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代北地区的尔朱氏部族迅速发展。到孝明帝时期,代北爆发起义,尔朱荣以其训练有素的部民为核心组建了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北魏末年,唯一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指挥有力的军队。尔朱荣凭借其军队迅速控制了北魏朝廷,平息了反抗势力。但是,尔朱荣没有意识到洛阳官僚、汉豪族的敌意。而且,在尔朱氏集团内部形成了以贺拔岳为核心的武川集团和以高欢为核心的晋州集团。在尔朱荣被洛阳官僚刺杀后,尔朱氏家族发生内讧,被高欢一一消灭。  相似文献   

2.
朱林芳 《兰州学刊》2007,(4):188-190
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定姓族,用法律的手段来规定门阀序列.太原王氏由于先世的冠冕和通过婚姻确立的政治联盟体,借助孝文帝"定姓族"这一契机,得以成为"四姓"之一.  相似文献   

3.
北魏末年,爆发了六镇起义,在镇压起义的战争中而兴起的怀朔镇高欢和武川镇宇文泰两股势力,把北魏一分为二,形成东魏和西魏。以后又由东魏演变为北齐,西魏演变为北周。西魏北周经过一系列改革,转弱为强,最后终于灭掉北齐。统一北方。西魏北周为宇文氏执政。宇文氏主要以武川镇军人起家,其势力主要由贺拔岳军团、侯莫陈悦军团及随孝武帝元修入关者三类组成。孝文帝元宏迁洛之后,六镇鲜卑没有受到洛阳政府汉化的影响,鲜卑文化完全保留下来。住在六镇地区的各族人几乎都鲜卑  相似文献   

4.
六镇豪强酋帅主要由拥有权势和世代受军镇压迫的两类不同政治地位的豪强酋帅构成,双方有着尖锐的矛盾。其群体无法依靠父祖官爵进入门阀体制,社会地位并不高。孝文帝迁都洛阳导致两类豪强酋帅之间政治经济矛盾的激化,是引发六镇暴动的主要原因。六镇暴动主要是由在六镇没有政治地位、面临生存危机的匈奴、高车酋帅领导,反抗军镇压迫和求生存的抗暴斗争。有权势的豪强酋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成为北魏镇压暴动的主要力量。两类豪强酋帅在迁到河北后,面对共同的生存危机,一度联合掀起河北暴动,但由于其群体内部矛盾重重、组织松散,又无法立足河北解决生存问题,从而在尔朱荣的进攻下一败即溃。  相似文献   

5.
胡胜源 《文史哲》2022,(1):64-76+166
《魏书》对尔朱氏所立的孝庄帝、元晔、节闵帝及高氏拥立的元朗、孝武帝有不同的书写。元晔不预《本纪》,元朗仍为帝,却被淡化存在。因高欢本属尔朱荣势力的"拥帝派",又以为君父报仇之名与高乾兄弟合作"举义",孝庄帝的历史地位便不容否定,高欢为此不得不废节闵帝改立孝武帝。孝武帝入关,高欢以"臣宁负陛下,不负社稷"改立新君,更令孝静帝认孝明帝为父,使"高祖有祀",强化统治正当性。《魏书》沿袭高欢基调,批孝庄帝让"高祖不祀",称节闵帝"雅道居多"、孝武帝"悖德为甚",将节闵帝等三帝之帝号、王号并举,建构北魏孝明帝—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的君位继承,便有创造东魏北齐承袭孝文帝国统的目的,暗藏提高东魏北齐正统性的用心。由此,也能一窥《魏书》高度推崇孝文帝的原因,及孝文国统对北朝末期政治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陆路 《学术月刊》2023,(12):146-159
作为北魏及东魏西魏的皇室成员及北朝最大的家族之一,元氏家族的文学活动是北朝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统计分析元氏家族的文士数量、传承情况及具体的文学与学术活动等。元氏文士现可知有九十余人,大部分出于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元氏文士多名士化,在文学、学术上较多具有南朝文化特点,由此可深入全面理解孝文帝汉化改革,亦证汉化改革在文化上较多受到魏晋河南新学及其流风南朝文化的影响。对元氏家族文学学术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北魏的汉化改革及其兴盛与衰败的历程、鲜卑文士的汉化进程等,亦为北朝文学学术的全面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材料。  相似文献   

