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对区域文化的宽容认可,经西域与中原之间频繁的人口迁移,带动了文化交融和对主流中原文化的认同,形成了唐朝“胡汉一体”的格局,成为唐朝西域治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在西域多元文化中占据引导地位;中原文化成为西域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趋向;婚姻文化中的胡汉通婚之风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2.
西域在唐代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唐廷将西北边疆安全体系建设放在高于其他边疆地区的位置上.在安全体系中,以屯垦固边为先导,以屯垦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屯垦文化为后盾,有效构建了西北边疆安全的体系.因此,较之汉代,唐朝出现了"东则不及,西则过之"的盛世局面,基本消除了西北边患,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玮 《西域研究》2014,(4):56-62
《唐孙杲墓志》记载了孙杲在安史之乱、河陇陷蕃后,于西州、北庭的仕宦经历,对孙杲于建中三年归朝后在中央和地方的仕履及其出使回鹘也多有描述。从墓志中不仅可以窥探河陇陷蕃后的西域形势,还可以了解唐中央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北庭的政治态度以及对北庭归朝官的安置政策,墓志所述与唐史典籍所记孙杲出使回鹘亦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4.
利用传世史籍与和田当地出土文书,详细考察了唐朝建立后于阗王国的归附,以及唐朝与西突厥余部及吐蕃王国在于阗及其周边地区的争夺,并且阐述唐朝建立安西四镇、设置毗沙都督府等军政建置,设立和完善相应的交通体制等举措,根据出土文书来展现这些体制的具体运作情形。这是唐代西域史和丝绸之路史研究的多学科成果。  相似文献   

5.
王旭送 《西域研究》2012,(2):134-135
刘安志先生论文集《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2011年2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收入16篇论文。其中既有宏观的新认识,如《唐初对西州的管理——以安西都护府与西州州府之关系为中心》、《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  相似文献   

6.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103-103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于2011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认为,屯垦开发是唐朝治理西域的重要策略,在屯垦开发的基础上,唐朝发展了西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安徽太湖县举人王大枢遣戍伊犁11年之久,还乡后自号“天山渔者”。他在戍地以坐馆教书为生,晚年编定《西征录》一书,不仅是他遣戍生涯的实录,还保留了其全部诗文作品。王大枢的诗歌题材主要分酬唱赠答与吟咏史事古迹两类,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遣戍文人的日常交往、心态变化及文学活动。他的文作以《天山赋》为代表,用虚实结合之笔摹写异域风物,具有历史、文化、文学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族村镇旅游地治理模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和谐与稳定。与其他民族村镇旅游地治理模式相比,多元结构的治理模式是最为有效的。然而,现存制度安排中的某些弊端直接影响了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运作,需要在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多元化治理模式有效运作的制度需求进行制度创新,这是民族村镇旅游地多元化治理模式有效运作的前提,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稳定和谐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侯甬坚 《西域研究》2020,(3):65-79+170-171
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订,到近现代新疆、河西地区大量简牍文书的发现和论证,中国西域屯垦史已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再次提出屯田区概念,试图构建一个中国西北边疆史的西域屯田发展系统。通过对历代西域屯田区的实证举例,可见其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反复变化的过程。本文从中归纳出屯田区的基本内涵:即以遗址、遗迹形式见存的古城及其附属的防卫建筑、堆放粮食等物质的仓禀建筑、屯田人员的居住建筑、靠近河流建立的水利设施、沿河流两岸分布的屯田田地(农业生产范围),靠近沙漠、戈壁、山脚、民田等不同地貌的屯田区边界等。本文提出应在屯田区域研究中注意淬炼和使用行之有效的复原方法:史料考订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历史地理学方法、绿洲学方法、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等,以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推进西域屯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唐朝对安西四镇地区的基层行政治理是非常有效的。出土文书证明,乡里村坊名称出现于四镇地区.村、坊实施区域有明确的城野划分,村的命名采用"自名"原则。这些事实表明,四镇地区县以下地方行政体制是随着羁縻州制度在四镇的建立而诞生的,唐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已经渗透到了四镇的最基层。村民差役的催驱由武官负责,这表明该地区在基层管理方面的地方特色。考察四镇地区的基层行政建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四镇的性质,有助于判断四镇所属蕃州县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1.
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治理理论已经遍布全球、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次,正在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治理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但是,社区治理在整个治理理论中所得到的关注还很小,相应的论述也极少。当前治理理论主要有全球治理、民族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三种。实际上社区治理与它们一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概括三种治理理论共同特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为初步建立社区治理理论进行了尝试和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汉代统一西域,拓展丝路,掀起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热潮.在为此奋斗的无数先民中,起家于大西北的班氏是个值得探究彰显的文化家族.公元前3世纪班姓崛起于我国北方牧区,在西汉后期特别在东汉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不仅有班超、班勇这样亲履西陲、历尽艰险而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也有注重西域写出过不朽著作的著名学者班彪、班固等.而助成上述伟业的还有一些杰出的女性,如具有匈奴血统的班母、"博学高才"的班昭等等.本文为此系列研究的开篇综述,有关围绕主旨的专题研究将陆续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伦理治理与标准治理: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双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旭恒  罗斌 《东岳论丛》2006,27(6):59-63
家族企业是以家族关系为基础构建的关于企业产权的契约结合体,基于非正式制度的伦理治理和基于正式制度的标准治理是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双重机制。本文在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体系的分析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双重机制模型,从激励、约束和决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伦理治理和标准治理的治理效应,指出家族企业要提高其内部治理效率,应该相机选择内部治理机制的组合模式,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镇管社区"经历了从单一试点、多元试点到全面试点三个阶段,20年的试点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发展形塑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是社区实体化运作、非行政化、精细化服务、多元共治、不设固定模式等。社会治理理念下的"镇管社区"还存在"镇管社区"生命周期长短;如何做实社区;社区的"分类管理"与"一镇两制";镇与社区关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做法,形成了法治、德治、自治、共治有机融合的"四治一体"基层治理生态模式。在"四治一体"治理框架中,法治和德治形成制度嵌入、共治构成网络嵌入,制度与网络共同促进基层自治发展,四者有机融合从而推进高效能治理。对当前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和"四治一体"运行机制进行总结,并从推动平台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坚持整体治理及加强多维协同四个方面提出了保障"四治"有效驱动与相互耦合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董事会规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对董事会规模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方面,认为二者之间确有相关性,但关于相关性的方向结论不一。合理的董事会规模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其决定除考虑公司规模、行业性质、兼并、CEO的偏好等一般因素外,要能以较低的治理成本获取较多的治理收益,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建华 《浙江社会科学》2022,(8):129-137+161
网络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语言问题是网络社会治理的基础性问题,语言治理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网络语言既有适应社会治理的功能,也存在不少需治理的问题。网络语言治理,要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规划学的基础上,建构“三生治理系统”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展开研究,并明确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网民个体等不同层面多元主体的具体治理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社会治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层次性特征的系统工程,对其结构进行唯物辩证的提炼和分析,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总体来看,社会治理系统的主要变量或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四个:生产方式、流通机制、社会主体关系以及体现社会形态的社会制度形式,它们共同构成现代化社会治理的结构体系。此四维结构要素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有机整体。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在承担历史和现实的使命、维护现存社会结构良性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有效配置,促使社会形态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进步。只有将社会结构的四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统一体来把握,探索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治理的特质,升华社会治理的方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