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生态文学中,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小说显得卓尔不群。他在小说中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直探科尔沁沙地生态危机的根本。对野生动物的野性世界的探寻使他得以重新反思人性,而对生态人格的塑造更是张扬着生态意识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类型繁多,旨趣深远,叙事视角多变,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交织。借助展示动物的悲剧性命运,作家也较为彻底地批判了人类文明。生动多彩的动物形象不断涌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象画廊,让人进一步扩展生命眼光,树立生态意识,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局限尚存,更为经典的动物叙事尚待创造。  相似文献   

3.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4.
"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质底差异乃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具体表现为:第一,在生态危机的成因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据此,它要求解构人的主体性.而"生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主体性地位,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生态危机的本质界定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现代的理性主义导致了生态伦理异化,诞生了反生态的科学技术,这是生态危机的本质,据此,它对科技发展取敌视态度.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的生存模式.因此,人类不应反对科技进步,只应批判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理性运用及其造成的异化生存模式.第三,在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上,"生态中心主义"反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模式,要求根据"生物圈平等主义"来使人类回到前现代的服从自然的生活模式.而"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克服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长经济,只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计划发展.因而,它将是有利于生态的."①依据以上学理,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吸收的主要文化素养应是"生态社会主义",而非"生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受西方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与对本土生态现状的反思,文学创作不自然地集向自然生态视域下的人文关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小说创作兴起两股生态伦理观的书写热潮:一是以自然为创作题材的生态审美书写,崇尚自然正义,传递珍视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二是展示当前人类与动物共存的生态现状,反思人类应如何善待动物生命,呼吁回归生态平衡。动物和植物成为文本的审美主体,富于生命意识与灵性,作家有意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民族认同的生态伦理观,展示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象,传递生态伦理情怀。  相似文献   

6.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万物与人一样具有主体性,具有其自身内在的价值、权利与尊严,因此,人类应当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本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自然物不是伦理主体,不具有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生态伦理学在反对人类自大狂的同时,也应当反对将自然“神化”。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生存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涉及动物叙事的文学作品向新时期生态文学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文学形态、文学思想和文学价值的演进和升华.动物叙事汲取了中西方哲学、宗教和伦理思想的丰富营养,从最初的“生态+文学”形态向真正意义的成熟的生态文学发展,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论思维,走向生态整体主义是其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中,生态文学承担着特别的使命。生态文学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以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警醒世人,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从观念上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环境、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精神支持,促进政府对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的修正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破解了生态伦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困境.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实践为中介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以"物质变换"为基点解释了生态危机的实质性根源.消费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方式,马克思生态伦理视野中的消费模式是绿色的、适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主体性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论争,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主体的不同界定导致其在哲学基础、伦理态度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重大分歧。实践主体哲学中人与自然的主体只能是人。只是目前存在对人主体性理解的误区,为此,须重新界定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审美意识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审美是与中国现代性启蒙一起生成并发展的,体现了生态危机的现实困境下生态主义意识崛起的必然。在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觉醒中,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确立生成的根基,现代文明的幻象所暴露的问题使人们转向自然,开始寻求精神的还乡之旅,而现代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中心主义遭到解构,生态主义观念应运而生,生态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文化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和深生态哲学具有密切的理论关联,庄子具有当代西方深生态伦理的深层意蕴,可以为深生态伦理提供生态智慧和理论支持;深生态哲学则为我们超越性地重新诠释庄子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向。庄子是天然的生态学家,他通过对其生境的仔细观察,形成了万物"相蕴""同出于机"的有机自然观和朴素的生态圈思维。庄子通过其动物隐喻,深刻地阐释了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途径,给我们展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照之于天"的内在价值论和宇宙伦理。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界创作了许多涉及动物报恩母题的长篇小说,受时代气候的影响,这些小说表现出浓厚的现代意识:在与兽性的对比中批判人格道德的沦丧,鞭挞被扭曲的灵魂;在动物本真性格的书写中塑造理想人格;叩问人类自我中心主义,透视它对动物生存的威胁;呈现大地的生态之悲,追求宏大的生命意识和大地伦理。  相似文献   

14.
生态思潮发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存在严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国内外学者不仅致力于具体文本所体现的生态思想研究,而且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文学理论.但涉及中西方生态文学的比较性分析尚不多见.本文从分析中国及西方生态文学创作状况入手,对中国生态文学与西方生态文学的共同点、差异性及其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性分析,旨在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彻底消除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及诗意栖居,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哲学主要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转变,分别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通过扩展道德关怀对象的外延来寻求生态危机的解决。弱人类中心主义突出了"人"这一概念类的属性,提出应把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这二者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把生态危机简化为伦理价值问题,却忽略了价值观产生的特定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这一不足,从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入手,强调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江河生态文学关注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江河及两岸大地的生态演变,揭示江河生态问题的根由,阐明天理和规律的不可改造性,讲说人与自然和谐关联的内在肌理.这些文本有卓越的思想内涵,传达着中正的生态理念.缓解江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改善人心和改良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当代江河生态文学多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关怀,还未上升到深度生态伦理的高度,没有进入生态整体利益全面观,江河整体生态系统的利益应得到更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是人之为人的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人为何需要生态伦理?人类中心主义回答说,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则宣称,是因为自然存在物本身拥有天赋权利和内在价值。二者对生态伦理都做了外在化的理解,使生态伦理脱离人的内在目的或者成为工具性存在,或者成为奴役人的存在。生态伦理的本质是内在于人的存在,它以生态人性为根据,表达着人类趋善向善的内在需求,是人类实现自我和走向崇高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审美包括四个要点:(1)彻底摈弃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2)生态审美是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审美活动,是对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生态改造与强化,生态意识是生态审美的必要前提条件.(3)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4)指导生态审美的生态价值准则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人类审美偏好”,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天性和习性.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伦理中,作为道德关怀对象的生态实体究竟应该是生物个体还是像群落或生态系统那样的整体,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一直存在分歧。这要归结于生态学无法解决的一个哲学缺陷: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生态实体的尺度划分的差异。如果从伦理学理论出发,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这个缺陷:在功利主义的视域下,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是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殊途同归;在道义论的视域下,维系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张力;在美德伦理的视域下,形成了建构生态道德共同体的环境美德伦理共识。当然,从不同的伦理视域审视生态实体,功利主义、道义论和环境美德伦理也各自存在缺陷,但不妨碍得出个体的生态实体观是传统的还原论思维,整体的生态实体观既具备生物中心主义的解释力,又可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建构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人们总是把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生态危机根源于一种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解决生态问题的重任只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才能完成.建立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的生态补偿的关键是引入社区参与机制,真正从广大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