7.
北魏发展到太武时代,北天师道进入北魏与北魏政治结合,用神学为北魏政权作正统辩护,这是北魏胡汉上层关系发展的一个结果,又成为促进北魏汉化和胡汉上层关系发展的一支力量。其与拓跋统治者的关系,既有被利用的一面,也有主动有为的一面,这就是以神学服务于用夏变夷。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者对史籍所载高欢家世族属颇多质疑,并提出三种可能性:本鲜卑是楼氏改姓高氏者;本塞上鲜卑或汉人久居塞上而鲜卑化者;本高丽高氏入居中原者。不管属于哪种情况,在高欢显贵之后伪冒河北大族勃海高氏则无疑义。否定、怀疑史籍所载高欢家世族属的看法并无确凿的证据,其推测经不起推敲。根据《晋书》有关记载可以断定,高欢先世确为勃海高氏,而非高丽高氏。唐初史家以"非颍川元从,异丰沛故人"比喻高欢与勃海高氏出身的高乾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认为高欢必与高乾非同族出身,也就不能证明高欢不出于勃海高氏。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提供的信息否定了高欢先世由鲜卑是楼氏所改的推断,进一步印证了《魏书》对高欢先世事迹的记载。《魏书》及《北史》(《北齐书》)关于高欢家世族属的记载是可信的,高欢为西晋末年北徙幽州-平州的勃海高隐六世孙,为四、五世纪之交归附北魏的后燕官吏高湖曾孙,为献文帝时期罪徙怀朔镇的高谧之孙。而高欢母系血统中几乎全为鲜卑基因,加上北镇胡族社会环境的影响,到高欢崛起之时,就民族性而论,高氏已然成为一鲜卑家族,陈寅恪提出的"北齐最高统治者皇室高氏为汉人而鲜卑化者"是最为通达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冯太后对孝文帝近乎虐待式的教育,拓跋家族皇权至尊的尴尬,以及冯太后耀眼的政治光环,给孝文帝童少年心灵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和压力。作为帝王的孝文帝,在冯太后生前有如傀儡,冯太后死后,由于鲜卑元老旧势力的掣肘,孝文帝在平城仍很难施展抱负。因此,迁都与汉化是使他的压抑与焦虑获得的释放,完全外化为其思想主流,并在亲政后一直支配着他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北朝时期留居北方的汉族儒家大族代表多与胡人统治者合作,既促进诸胡之汉化,也巩固其家族社会之地位.但其内心深处,则视江南之东晋南朝政权为正朔,对其所承传之华夏传统文化表示认同,这就是所谓的"南朝情结".崔浩为北魏前期汉族儒学士大夫之领袖人物,尽管其在实际军政事务上多为拓跋氏统治者考虑,但对北魏鲜卑酋帅的南进策略则一再劝阻,表现出内心中的南朝心态.崔浩为北魏修撰朝仪制度,借重南朝士人,以转输保存于江左的汉魏典章制度.崔浩提携东晋一流高门太原王氏子弟王慧龙,目的在于提倡门第精神,实行门阀制度,促进北魏汉化.  相似文献   

11.
南北尚书制度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为适应新的统治需要由南北大人制转化而来.南北尚书职权广泛、 位高任重,是北魏前期最重要的职官制度之一.南北尚书曹不是胡汉分治机构,分置南、 北二部尚书体现了北魏对国内两大异质文化生态区域的重视.太和年间,随着北魏由二元型政治体制向封建国家转型的完成,南北尚书制度失去了存在意义,于是在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的官制改革中被罢废.  相似文献   

12.
简论鲜卑汉化与北朝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理论界》2008,(7):107-109
鲜卑兴衰与北朝兴衰同步,走着鲜卑汉化、统一北方,北方统一、鲜卑消失的历史道路。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所建北魏翦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秃发部,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拓跋部汉化成功的范例,但迁都洛阳后的一些改革不彻底,给北魏带来严重恶果,导致分裂。鲜卑宇文部为求生存、求发展,实行改革以自强,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融和,灭掉北齐,融入先进的、更大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13.
论点集萃     
【魏晋时代门阀势力的钳制与知识分子的焦虑感】张银堂在《文史哲》(2003年第3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门阀势力的兴起是魏晋时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东汉以来的士族阶层演变为门阀势力,并开始对社会进行奴役。门阀势力的兴起,破坏了封建政治的正常运作机制,造成了社会空气、政治空气严重污染并逆转,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激起了异乎寻常的反抗。首先向门阀势力发起冲击的是有名的“竹林七贤”,尤其是他们的领袖人物阮籍和嵇康。他们的反抗首先是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其次是对虚伪的礼乐名教的批判;再次是行为怪诞、反常,…  相似文献   

