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系统“境界说”,并且用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概念,本文对其中的“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作者"、"作品"、"审美"是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三个关键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对《人间词话》中作为"境界之魂"的"气象"范畴作以解读。"作者之气象"是要词人不仅具有真性情、雅量高致,且能"出入自如";"作品之气象"则关注文本内在之"神"及壮观之境界;"审美之气象"则崇尚"不隔"之境,言外之味的自然流露。由此,从"气象"审美的角度出发,又再次回归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的理路之中。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在现代词坛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围绕着对"境界"说的理解和阐发,现代新词学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词学中的"现代派"与"传统派"在思想上也形成了激烈的交锋和碰撞。这种交锋不但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境"说之内涵作了进一步深化,而且也对"现代派"与"传统派"自身的理论建设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间词话》手稿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原稿书于"养正书塾札记簿"上,词话扉页有王国维作《戏效季英作口号诗》6首。词话正文后有《静庵藏书目》15页。《人间词话》手稿正文共20页。1908年10月,《人间词话》的第一批21则在《国粹学报》刊出。以此前推,《人间词话》的具体撰述时间当在1908年7月至9月间。《人间词话》手稿其实一直跟随着王国维。王国维之"人间"从内涵上而言,更多地渊源于《庄子》,"人间"乃是"人间世"的简称,以"人间"命名词集、词话,是他早年关注人间、志在改造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5.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极力称赏北宋词,谓之"北宋风流".静安先生自己也承认,北宋风流的本源则来自于晚唐五代,盖因其"真"与"广",加上作词的自然摇曳,便构成了北宋风流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王国维“无我之境”的阐释往往脱离《人间词话》这一文本语境,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观念或是西方理论资源为指引灯甚至为目标,断章取义地进行生发,而忽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原文表述和总体审美取向。笔者认为解释文本不能完全以解释者的“先见”来代替或歪曲文本语境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生存境域,对《人间词话》还原式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切实地理解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说。回到文本本身才是文艺美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人间词话》的英语翻译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主要就《人间词话》的英语译本、研究论著、博士学位论文等进行了介绍、简评。英语世界现有两个《人间词话》英译本,四篇以《人间词话》为研究对象或较为相关的博士论文,还有一些研究专著和其它论著。与国内大量的研究成果相比,英语世界研究规模总体上较小,而且集中在1960至1980年代,研究的中心在美国。现有两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虽表现各异,但总体而言,二者的主要问题都是对《人间词话》理论概念和术语英译的整体准确性把握不够,在处理原文的互文性和元文本性的统一方面尚存在不少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8.
叶嘉莹否定《人间词话》的创作目的是对南宋以来的词坛“纠偏补弊”,认为它的目的是“为中国文学建立批评体系和开拓途径”。王国维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论修养及《人间词话》的内容显示,其主要精神是游戏,创作目的是缺失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境界”的诸种讨论倾向于关注“什么是境界”,而忽略了“境界如何呈现”.离开了空间,境界无法呈现客体形式;离开了时间,境界无法表现主体心灵.比起空间,时间具有更本质的意义.通过梳理王国维的思想资源,发掘“境界”中蕴含的康德的时间理论,探讨“境界”如何在时间维度中实现其真实性和现实性,并指出“境界”和时间理论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于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其后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其传入主要凭藉日文书刊之转介,以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为代表;在第二阶段,中国知识界不再以日文书刊为媒介,而是开始直接阅读德文原典,甚至有人亲赴德国学习康德哲学,其代表有蔡元培、张君劢、郑昕等人;到了第三阶段,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新儒学──鼎立之势已形成,它们对康德哲学各持不同的立场。笔者曾发表《康德哲学在现代中国》一文,讨论近代中国知识界吸纳康德哲学的历程。但在该文中,笔者忽略了王国维对康德哲学的吸纳与评介。该文之作,即是要弥补这项阙漏。事实上,王国维对康德哲学的吸纳介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他一方面藉由日本学者的著作了解康德哲学,另一方面阅读康德著作的英、日文译本。此外,他又借用康德哲学的概念与学说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问题,譬如借用康德的知识论架构讨论中国传统的人性论(见其《论性》),借用康德的理性学说讨论“理”的问题(见其《释理》),借用康德的自由理论讨论“命”的问题(见其《原命》),均表现出一定的哲学深度。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不仅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而且把它分为“优美”与“宏壮”两种审美形态。王国维之所以这样甄别审美境界、形态,之所以把真作为其“境界说”的价值核心,是因为他的“境界说”融入了现代学术视野,注入了现代性文化元素。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别,其实体现出文化心理上的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评论》、《人间词甲稿·序》、《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乙稿·序》、《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与《人间词话》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示每一重要理论的初步提出到最后成熟的轨迹艺术理论不断产生质的飞跃。他逐渐改变简单化,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境界"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王国维后期文艺理论的核心.<人间词话>代表了王氏诗学的最高成就,"境界说"是他倾尽全力精心构建的灵魂之所.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话>自1908年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发表之后,因其超越时代的文学观念而不为时人所赏识;在王国维生前,又因其后来国学研究的卓越而掩盖了早年文学思想的光芒.1926年,<人间词话>由俞平伯标点后单行出版,遂因其融合中西的文学观念和王国维国学大师的身份而强势进入学术视野,先后经过靳德峻的笺证、蒲菁的补笺和许文雨的讲疏,而逐渐得以普及.朱光潜则是以西学立场来对王国维词学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人,其对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的辨析,不仅带上了强烈的评述者的本位意识,也由此影响到后来学人对王国维词学的质疑之风,使<人间词话>在一种彼此争论中走向经典.而其西学立场则对此后缪钺、叶嘉莹、佛雏等人的研究理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四处是点评纳兰及其词作的。他紧紧把握住纳兰词的情感底蕴,深刻挖掘其真切凄婉的艺术境界,使人认识到纳兰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真切与自然是王国维意境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他们对应两个最基本的审美范畴真与美。通过对《人间词话》中所体现的真切与自然两个维度的演绎,王国维的意境说得到另一种解读。其中意境最主要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真切与自然的交织融合中,意图诞生玄外之响的审美再想象、再创造空间,其目的直指天人合一的圆融和谐胜境。  相似文献   

18.
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等新术语,境界说遂成为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莫衷一是的研究对象。多数的研究者持论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直接来源于其所接受的西学,甚至出现了否定境界说存在的论调。拙文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仔细辨析北宋邵雍哲学和诗学与王国维境界说的语源关联,补充论证明代理学家和文学家对于境界的看法,以期坚定宋明理学和文学家之于王国维境界说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其在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所遮掩,在研究上形成不应有的"空白".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内容"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表现了王国维在清末深沉的感情体验,其孤寂、苦闷、焦虑、彷徨的内心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时代观照价值.由于<人间词>与<人间词话>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人间词>融情入景、"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亦是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核心理论"境界说"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20.
人文科学的目标是建构一套理想的价值体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凸现的人格意识可归结为中国古代文人四种人格模式 :矢志不渝品行高洁的理想型人格 ;忧生伤世锐与报国的道德型人格 ;无所用心随性而发的自然型人格和因物赋形物我两忘的洒脱型人格。它们用以衡量诗有无境界的标准 ,是对传统人格模式作的总结性评价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