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省际边界民族地区作为省际边界地区的特例,经济的欠发达性和区域的边缘性特征十分的突出,而通过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实现区域合作共赢,是改善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性和边缘性的良好途径.本文选取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产业间关联互补性、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和自然资源相依相连的视角分析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基础条件,然后在分析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动力的基础之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成燕  赵云 《民族学刊》2022,13(2):50-59, 138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指导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兴旺为前提,综合考虑产业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关系,摸清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实证分析发现,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综合评价良好,在精准识别、脱贫成效上成果显著,但是在定点帮扶和资金扶贫上仍然有待提高。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基于扶贫共同体的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建立由“政府—企业—贫困户”“政府—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企业—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组成的三大扶贫共同体,为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献计施策。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独特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旅游扶贫路径下是否实现了"精准扶贫",效果如何?如何提高"精准",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湘西州近15年来在旅游资源开发下扶贫效果分析和对夯沙乡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认为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抓手,政府必须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瞄准贫困,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发达地区的帮扶。中央企业的帮扶对建立和谐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精准扶贫、民族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共同富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精神体现。同时,帮扶可以让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让民族地区的各民族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从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的实践路径。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  相似文献   

5.
我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一直是我省欠发达地区。为改变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办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大对民族地区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力度,有效地推动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一、政策倾斜,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老少边穷地区,一直是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县原来未列入扶贫范围,导致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较大。为此,我办深入这些少数民族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详实准确的调查报告,真实反映了民情民意,代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6.
四川藏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新时期显得更加频繁和活跃,这既是党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又是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自然结果。四川藏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和经验有着自身特色。其路径体现为:通过经济发展、对口援藏、节庆活动、争创实践来带动或强化,利用精准扶贫、广电"村村通"来推进。其经验体现为"四大作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政府治理能力的引领性作用、利用藏区帮扶政策的促进性作用、发挥文化节庆活动的纽带性作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根本性地改变了四川藏区的面貌,四川藏区的经验也可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教育扶贫手段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群体跨越贫困陷阱。文章从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和现实图景出发,指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当从主体、对象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和贫困群体异质性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不同群体的教育可得性、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多维贫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邻里效应和回流效应等间接发挥扶贫作用,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应。因此,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应改革并完善"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脱贫。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府在扶贫以及贫困减缓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并没有使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发生明显好转。本文以桑植县为例,实证考察表明,加大政府扶贫资金的总投人无论是对于增加桑植县农业总产值和提高农民人均纯收人,还是对于减少桑植县农村贫困人口和降低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绩效;政府扶贫资金的不同投入形式在桑植县所产生的扶贫绩效大小不同。最后,本文提出了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创新、优化现行政府扶贫资金投人结构以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扶贫能力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在扶贫以及贫困减缓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并没有使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发生明显好转。本文以桑植县为例,实证考察表明,加大政府扶贫资金的总投人无论是对于增加桑植县农业总产值和提高农民人均纯收人,还是对于减少桑植县农村贫困人口和降低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绩效;政府扶贫资金的不同投入形式在桑植县所产生的扶贫绩效大小不同。最后,本文提出了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创新、优化现行政府扶贫资金投人结构以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扶贫能力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不但要努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还要从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上充分体现对民族地区的倾斜照顾"。湖南省财政厅总经济师欧阳煌向采访团成员介绍说该厅近年来把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制定财税政策的目标之一,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中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中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所具有的特点,以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状况为目的的政府扶贫行为也必然具有和非民族地区政府行为不同的一面。首先,它的基础不同,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基础较差,是建立在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其次,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现阶段,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而非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主要任务却是如何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第三,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存在着差别,民族…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做好永州市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市民委近日组织力量对江华、江永、蓝山、宁远、新田、双牌、等6县16个民族乡镇,40 个特困民族村为期20 余天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2001—2010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对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项目、物资等方面对民族地区一直进行了重点倾斜和特殊照顾,经过民族地区干群的艰苦努力,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贫困人品大幅度减少 从1992…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践对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以武陵山片区34个民族县市为例,分析得出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区域间差距扩大、区域内均衡增长,收入来源结构单一。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片区联动激励或制衡效应,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农民增收的捷径是"去农业就业",难点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贫困家庭的脱贫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后发现代化效应"是中国倾向于政府干预的深层次原因,要破解民族地区的"政府干预情结",政府需要重新认识民族地区的人文生态,实行因俗而治,打造"手段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5.
朴永日 《民族论坛》2015,(1):111-112
<正>民族地区发展是贯穿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一条主线,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少数民族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民族地区如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民族地区实施了多项扶持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16.
王英  单德朋  庄天慧 《民族学刊》2020,11(1):32-43, 127-129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金融知识对民族地区贫困主体稳健脱贫的作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了金融知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考虑了民族地区社会网络的特性对金融知识减贫效应的影响,发现金融知识对民族地区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民族地区贫困主体的基本金融知识还较为匮乏,实施金融教育项目改善金融知识,是民族地区现有帮扶措施的有效补充。此外,社会网络也能够通过同伴效应对民族地区金融知识的行为转化产生影响,但要规避社会网络较高维系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城镇化滞后的负面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彬 《民族研究》2002,(6):18-25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要素会自动向城镇集聚 ,因此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市场化滞后的条件下 ,城镇化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发挥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民族地区城镇化严重滞后 ,造成了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 ;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加大了扶贫成本 ,影响了扶贫效果 ;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影响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加 ,导致内需不足 ;不利于教育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阻碍城镇中心功能的发挥和土地的集约使用。因此 ,应推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 ,加速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 ,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之初,在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下,全国东西协作扶贫工作全面开展。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进程、措施、成效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分析了现阶段帮扶工作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何雄浪  刘芝芝 《民族学刊》2018,9(4):21-26, 98-100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整体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要求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由于产业产品同质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然而作为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民族地区在技术性、制度性、产业结构、市场敏感度、政策等方面又具有后发优势。因此,民族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契机,充分挖掘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的后发优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地区的新增长点;始终坚持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智力扶贫或科教扶贫的理念引领民族地区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2005-2010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为促进兴边富民工程顺利实施,耿马县建立了"3+1"对口帮扶机制。对口帮扶单位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优势与功能,从主导产业、教育、资本、科技、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对口帮扶,耿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明显,但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确、帮扶单位间帮扶成效差距大、帮扶资金力度不够等问题。今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耿马县应有针对性地持续推进和完善对口帮扶机制,不断提高帮扶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