14.
北魏提供给宗室的经济补助称为亲恤,亲恤有恩礼戚属之意,是增强宗室内部凝聚的重要手段.北魏亲恤源自部落时代分配战利品的习俗,初始形态是生口的赏赐,神元帝的全体后裔无论亲疏远近皆可获得此项待遇.孝文帝太和中,随着宗室族制的改革,亲恤的范围被压缩至“当世五属”或“四庙子孙”之内,表现形式除宗王享有臣吏外,其他折换成绢帛谷粮等实物.亲恤范围的调整引发出服疏宗的不满,加速了宗室势力的分化.北魏亲恤为后世所沿袭,乃宋明宗禄制度的前身.  相似文献   

15.
关陇起义是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对关陇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史学界以往对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六镇、河北起义,对关陇起义很少有人论及,水文对之做些探讨,并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6.
张银堂 《文史哲》2003,(3):149-152
门阀势力的兴起是魏晋时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 ,东汉以来的士族阶层演变为门阀势力 ,并开始对社会进行奴役。门阀势力的兴起 ,破坏了封建政治的正常运作机制 ,造成了社会空气、政治空气的严重逆转。首先向门阀统治发起冲击的是有名的竹林七贤 ,尤其是他们的领袖阮籍和嵇康。他们的反抗方式是佯狂纵酒、攻击名教、行为放荡。在貌似怪诞的思想行为背后 ,隐含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痛苦与精神焦灼。继承阮籍、嵇康的叛逆倾向 ,继续对门阀统治进行反抗的是晋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由于地位和处境不同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的道路。但归隐并不能隔绝他和现实政治的关系。所以 ,在看似悠闲的人生背后 ,同样隐含了知识分子痛苦的心理折磨与精神焦灼  相似文献   

17.
北魏早期的朝廷体制 ,经历了立国初仿汉制设立 ,尔后回归拓拔旧制 ,几反几复 ,步步倒退 ,至太武朝方厉行汉制这样的一个变动历程。这一历程折射出了胡汉上层之间的矛盾 ,反映了北魏在早期走向汉化所经历的曲折与反复  相似文献   

18.
刘军 《兰州学刊》2014,(5):64-69
北魏宗室阶层专指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的全体后裔,身为天潢贵胄,他们是北魏政权的坚强柱石和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宗室是皇权主义的附庸,其对政局的影响取决于二者的具体关系。北魏前期,宗室残存"直勤"对等的君位继承资格,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皇帝对宗室,特别是皇子皇孙,保持既任用又防范的矛盾心态。孝文帝改革宗室家族制度,根据服纪远近配署统治权益,势力膨胀的有服宗亲成为皇权的牢固支撑。宣武帝反其道而行,利用出服疏宗制衡近属。孝明帝兼用近属与疏族,却无法调解双方的纠葛,激烈纷争导致帝国的崩溃。宗室徘徊于亲族与权力之间,是王朝政治生态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19.
北魏人对军镇长官有多种官称,如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对副长官也有副将、都副将两种称号。考察当时语境,不见这些官称之间有品级划分,相反,当时人们往往将之通称。结合北魏前期以都将、军将、统、幢将为主体的军官制度加以考察,前期军镇官制与军官制度同源。北魏前期,军镇长官的正式职称为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为其简称。同样,都副将、副将也为同职异称。孝文帝太和年间官制改革,北魏后期军官制度以别将、统军、军主、幢主为主体,相应地,镇将代替镇都大将成为后期军镇长官的正式官职。  相似文献   

20.
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从来論者很少。这里愿意把自己初步探討的結果發表出来,希望讀者多加批評和帮助。起义的社会条件北魏在孝文帝改制以后,阶級关系有了比較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从鮮卑貴族为首联合汉族地主阶級組織而成的統治集团,对汉族、鮮卑族以及其他各族人民进行了統治压迫。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