位,各单位只保留一名报账员。石家庄市集中支付中心代理各单位统一办理资金收付、统一进行会计…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各省地方纷繁复杂的货币种类及度量衡差异,使得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需要正视并解决财政统计中的货币换算问题。以清末财政清理中1908年22省财政统计为实例的分析可知,该年财政收支中有近三千万两库平银的规模,在岁入与岁出项目中用其他各类货币进行标计,只有将这些货币统一换算后才能进一步去估算整体的财政规模。故货币换算问题直接关系着近代财政统计的精确性与完整性,这与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的缺失紧密相关。现有相关研究却对该问题较为忽略,亟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地方财政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分配的特征。通过财政部门把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劳动者为社会劳动而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产品价值集中起来,形成集中的财政资金。再把财政收入转化为财政支出,在各经济部门、各地区、各建设项目之间,和在非生产部门之间合理地分配和供应资金,尽可能地满足它们的需要。财政还要通过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与审查以及财政收支活动,了解、反映、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财政和业务活动中,是否按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计划以及财政制度办事,以保证正确、及时、足额地组织收入,和各项财政资金的合理地有效地使用。从而使财政在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财税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实现财政振兴。这是摆在全体财税工作者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过去十多年的财税改革,基本上走的是一条放权让利的路子,对支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连续下降,全国由1978年的31.2%,下降为1995年的10.7%,湖北由20.8%下降到7.64%。特别是在财政统收的局面被打破以后,支出负担格局未相应调整,一方面,由各部门各单位掌握的各种基金、收费等预算外资金大幅度增加,其规模已与财政预算内收入相当甚…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财政制度创新与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分税制的改革和完善工作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乡镇所占比例为 58%,可实际上已经实行分税制的乡镇中有相当部分是名义上的分税制,实则是老的包干体制,甚至仍有“收入上缴、支出下拨”的统收统支体制在运行,因而形成小城镇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影响小城镇财政作为一级财政整体功能的有效运作和小城镇培植财源、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小城镇财政制度的现实安排及其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些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  相似文献   

15.
一、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事权与财政不统一。建立分税制的原则上是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权责相结合。但从横峰县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事权和财权的界限仍模糊不清。一是上面各部门出政策新增支的负担与分级财政体制不够协调,上面出政策、定办法、定项目条条下达,...  相似文献   

16.
财政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还是财政管理模式以及财政政策的制定,都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类型息息相关,知识经济的发展对财政工作各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严峻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本文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地级市城投债为例,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检验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是推动地级市城投债规模激增的重要驱动因素。“省直管县”改革导致已改革地级市的发债概率、发债规模和单次发债金额均比未改革地级市高。“省直管县”改革强度越大,相关地区城投债的发行概率及规模也越大,“省直管县”改革引致的财政自给程度下降显著促进了城投债的发行。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财政分权通过土地出让收入、财政赤字与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地方政府城投债的发行。  相似文献   

18.
江克忠  夏策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8):25-33,155,156
本文对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扩张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算内财政支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在预算内财政支出既定时,预算外收入与转移支付规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扩张预算外收入一方面在于弥补其财政支出的缺口;另一方面,由于预算外资金的收和支没有完全脱钩,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彻底性,地方政府追求可自由裁量财政资源最大化的偏好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预算外收入的扩张。  相似文献   

19.
关于防范和控制地方财政风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和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的财政资金损失和给付困难的可能性。地方财政风险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多个方面,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近年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地方财政风险的表现及成因以江西省为例,地方财政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总量小,收入不实,存在超收虚收现象。由于江西省经济基础差,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源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总量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很低。“九五”期间全省财政收入以年均10.29…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德宗年间两税法的正式颁行,标志着以租庸调为支柱的唐前期财政体系的完全解体,以两税法为核心的唐后期财政新型体系的正式确立,地方财政税收由国家统购统支改为“上供、留使、留州”的三级划分。北宋踵随唐代的两税三分制,但其内涵已迥然不同。对于茶、盐、酒等榷利,唐代为中央保留的直接受益税目,宋代则直到北宋末年才完全收为中央所有。对于地方两税收支的调控和管理,唐代主要通过两税预算的定额管理等措施,宋代则主要由派驻各路的转运使督责完成上供税收,地方经费也由朝廷统一控制与管理。唐代中央在实行两税三分制后,为保证国家税收与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北宋朝廷则在地方财政经历了颇为宽松的时期后,从真宗朝始逐渐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挤压,直到徽宗年间一切财权收归中央的进程始告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