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不同的的概念,他们既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孪生体,也是两个利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尤其在多民族的国家里,二者既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较之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更为重要.正确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是每个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整合是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现实要求.在民族国家的视野下如何看待多民族国家的整合这一现实性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现今世界上一些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展开讨论,目的是找出一种理 论和政策来适合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给予研究民族问题的人们一种思维启发。  相似文献   

4.
5.
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由“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构成的“国际体系”。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民族-国家”体系也已经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之一。但中国作为一个特例,在经历了引进“民族主义”话语的时代以后,却最终选择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并在现实运作中稳步发展,这表明“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并非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7.
以云南地区的多元和多样性表现为例探讨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策略和历史境遇。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民族国家策略的历史进程,发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民族国家策略上的差异,以及现代中国“民族”识别的出现,是中国深远的历史情境中的一个必然结果,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现代国家与各民族达成共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魏清光  李跃平  周绪琳 《民族学刊》2021,12(6):19-26, 117
结合经验材料梳理“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范畴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差异性的强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阂与不调适,分析“多民族文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学”的命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超越,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由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的转变,在心理认知上体现了由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1949年前后,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全面地规划和创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文在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和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重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0.
构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是列宁的建国思想;在建立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苏维埃国际联盟是苏联建国的初始设计.斯大林模式主导的苏联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形成了各个民族无"国家"和联盟无"民族"的民族国家二元冲突结构,而且导致了苏联在反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中向沙俄帝国的回归,造成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斯大林民族定义之科学意义的丧失或过时.错误的实践既包括错误理论的指导,也包括对正确理论的错误理解或背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概念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群体分类体系.近代“民族”的使用始于西方术语翻译和汉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明显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理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长期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围绕民族译名及民族形成问题出现过几次论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益朝解构和多元反思的方向发展.综而观之,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导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使用灵活的独特话语体系.目前学界对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使用不够规范,建议把民族国家作为特指性概念专门指称西欧早期民族国家,而把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泛指性概念,用来指称所有时期和类型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比较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治藏方略,比较其共同点与差异性,深究其体制变化的缘由。归纳出变化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原因,探究其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为多民族国家治理长效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历史参考经验,对新时期的民族地区治理提供合理性的建议,为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长效机制研究提供可行性的路径,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华夏与四夷血脉相连,世系相继,共同构建了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是主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断过。清末民国期间,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开始为学政两界所接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迈进过程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中华"含义,均指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为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设提供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多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普遍存在形态,民族构成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这些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如何通过国家公共权力,把一国内部各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政治体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本文从决定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的特殊矛盾出发,认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长之"分"与国家统一性之"合"的张力,决定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具体表现为现实性、政治性和构建性三个方面。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承认和保护民族成员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集体权利,则是缓解这种结构性张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统一多民族是宪法的庄严宣示和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法治特征.具体来说,统一多民族以多民族为物质载体,以统一为固有特征,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散发民族特色思维,保持多民族的共存、共生和共进状态,促进多民族的多维发展,提供多民族的统一基础,追求多民族的整体国家价值.其中,基础内涵提供前提要素,主体内涵确立基本资质,国家内涵保障基本定位,哲学内涵提供科学支持,功能内涵发挥特色效用,法治内涵体现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现代中国人类学领域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阐述有关多民族国家人类学的社会背景和学理创建问题,目的在于阐明多民族国家如何获得人类学的分析和解释;与此同时,人类学又如何可望经由多民族国家得以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20.
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整合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影响我国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主要因素表现为西部民族地区日益凸现和增多的各民族间矛盾和纠纷。要调节西部民族地区日益凸现和增多的各民族间矛盾和纠纷,实现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必须选择新的政治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